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定價:460
NT $ 363 ~ 414
  • 作者:梅英東
  • 原文作者:Michael Meyer
  • 譯者:廖素珊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5-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654103
  • ISBN13:9789578654105
  • 裝訂:平裝 / 400頁 / 22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誰能夠同時為西方和中國讀者解讀中國?」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作者、中國著名學者、翻譯家)


◎梅英東的非虛構寫作與「中國三部曲」

  說起外國記者的「中國觀察」,何偉(Peter Hessler)、歐逸文(Evan Osnos)與梅英東向來並稱非虛構寫作的三巨頭。何偉用腳行遍中國,講述中國不為人知的真實面;歐逸文眼明手利,寫進中國政治面的最深處;而梅英東相較之下倒像閒雲野鶴,他的書中即便提及北京雲深不知處的秘辛,卻是點到為止,留給讀者相當多的想像空間;最重要的是,梅英東將生命最精華的二十年投入中國、成為中國女婿,以自身的二十年觀察中國的二十年變化。

  從首善之都的拆遷老屋談中國快速發展與文化保留的取捨命題,寫出《消失的老北京》;接著以《在滿洲》雙線並陳妻子家族的東北農村生活以及更廣闊的近代滿洲史,交揉討論農村轉型與土地人情的關係;梅英東在「中國三部曲」最終章要談的,表面是回憶自身的二十年中國體驗,實際上則是對比變遷速度過大的中國現況,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改變之前的中國。

◎長達二十年的震撼教育──重新認識中國

  梅英東最有意思的寫作鋪陳,是用自身對中國情感的變化,來看中國二十年的「變與不變」。這是相當少見的題材,也因此,本書除了記者報導的非虛構寫作,同時也融入了梅英東的類自傳回憶錄:正因為他的教書生涯、結婚與生子、與妻家家族的生活都與中國土地息息相關。

  1995年,梅英東在二十三歲時加入和平工作團,在拒絕去其他七個國家的提議後,被送到了四川內江。他對中國一無所知,有的只有短期教育訓練的漢語學習,他不會用筷子,也不太能說中文,為此他在手背上寫下中文單詞,以方便進行對話、點餐(尤其水土不服――又辣又怪的食物讓他吃盡苦頭)。這是他與中國第一次的文化接觸。令人莞爾的是,梅英東坦承初入中國是帶著質疑、排斥的心理,然而在他面對四川偏鄉的鄰人、旅程中遇到的小人物,乃至於東北的妻子家族,體會到人情與文化的衝突、理解之後,他終於敞開心房,正視所謂的「改變中的中國」。

◎記錄中國的變與不變,書寫消失中的故鄉輓歌

  這個命題貫穿全書,當然,梅英東最有巧思的安排正是透過交通工具的使用,來傳達這個概念。他在中國的初登場是在四川內江的巴士上,語言不通的他險被襲擊,最後是他以為冷漠的中國人救了他,留下「襲擊者是彝族、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震撼教育,這是文化層面的陌生衝擊。最後以一班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西伯利亞列車來暗喻中國與人民的前途:列車長認為這是一班無限循環的旅途;蒙古女人拋下南方的工作、回到蒙古老家靜待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也因此這班列車並非開往未來、而是回到不忍卒睹的過去;南方溫洲的小姑娘連莫斯科在哪都不曉得、卻傻裡傻氣就跳上列車要去當裁縫工,她說只要上了車、就能通往未來……

  中國的變與不變,不只是驗證在梅英東旅途中所見的長江三峽的今昔變遷、川震後物是人非、北京老胡同的消失、臥龍生態區的過度開發……最根本的,是從小人物在變化快速的中國,觀察他們如何安身立命、知道自己該如何適應這樣的變與不變。

  這二十年對中國來說,變化有多大?對梅英東的人生又有怎樣的改變?最特別的一個改變,或許可以舉以下這個例子來說明:梅英東曾經見到《孤獨星球》的一期封面,那是中國男性長者的臉孔,「要是在以前,我可能會描述那男人為『乾癟削瘦』或甚至『冷淡』,但現在我注意到他飽經風霜的臉、長滿繭的雙手,和磨得到處是洞、被太陽曬得褪色的襯衫。他可以是我們任何一位學生那工作辛勞勤勉的農夫父親。」

  中國正在改變,從最初的志工身分進入,梅英東以二十年認識中國、理解中國,他以四川、雲南、西藏、新疆、甘肅、東北和北京為背景,歷經時間沉澱而汲取教訓,本書不僅是他記錄人生不同階段的回憶錄,同時也是關照中國在急遽改變之後,還能回頭省思得與失的箴言錄。

  「只要你願意去參與中國,你將會看見許多美麗之處。」
  ――賽珍珠(《大地》作者、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小說獎得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梅英東(Michael Meyer
 
  美國旅行作家,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現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1995年,他作為美國和平團志工來到中國四川內江,1997年之後在北京生活了十年,2007遠赴倫敦寫作,2009年重返北京,並陸續完成《消失的老北京:陪著老北京走過最後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在滿洲:探尋歷史、土地和人的旅程》(In Manchuria)等書。
 
  文章散見《紐約時報》、《時代週刊》、《金融時報》、《體育畫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其他報刊。曾獲得多項寫作獎肯定,包括古根漢獎(Guggenheim Fellowship)、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獎(New York Public Library)、懷亭獎(Whiting Writers’ Award)、洛克菲勒獎(Rockefeller Bellagio)、洛威爾湯瑪士獎(Lowell Thomas Award)、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獎(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Public Scholar award)等。
 
  作者網站:www.roadtosleepingdragon.com

譯者簡介

廖素珊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作有《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冰與火之歌:群鴉盛宴》、《縱走日本二千哩》、《咆哮山莊》等近四十部。
 
 

目錄

作者小記
 
第 一 章_一頭栽進中國
第 二 章_在蹉跎時間的沱江上
第 三 章_每座村莊都面向太陽
第 四 章_融入生活
第 五 章_告別慈雲寺
第 六 章_在遙遠的西藏
第 七 章_明天會更好(但今天會更糟)
第 八 章_思想解放
第 九 章_北京之春
第 十 章_會見父母
第十一章_路標
第十二章_三場抗議
第十三章_抵達和離開
第十四章_偏離新疆
第十五章_倒數時鐘
第十六章_捍衛鬼魂
第十七章_學會說奧林匹克
第十八章_臥龍之路
第十九章_「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一年後
第二十章_西伯利亞鐵路出口
 
致 謝
索 引
 
 

內容連載

西伯利亞鐵路出口

我登上西伯利亞鐵路車廂,期待看到滿臉鬍子的邪氣商人,用彼得.羅1般的眼神斜瞅著我,揹著塞得滿滿的大袋子。結果,我的隔間被好幾箱盒子塞滿,裡面是小心堆疊的炒鍋、好幾捆Gap毛衣、褪色法國國旗顏色的塑膠袋,還有三個女人。那些貨品屬於其中兩位,我試圖清出一個空間坐下來時,她們用力拍打我加以制止。第三個女人將一個小帆布袋移走,那是她唯一的行李,然後比個手勢要我坐她旁邊。

周小姐自我介紹,打斷我的回話,驚呼著,「我們要開走了!」那是個幻覺:我們旁邊的火車正在開走。周小姐將眼神轉移離去的火車,回到仍舊靜止的車廂,察覺她的錯誤,尷尬地爬上在我上面的臥鋪。我們的火車現在仍舊停留在北京車站。

對周小姐而言,它會永遠停留在北京車站。對她和其他中國乘客來說,三號列車第四車廂其實是兩列火車:一列疾駛著離開中國,另一個則似乎永遠不會離開。在往後六天和七千八百公里的旅程裡,我們將一起搭乘這列火車。這位二十三歲的女孩要前往莫斯科。我在這是為了完成一趟傳奇火車之旅,之後,我會搭上前往倫敦的列車,法蘭西絲會在那裡等待著,我們將共同展開沒有工作纏身的第一個假期。

柴油火車慢慢駛離車站,接著加速,軋軋響著朝長城而去。乾玉蜀黍桿在乾燥的磚牆旁堆得老高,乾燥的田野從窗戶外一閃而過。走廊裡,一位母親將嬰兒舉高貼近窗戶,說著景觀中的事物。「牛。烏鴉。煤。」

周小姐從她的臥鋪一盪,跳進我的臥鋪,砰地一聲降落。她的馬尾上下彈跳,她則咯咯傻笑。她滿嘴是不整齊的灰色牙齒,塗著亮粉紅色口紅。厚厚的遮瑕膏遮住一個青春痘,拔除的眉毛用眉筆重畫得像兩道閃電。每個牛仔喇叭褲腳都有花朵刺繡,緊身白色背心上衣貼著她的胸部。

她將一頁筆記紙湊到我臉前。「先生,我怎麼用英文說這些?」

我看著她筆畫不穩的字體,認出是四月到九月的幾個月份。

「妳為何想知道?」

「我要去俄羅斯!」她縱聲大笑,彷彿那像在窗外流逝、用漆寫的宣傳一樣一目了然。那母親大聲說:「愛我的中國。為人民服務。」嬰兒咯咯傻笑,拍打窗戶玻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63
  2. 新書
    79
    $363
  3. 新書
    79
    $363
  4. 新書
    79
    $364
  5. 新書
    82
    $379
  6. 新書
    85
    $391
  7. 新書
    88
    $405
  8. 新書
    9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