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

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
定價:950
NT $ 646 ~ 855
  • 作者:莊正原
  • 出版社:賽尚圖文
  • 出版日期:2017-04-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527409
  • ISBN13:9789866527401
  • 裝訂:平裝 / 168頁 / 25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消失的河流》紀錄了阿美族從都市回到原鄉的人生旅程,紀實攝影師莊正原1994年開始紀錄新店秀朗橋下溪園路部落阿美族人的生活。拍攝期間目睹部落因颱風被淹沒的溪邊田地與工寮,也有發生火警時,族人的張皇失措!

  雖然都市阿美族的適應力極強,但他們居住環境的惡劣卻是事實。對阿美族人來說,有種種因素必須離鄉背井到環境差異極大的台北工作,但對故鄉的感情卻依然十分濃厚,即使台北的小部落沒有玉里故鄉遼闊,卻依然盡力以故鄉的方式生活。

  1995年部落部落即將拆除之際,濕雨的天氣,在陰暗的高架橋下,讓人不免要為他們禱告,為何族人只能在都市邊緣求生存,永遠要活在高架橋下的陰影之中。

  數年之後,三鶯橋下的部落又再度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木造的房子被怪手拆了,緊跟著又建,建好的房子隨時會再次拆除。或許對都市人來說,很難理解原住民為何要住在溪邊惡劣的環境,但從秀朗橋移居到樹林的阿美族人的言語中就能明白,他們說在大漢溪旁有許多天然野菜可吃,平地人不會來爭,如果不帶孩子去體驗,年輕族人將忘記阿美族的生活(文化)傳統。

  2011年秀朗橋下的都市部落早已銷聲匿跡,有些阿美族人離鄉背井又無法適應國宅生活而決定回到故鄉。在玉里原鄉,許多曾在都市部落生活的阿美族朋友看見正在拍照的我,都驚喜的流下眼淚!──這些影像紀錄阿美族人多年從都市邊緣回到原鄉的深刻里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莊正原


  世新大學平傳系攝影組碩士
  台北攝影節報導攝影組首獎
  金鼎獎最佳雜誌攝影獎
  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攝影調查創作
  山西平遙‧北京‧上海國際攝影節參展
  世新大學兼任攝影講師,文山社大攝影講師
  大地地理雜誌攝影主任,TOGO旅遊雜誌攝影主任
  天下雜誌資深攝影,TVBS週刊攝影記者
 

目錄

推薦序
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家        吳宗昇
順流、回流        鄭川如
自序

消失的河流
國宅的日子
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
久順搬家公司
1994溪園路部落
2002三鶯部落
2006中正國宅
2010玉里福音原鄉
2016 lohok豐年祭
後記
 

推薦序

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家


  很榮幸可以為莊正原老師的《消失的河流》攝影集寫推薦,見證他20年來對於都市原住民議題的關心和紀錄。

  我對於莊老師的認識,更多來自他的家人,和他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民俗收藏品。他不只是在紀錄,他用攝影寫人生,也創造自己的生活。在他家,連廁所都掛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創造出一種非常奇特的溫暖氛圍。照片就像味道、燈光一樣,神奇轉換空間的意義,不可思議。

  小時候,有一位攝影師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想什麼,才看得到什麼」。透過鏡頭、影像、攝影師的思維,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攝影師創造出來的世界。

  《消失的河流》,安靜地流過這個城市,緩緩地流進人們的家裡,從花蓮玉里、到台北大城五光十色的邊緣,也流到每個山之子的家裡。這群人,帶著簡單的行囊,在河岸建起另一個家,重新安頓自己。河流就像臍帶一樣,帶給子民們養分,包圍著子民,餵養著每一個漂泊的生命和靈魂。

  河流也靜靜的流過,承載著這個時代的進步、繁華,帶給人們現代化的生活。河流,也無可拒絕的接受遺棄、污染,還有各式各樣的離別。

  河流,帶來新的生命,新的靈魂誕生,同時帶來喜悅和希望。

  《消失的河流》,靜靜的看著這一切,20年的光陰轉化成底片、數位檔案,又一件件的輸出在您眼前。那是攝影師的眼睛,也是獨特的靈魂所見證之事物。

  河流給予所有,也會帶走一切。《消失的河流》看著這一切,讓原民的漂泊靈魂,在眼前流過,也一一安頓。

  靈魂的河流,沒有消失,依然靜靜的撫慰人們,繼續帶來悲傷,還有盼望。

吳宗昇
輔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推薦序

順流、回流


  這是一本有關於「都市原住民」來到異地生活、再度回到原鄉生活的攝影集。

  就民族學上來說,並沒有「都市原住民」這一個族群,所謂都市原住民,係指「到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因此,他可能是泰雅族人、太魯閣族人、邵族人,也可能是排灣族人,而這本攝影集所記錄的,是由東部移居至台北新店溪的阿美族人。

  過去千百年來,原住民(包括阿美族人)在其傳統領域,過著農耕、狩獵、採集的傳統生活,很少原住民需要離開部落,因為在其原生部落裡,他們有充足的土地、充足的獵場與漁場,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取所需。雖然以前的原住民過的並不「富裕」,但沒有人會因為餓肚子而必須離開原鄉。

  是什麼原因,導致原住民自1960年代開始,陸陸續續離開原鄉,到都市謀生?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土地流失」。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被日本統治者,透過武力及行政手段,全數「變成」國有土地。為「保障」原住民生計,日本政府將其中較無經濟利用價值的少數土地劃設為「蕃人所要地」(現在的「原住民保留地」)。蕃人所要地的土地面積,雖較其傳統領域少很多,但因當時原住民人數少,而日本人亦允許原住民上山打獵,因此,原住民勉強繼續在原鄉生活。

  然而,日治時期,居住在「平地行政區」的阿美族並沒有「原住民保留地」。因此,當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開放蕃人(原住民)移動後,為了生活,阿美族人遂漸漸地移至都市生活。由於教育程度較低,這些早期移居至都市的原住民,只能從事專業度低、勞力密集度高、高危險性的工作,諸如:板模工、建築工(以及遠洋漁業)。也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沒有辦法給予任何經濟上的幫助,他們只能選擇住在工地的工寮,或是由族人自行搭建的「違章建築」裡。這一本攝影集裡所敘述的主人翁,就是一群住在新店秀朗橋下「違章建築」裡的阿美族人。

  在一個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對原住民充滿歧視的地方工作,是一件極度辛苦/痛苦的事,但是靠著在都市邊緣維持原鄉的生活方式(例如:河邊捕漁、耕種、夜晚唱歌烤肉),還可以勉強支撐著他們。然而,當這樣的生活方式再度被剝奪時,原住民只能選擇適應新環境,或者再度回到原鄉。回到家鄉,生活雖然更辛苦,但或許會比較快樂吧!

  這本《消失的河流》攝影集,清楚地呈現都市原住民生活的點點滴滴。

鄭川如
太魯閣族
原住民法律政策專家
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內容連載

1994溪園路部落
回憶童年生活
新店溪真的是乾淨的小河
族人靠水吃水,捕捉吳郭魚和草魚為食
林新發從花蓮牽來水牛耕地
許多玩伴一起在溪邊嬉鬧
溪園路漸漸發展出都會部落的規模
但是好景不常,在工商活動急速的發展下
美麗的小河漸漸發出惡臭,族人的漁獲受到污染
台北跟自然的關係被經濟繁榮發展取代
美麗的家園成為昔日黃花
 
2002三鶯部落
大漢溪有野菜可吃
平地人不會來爭
如果不帶孩子體驗
不會知道阿美族如何生活
居住在大台北的原住民
深怕下一代忘了自己是誰
 
2006中正國宅
阿美族人從溪邊搬到國宅
時空彷彿被囚禁了起來
聚會廣場變成了馬路
幽暗的地下室看不見陽光
國宅出生的都市孩子
只能到便利商店購買零食
他們從未看見過河流
忘記了過去擁有的名字
 
2010玉里福音原鄉
如果河流不再悠揚
海洋將獨自孤單
如果大地滿佈著傷痕
靈魂也只能逆流而上
回到原鄉面對祖靈
尋回擁有的純粹時光
 
2016 lohok豐年祭
雙手握住緊緊圍繞
用盡身體每分能量
從早上舞蹈到夜晚
再多的淚也不停歇
圍繞的何止是彼此
是世代牽繫的祖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8
    $646
  2. 新書
    7
    $665
  3. 新書
    79
    $751
  4. 新書
    79
    $751
  5. 新書
    85
    $808
  6. 新書
    9
    $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