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

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
定價:350
NT $ 203 ~ 351
 

內容簡介

  從吃早餐的小歷史,到飲食文化塑造現代文明的大歷史
  就讓世界甦醒的味道──早餐!縈繞百年的文化美味,喚醒精氣神,滿足文化之欲


  法國聖迪耶國際地理節獎、2008年聖德尼獎得主克里斯穹‧葛塔魯提醒我們:每天吃的早餐,早已累積了百年各國文化精萃!

  俗話說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就是早餐了。不僅滿足口腹之欲,還是一日美好的開端。
  早餐可簡單、可複雜、可華麗、可樸實,端視享用之人的喜好與需求。多數饕客在乎的是早餐好不好吃、去哪裡買、怎麼做?意在滿足填飽肚腹的物質需求,但你可曾想過,今日我們桌上的一份早餐,是積累了百年、來自各國的文化精華。

  早餐其實顛覆了飲食史,擁有開創嶄新世界的力量,在短短幾百年間橫掃了歐亞大陸,成為許多人一早的精緻享受。特別在歐洲,早餐的形成與航海時代商船貿易的發達息息相關,成了展示外貿成果與新潮食品的最好舞台,其食材的演變與人們重視它的程度,在在顯示它跨越了物的界線,漸漸轉化為一種文化現象,且是令人驚異的跨文化融合。

  當你坐在路邊早餐店的一角,享用著咖啡、火腿蛋土司與沙拉,享用著一天之始的明媚時,不妨想想:咖啡是怎麼傳進來的?土司是什麼時候開始占據我們的餐桌?沙拉又怎麼會成為健康的代表食品?就會發現,一張小小餐桌上的食物就像聯合國,而你正站在歷史的發展洪流中,帶著新文化向前邁進。

  在《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一書裡,作者克里斯穹‧葛塔魯除了直向梳理早餐演變的歷史,還縱向包攬了地域發展、產業、運輸等的演進,以地理學家的獨到眼光,帶領我們看各個異域間的交流如何轉變固有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又如何內化,逐漸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文化。

  「每個人都知道天天吃的早餐,因為太過熟悉了,以至於沒想過該去深入了解它長達三世紀的歷史!」
  一旦明白了其中奧妙,早晨的餐桌就是精采又多元的文化共和國。每一種組合都是創新,每一次入口都是顛覆。

各界一致推薦

  ★一本讓人變餓的歷史書──翻開前最好先確認周圍有足夠的食物!──神奇海獅

  ★這本書勾勒出早餐餐桌上食物陣勢的地理大發現歷史,就閱讀口味來說,屬於振聾發聵的咖啡因,而非甜美的果醬可頌。西方餐桌常見的咖啡、茶、可可,細數來歷,都來自於歐洲之外各大陸,可說是一點都不天真。吃早餐很重要,認識你的早餐,一樣重要。──毛奇(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到歐洲旅行吃不慣當地早餐的謎底就在此!作者提出許多有趣觀點,閱讀本書有如吃早餐一樣醒腦。──高琹雯/Liz(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這本書巧妙地利用這個顯然平凡無奇的主題,喚起我們透過每天最稀鬆平常的習慣,思考飲食的歷史。──《歷史家與地理家》(Historiens & Géographes)

  ★你一定會在早餐的故事裡發現自己也摻了一腳。──法國國際廣播電台(FRI)

  ★葛塔魯寫出了親近讀者且智慧滿載的歷史評析。──法國非虛構書評網(nonfiction.fr)

  ★史詩般壯麗的早餐史!──《科學與未來》(Sciences et Avenir)

  ★這些喧嚷熱鬧的例行公事比表面上看起來的還精采。──《評論》雜誌(La Revue)

  ★令人神魂顛倒的一本書!──法國文化電臺(France Culture)

  ★葛塔魯領我們遊歷大航海時代的拓張與食品工業化的發展。──《歷史月刊》(L’histoire)

  ★充滿原創性!──《回聲報》(Les Echo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里斯穹‧葛塔魯(Christian Grataloup)


  地史學家,巴黎第七大學教授,致力於研究全球化的歷史。
  其著作《全球化的地理歷史》(Géohistoire de la mondialisation)榮獲2007年法國聖迪耶國際地理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géographie)獎項與2008年聖德尼獎(Jean Sainteny Prize)。

譯者簡介

蔡孟貞


  1965年生,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魯旺斯大學應用外語碩士。喜歡法文,喜歡法國。譯有《20世紀的巴黎》、《螞蟻》、《肉體的惡魔》、《豹紋少年》、《放手》、《沉淪》、《法蘭西組曲》、《真愛獨白》、《暗夜無盡》、《聖殿指環》、《布拉格墓園》等作品。

 
 

目錄

推薦序 一定要吃早餐嗎?──透過早餐理解世界的運作 胡川安
前言 世界甦醒
 
第一話 您說的是「早」餐嗎?
曖昧不明其來有自
全球化的一餐誕生
 
第二話 結束或開端?
兩大詞源系譜
羅馬的先例
早餐和法國大革命
 
第三話 一日之首,歷史之末
隨機進食遭淘汰
一日三餐
和其他兩頓不一樣
 
第四話 群體化作息下,個人化的一餐
「petit dejeuner/早餐」之前
鬧鐘敲響早餐時刻
不合群的早餐
 
第五話 與法式美食悖道而行
美食誕生,平行發展
有利新型態早餐誕生的背景
餐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
 
第六話 早餐變小,世界變大
世界三大區塊
三大「興奮癮品」
純歐式風味
 
第七話 控制「東西印度之路」
東印度公司確立的茶之路
蔗糖和奴隸:西印度公司的機運
東印度、西印度,早餐的源頭
 
第八話 茶、咖啡、可可,
此物只應天上有?
早餐少見香料
神奇植物,傳奇記載
南方:香料和早餐的故事
 
第九話 咖啡:後起之秀?
人工種植起步晚
十七世紀後半才開始喝咖啡?
從杯子到園圃
 
第十話 茶:耆老
名副其實的茶樹
茶路
茶的西化
羅伯‧福鈞的財富
 
第十一話 最佳配角:巧克力
西式混搭
創新的固體狀
 
第十二話 薄荷茶,
創造出來的傳統
興奮癮品未及的西方邊陲
薄荷加茶
 
第十三話 早餐工廠
機械化
熱飲沖調
廚房藝術的明星商品
 
第十四話 瓷杯,舉世通用
舊世界多種文化之孕育
歐洲瓷器,印度公司的子嗣
美洲和巧克力分道揚鑣
 
第十五話 歐洲的早餐,
世界的縮影
三大飲料、三大入口、三大區域
北與南,早與晚
 
第十六話 工業革命的催化劑
農民變工人,熱湯變加糖茶
英國大實驗場之外
運輸成本下降
 
第十七話 湯匙的背面:奴隸和種植
黑奴種植模式
茶葉和農作的第二紀元
 
第十八話 從可頌麵包到跨國企業
麵包店:鄰里商業的最佳典範
農產食品的企業大老
咖啡和巧克力
榖片,創新的頂點
 
第十九話 早餐與地緣政治
世界貿易組織協商失敗
早餐,擺盪於全球市場和跨國市場
公平交易興起
 
第二十話 歐陸早餐稱霸天下
城市的、普羅大眾的、有錢有閒的
歐洲之外的「小歐洲」
拉丁美洲、南非、俄羅斯
遠東,西化的極限
 
第二十一話 融合交雜的早餐
非洲鄉野
美洲印第安人
波里尼西亞的星期天不全球化
歐式早餐難道源自印度?
 
結語 早餐末日?
另類作息:早午餐?
杯裡的風暴!
 
致上元氣滿滿的感謝
列不盡的參考書目
注釋
 
 

推薦序

一定要吃早餐嗎?──透過早餐理解世界的運作

胡川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一定要吃早餐喔!」

  從小,吃早餐總是和健康畫上等號,而且很多醫生也百般的告誡我們慢性疾病與不吃早餐有關。但是,近來一些研究報告或是書籍逐漸打破這樣的想法,像是牛津大學臨床生化學博士泰倫斯‧基利(Terence Kealey),就在最近的一本書《早餐是危險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中指出早餐有害人體健康。

  如果吃早餐對於健康有害, 或許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是什麼樣的經濟和社會背景,或是歷史條件,讓我們信服早餐是「健康」的一餐?而現在常見的西式早餐組合,像是火腿、蛋、培根和麵包, 搭配的飲品咖啡、茶和可可,如此一成不變的組合是如何出現的呢? 我們不妨從歷史找答案吧!

  「早餐」近來也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像是《早餐簡史》(Breakfast : A History)指出,由於工業革命後,本來在農村工作的農民進入工廠和辦公室,讓早餐從原本較為豐盛轉向清淡的一餐。但在1940年代由於食品公司的公關專家在推廣培根的壓力之下,聯手和醫生一起將蛋白質和油脂的重要性推廣上了現在的早餐餐桌。

  那麼, 以前的人到底吃什麼呢? 在另外一本早餐史的著作《一日三餐:美國膳食的發明》(Three Squares: The I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Meal),艾比蓋爾•卡羅爾(Abigail Carroll)則認為過去的早餐並不是如此制式和單一,而且大部的人都是吃前一晚剩下的食物。

  以往這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是吃完早餐才上工,通常都是一大清早就到田裡工作,幹活一陣子之後才開始一天的一餐。從拉丁文和英文的字根或許我們也可以追索一下早餐的由來,現在英文當中的「dinner」,我們都知道代表晚餐的意思,但在以往指的是一天中接近中午吃的那一餐,同時那一餐又是一天的第一餐,而「dinner」跟「breakfast」兩個字又是同源,聽起來真是令人感到困惑。總之,不管「brea kfast」或「dinner」指的是不是起床後第一餐,過去人們都在接近中午時吃。

  不管是從健康的論據、社會的演變, 抑或詞彙的探源, 都可以看到吃早餐不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法國地理歷史( géohistoire)學者克里斯穹‧ 葛塔魯(Christian Grataloup)撰寫的這本《百年早餐史》所採用的角度也是如此。但克里斯穹相較於其他學者, 更看重空間在歷史上的變化, 他是巴黎狄德羅大學的榮譽教授,以往的作品包含《全球化的地理歷史》(Géohistoire de la mondialisation)、《我們對於世界歷史是否應該有不同的想像?》(Faut-il penser  autrement l’histoire du monde?),以文化地理的角度追索現代性,讓地理增加歷史的向度,並且從日常生活中理解全球化的概念。

  《百年早餐史》延續作者以往的方式,在生活的細節中尋求全球化的痕跡, 現代歐洲早餐中的常見飲品:咖啡、茶和可可,三種熱帶植栽的作物,是目前最流行於早餐餐桌上的無酒精飲料。透過近兩、三百年世界的殖民歷史與全球化的過程,產於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可可和咖啡,還有在亞洲生產的茶,我們可以看到人群的交流、經濟的剝削、文化的互動,還有近代社會的形成過程,當拿起飲品和咀嚼早餐的那一刻,我們同時也是全球化的參與者。

導言(節錄)

  早餐,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餐,我們每天與它相見,有時疾如旋風,有時躺在床上一派慵懶閒適,最常的還是坐在自家餐桌前,偶爾也在飯店的自助吧台邊。它一派簡樸,不拿過多的花樣煩你,大體每個早晨它的樣貌都差不多。走進飯店,不同於午餐和晚餐這兩者,它沒有菜單。或許正是因為它的一貫性和平淡無奇,所以無法激起人們對它的好奇心。

  事實上,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的學者對它的確沒什麼興趣。營養師至多也只是提醒大家,飲食攝取要定時定量,早餐應該占每日攝取熱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相對於圖書館架上擺得滿滿的料理指南和美食書籍, 專門研究早餐的論述幾乎闕如。而美食書籍、食譜、餐廳指南等介紹的各路菜系,全都是為了正午和向晚的兩頓準備的,無論是家常還是功夫菜。早餐,它呢,從來沒能替哪位大廚摘過一顆米其林星星。

  話雖如此,但只要湊近點瞧,你會發現早餐的歷史相當驚人。第一個令人驚奇的地方是,它竟如此之年輕。早餐的年紀不超過三百歲,而另外兩頓隨便都能講出令人肅然起敬的綿長源起。連這個法文字「petit déjeuner /早餐」都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早餐原來只是比午餐更簡單、更小型的一餐而已。尤其奇特的是,它是以熱飲──茶、咖啡、熱可可──為主軸, 而這些飲品的原料全都不是歐洲本地產物。茶樹、咖啡樹和可可樹都無法在溫帶地區生長。至於糖, 相較於另外兩餐,它在早餐中的角色更為吃重(這些熱飲通常要加糖飲用,更別說果醬、甜麵包、穀物麥片了),直到十九世紀初,甘蔗可說是製糖的唯一原料,它也是熱帶植物。

  難不成早餐是歐洲人從別的地方引進,然後強納為己有的嗎?這個說法讓人難以置信,因為這些飲品的原產地分布太廣了:可可的原產地不是美洲嗎? 咖啡原產非洲,而茶來自亞洲吧?阿茲特克人(十四至十六世紀的墨西哥古文明)他們喝的「cocoatl/可可」,裡面不放糖,事實上他們根本還不知道如何製糖。同樣的,中國人喝的「chaï/茶」也不放糖。至於咖啡,原本也不是在早上喝的。所以,要說早餐的歷史,打從源頭開始,就得從歐洲說起。

  早餐蔓延快速。儘管今日早餐的形式多樣,但裡面幾乎都尋得到西方世界的痕跡,就算只喝一杯咖啡也一樣。早餐於是成為了飲食全球化的最小公分母。全球各地任何一間自詡是國際級的旅館,就算設備再簡陋,早餐的樣貌也不會太偏離常規,雖然說西方旅客有時仍不免面面相覷⋯⋯。

  因此, 早餐不為人知的史話的確值得一書、讓人知曉。它的起源一點都不神祕:十八世紀初,倫敦、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等地的一些貴族名門已經習慣每天清晨喝一杯早在數十年前這類口袋夠深的人士就熟知的飲品。由於這些西歐貴族世家,和城市的資產階級迷戀的茶、咖啡和可可均來自遙遠的國度,加上當時運輸的過程風險很高,這類飲料的價格貴得嚇人。因此,這類飲品相當可能只是一時的風潮而已,但結果出人意外,它們漸漸普及並且流傳下來,不再侷限於富貴人家專享。一般百姓,尤其是城市居民,很快的就接受了它們,整個十九世紀,茶、咖啡和可可風靡了西方社會的各個階層,爾後向外擴散。

  早餐的出現並非毫無來由。晨間飲品和糖的歷史源頭可以從人類使用香料的淵源裡覓得端倪,前人更相信,這些飲品的植物苗種起源甚至可遠溯至伊甸園。要讓咖啡、糖、可可和茶走進歐洲人的杯子裡,歐洲各國必須開闢海運路線,確保中間轉運順暢,擊垮競爭對手,開墾農地,強行將人從他們的原生社會帶走並壓榨成為奴隸,投注心力研發創新以提升風味、改良大面積的種植技術和日常生活用具,從中國人那裡竊取燒瓷祕技和茶樹苗種⋯⋯。

  他們必須創造世界。
 
 

內容連載

「吃早餐了嗎?」
 
很多小孩甚至一些成年人經常會聽到這句話,質疑他們沒吃早餐空著肚子就要出門。這句話暗示著,每個人在急著外出完成家庭以外的工作使命前,先有吃早餐的義務:象徵了十九世紀的歐洲跟舊有秩序的完全切割,一切變得更加集體化、在地化,進而孕育出如今大家統稱為「工業革命」的巨大變革。
 
「p et i t déj eu n e r╱早餐」之前
 
直到二十世紀初,歐洲還有相當多的農家仍然在早上稍晚的時候才吃一天當中真正的第一餐,雖然他們很早就先喝了咖啡(夏季時非常之早)。這頓「déjeuner」(當時在法國,大家還是這麼叫的,前面沒加「petit」)仍保留著古老的菜色,其中湯──尤其是煙燻豬肉湯──占有重的位置。人們不可能沒吃飽就下田勞動, 工匠也不會空腹入工坊。在田野一望無涯、住宅區又很集中的地方,人民很可能得從他們居住的農舍步行半小時才能到達工作的地點,因此反倒是白天中間的那一餐吃得比較簡單清淡。瑞典文的「frukost」,按字面解釋就是「petit déjeuner ╱早餐」之意,其實在農家,就算今天也還有人這樣用,指的是清早喝過咖啡之後,接著約莫八、九點時──大夥「frukos- trast ╱晨間小憩(「rast」指短暫休息)──吃的那一頓飯。「frukos-trast」這個字,跟這樣的做法在今日的工業界和營建工地上仍然非常常見。換上另一種不同的社會背景:傳統的英國仕紳家庭負責趨前為爵士或夫人拉開床簾,面無表情的宣布「今天早上天氣很好」的小廝或女僕──基本上這句話多為無意義的開場白──絕不會忘了在尊貴的主人床頭櫃邊擺上一杯茶。時至今日,早茶(morning tea)或床前茶(bed tea)的習慣仍可見於過去的英國殖民地,尤其是在印度,好讓飽受時差之苦卻被朝陽熱力喚醒的觀光客──熱帶地區的太陽起得非常早──能享用一杯加了牛奶和香料的熱茶。這似乎可追溯回十八世紀的茶飲習慣,可以視為早餐的開胃飲,因為真正豐盛的早餐得等到早上十點左右才會奉上,屆時端上來的可不僅限於米粥和雞蛋,還會提供大量的鯡魚和熱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8
    $203
  2. 電子書
    65
    $228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79
    $277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79
    $277
  7. 新書
    79
    $277
  8. 新書
    79
    $277
  9. 新書
    9
    $315
  10. 新書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