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臺灣的社區治理為探討主軸,輔以非營利組織、地方治理以及國外治理個案比較等研究,充分體現臺灣公民社會及地方治理實踐的現況。社區作為人民自治最基礎的單位,是公民社會組成的一環,也是培養公民及共同體意識最佳的範圍,更是人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及自我治理的場域。臺灣的公民社會,透過對安全社區、醫療照護與社會福利服務、文化產業與節慶、地方教育政策、宗教治理,以及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等地方治理議題的關心與投入,展現了臺灣的民主生機。
 

作者介紹

編著者簡介

趙永茂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院長、總務長、行政副校長、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總務長,並曾於國外知名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如東京大學法政學科訪問教授、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IIAS)臺灣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座教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ERCCT)訪問學者、南卡羅萊納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訪問教授等。研究領域為地方政府與自治、府際關係、地方治理、地方發展與都市治理、臺灣政治發展及中國地方與區域發展。

韓保中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研究興趣為政治理論、公共行政。
 
 

目錄

總序/趙永茂
導論/趙永茂、韓保中
 
I社區參與及社區治理能力
臺灣安全社區的治理研究:內湖與東勢兩案例/楊佳穎
區級社區治理中跨部門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社福醫療照護推動為例/曾瑞佳、趙永茂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公民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新鄰江社區為例/王威迪
 
II 文化與教育治理網絡
地方文化產業協力治理之分析:以三峽藍染文化產業為例/陳育正
地方文化節慶的網絡治理模式:以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為例/林怡君
寺廟治理網絡的變遷:以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謝清全
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的跨域治理:以北北基一綱一本為例/陳無邪
 
III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治理關係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互動關係:以臺北市社會福利服務為例/彭均媛、趙永茂
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網絡治理結構分析:以「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為例/孫珮瑜、趙永茂
 
IV 臺灣六都治理與英國體育治理
提升我國直轄市治理能力之策略:以臺灣當前六都治理困局因應為例/趙永茂、王皓平
邁向體育強權:英國體育改革與治理經驗/韓保中
 
 

總序

  近代民主國家,隨著政經社會與教育的快速發展,在跨國企業、大都會社會與網絡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原有國家與地方的統治家族、政商結構與政黨代議體制及權力過度膨脹,引起普遍的質疑與挑戰,同時促使大都會多元社會關係的網絡加速連結,原有大政府與小社會的關係結構面臨重整,都會企業主義、新自由主義、多元治理社會與社區主義等同時蓬勃發展。各社會專業團體、青年與利害關係代表對代議政體、政黨政治的批判,以及對公共政策參與的要求與日俱增,形成社會代議及公民治理運動。由於各類專業公民社會的快速發展,原來代議政治的代議機制,已面臨大社會專業與改革環境的壓力,政策過程需要更加開放、透明(transparency)、課責(accountability)與監督,也就是說,在政治、行政與立法代議的過程中,需要公民專業社會新的參與、監督機制的設計,引進社會代議與新的地方治理機能的輔助。

  這些新的政經社會結構的轉變,迫使中央與地方有限權力與能力的政府,必須連結大小公眾社會的能力與資源,使得原有民主代議政府與轉型中的多元、專業民主社會,形塑更多的合體機制,共同解決公共議題。1980年代之後,世界各國均普遍致力發展治理型政府與政治,其目標在建構政府與人民(社會)雙元權力協力合作的治理系統。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應與多元市民社會協商與協力合作,共同解決各類型公共議題,其目的在鼓勵及信任市民專業社會,以及激勵市民社會對社會及公共事務的責任感,進而培育人民及社會的公共意識,提升人民及社會對國家及政府的信任與合作,建構市民城市,增進地方與城鄉發展的反思與前瞻。

  國際間地方治理發展環境,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世界性、區位性的流動競爭加劇;新型態的政策議題不斷增生;都會政府與城鄉地區,均面臨永續發展的規畫問題;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的挑戰;公共正義議題的創新設計與發展問題;公共參與、社會動員與開放政治(open politics)型態與運作的衝擊;中央與地方雙層政府的分工與協力關係的重構。換言之,如何從傳統的地方政府,轉型成現代的地方治理型政府與社會,均有待形塑新的地方治理環境與結構網絡。由於無邊界化跨域整合機能的興起,除了發展更成熟的自治分工與授權,也應同時重視中央與地方政府、區域內地方政府的垂直與水平協力治理,發展強固的夥伴關係,共同建立各地區城鄉的夥伴與永續治理架構。

  如上所述,世界各國均普遍致力發展治理型地方政府與政治,其目標在建構政府與人民(社會)雙元權力協力合作的治理系統,促成更多地方企業、專業社會及政策利害關係者的資源、能力與行動的投入,共同協助已經出現公共匱乏與公共貧窮中的地方政府,包括公共決策過程中專業知識的匱乏、公共財政的窮困、公共組織與管理能力的衰敗、公共服務知識與能力的貧弱等,以便結合地方社會組織、企業及民眾的熱忱、專業、管理能力、服務能力與監督網絡,共同形塑地方的願景、在地價值、責任與行動,協助地方政府在資源與人力匱乏及有限性之下,共同合夥增進地方的發展。

  為促進臺灣地方政府與政治的改造與轉型,使能與世界地方治理的發展同軌,有賴學術界相關研究先進與研究群,共同合作研究、協力出版。為此,特別於臺大出版中心設立了地方與區域治理叢書,出版有關地方自治權及分權的發展、府際與跨域治理發展、臺灣及東亞地方治理的個案與比較、地方治理理論與新發展趨勢,以及各種地方治理議題與發展等系統研究專書與多人合著主題性專書。希望藉由這些議題的研究與出版,有助於推廣臺灣地方治理的研究,增進國內外有關地方治理研究的合作,促進臺灣地方政治與政府的轉型,提升臺灣地方治理的發展。

趙永茂(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內容連載

邁向體育強權:英國體育改革與治理經驗(摘錄)

韓保中(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壹、前言

近年來,我國體育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奧運賽事成績於1992-2008年間,排名從四十九、六十一、五十八、三十一到七十九。2008年成績可說是歷屆最差,連被視為國球的棒球,在奧運及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臺灣隊兵敗中國隊兩次,被視為國恥。在政府相關首長大聲疾呼下,興起一片拯救棒球熱,並希望這股熱潮能拉抬國內低迷的體育氣氛。但社會出現許多不同聲音,質疑信誓旦旦的諸多措施,是否只是三分鐘熱度?會否又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謂「見微知著」,幾個單項運動成績的下滑,代表整體環境出現問題。對此,政府所要思考的不是針對幾個單項運動提出方案,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體育政策。

一國體育發展的方式與成果,是該國國力與精神的象徵。每個國家依據國情、國力、人口結構、經濟水準、運動風尚等,訂立體育方針與運作策略。當運作多年且成效卓著,便成為該國體育治理的風格,並為他國所仿效。如美國作為世界體育霸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世界金牌及紀錄締造者、蓬勃且多樣的職業運動、風靡全球的運動行銷,但這些優越成績背後的推動者,不是聯邦政府而是民間體育團體;中國大陸以極權統治,故以國家力量為後盾,長期計畫培養選手,力求國際賽佳績,以體育成就彰顯國家榮耀;又如北歐芬蘭,雖在夏季賽事中鮮少有絕頂的成績,但該國將體育視為社會政策,讓人民普遍習於運動,提升全體國人身心強健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3
    $315
  2. 二手書
    72
    $360
  3. 新書
    85
    $425
  4. 新書
    88
    $440
  5. 新書
    9
    $450
  6. 新書
    9
    $450
  7. 新書
    9
    $450
  8. 新書
    95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