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定價:300
NT $ 210 ~ 270
  • 作者:金允那
  • 原文作者:김윤나
  • 譯者:游芯歆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18-1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72628
  • ISBN13:9789861372624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長踞韓國各大暢銷榜半年之久,由內而外,傳授真正有用的說話之道!
  ◆最受韓國企業信賴的心理教練,教你打造又大又深又堅固的「言語之碗」!
  ◆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剖析「人之所以如此言」的背景,透過自我省察解開內心糾結,從此改變不當說話習慣,真正解決人際溝通困境,讓人生更圓滿!

  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書、學了這麼多技巧,
  遇上重要時刻,說話仍常常不得體,溝通依然不順暢?
  說話並不是單純的技巧,而是內在的反映與生命的累積。
  懂得加大、加深你的言語之碗,溝通才能真誠溫暖、深入人心。


  言語就像一個碗,碗小的人,只裝得下自己說的話,裝不下別人的話。
  言碗大的人,除了自己的話之外,還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裝下別人的話。
  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話語」是溝通的工具,不是脅迫的武器,
  因此能很自然地接受人我的不同,即使身處困境,也會努力尋求持續對話的方法,
  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本書提供心理與技巧面兼具、修整「言語之碗」的方法,
  幫助你我看見內在的自己,徹底改變不當的說話方式,
  也教我們意識到周遭的一切,真正解決溝通困境、成為溫暖又隨心的人。

各界推薦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瑪那熊(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感動推薦

讀者好評

  這本書成就了我的新生活!為我帶來了成長,讓我看見我一直沒看見的自己!

  ■本書成就了我的新生活。我討厭那些用話語傷害我的人,但直到我回顧自己的童年,才發現自己也經常陷入憤怒中、用話語傷害別人。我正試著透過書中的練習改變自己,也期待有一天,我所說的話語能夠撫慰人心。

  ■一本想讓人一讀再讀的書。它不但教我如何說、如何聽,也告訴我如何讀出情感、更細緻地感受各種事物。本書讓我覺得自己還有機會變得更好、更有自信,也有機會更愛自己。

  ■一開始是為了知道如何用話語安慰別人才買的,沒想到最後得到莫大安慰的,反而是我自己。

  ■這類書籍要不就是充滿了複雜的理論,要不就是淺薄到一點用都幫不上,但本書真的很不一樣,閱讀過程中讓我不斷自省。只要讀一次,就能發現其功效所在。

  ■本書不但教會我對話的技巧,也成為療癒我生命最好的伴侶。心理與技巧面兼具,一方面幫助讀者看見內在的自己,也教我們意識到周遭的一切。

  ■我是個習慣用螢光筆在書上畫重點的人,但本書讀不到四分之一,我就放棄這麼做了,因為幾乎每句話都值得標記起來。強烈推薦給那些因最親近的人而受傷的人們。

  ■非常感謝有這麼一本書的存在。它為我帶來了成長,讓我看見我一直沒看見的自己。

  ■《言語之碗》是一本對言語充滿洞察力的書。作者認為,人們的言語不是單純的技巧或技術,而是一只盛放心意的碗,從一個人的話中就能看出這個人的言碗。這改變了我溝通的方式,知道一切都要從看見內心做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允那(김윤나,Kim Yun Na)


  心理教練及企業講師。以心理學角度從事有關認識自我、領導力、溝通和人際關係的輔導與教學。自漢陽大學教育研究所取得人力資源開發碩士學位後,又進入光云大學研讀產業心理學博士課程,主修心理輔導。

  除了身為韓國輔導心理學協會會員,也是韓國心理輔導協會(KPC)認證的專業輔導師,並於2013年獲選為韓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HRD)認證的「最佳輔導師」。目前為「The Connection」代表,擔任SK、LG、三星、樂天、斗山,現代和新世界各集團的輔導師,負責開設人際溝通與心理輔導培訓課程。著作包括《認識自我》《孤獨的我走向孤獨的你》,其中《認識自我》於2014年獲韓國出版文化產業振興院選為優秀出版品。

譯者簡介

游芯歆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歷史學碩士。從事韓國文學著作翻譯多年,譯有《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知性對話必備!提升素養的生存之書》《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情感的48種面貌》等。

 
 

目錄

推薦序先別說這麼多了,你聽過言語之碗嗎?
前言「言語」傷人最深
 
Part 1因言語陷入孤獨的人
你的說話習慣如何?
慣用掌控性語言,有傷人際關係
「真心」的陷阱
言碗大的人,空間也大
把話說到心坎裡
天底下沒有自然而然變好的事情
言隨心變
言如其人
 
Part 2修整內在的言語之碗
〈情感篇〉
情感的訴說
不善分辨情感的人
找出真實情感
分析情感的五階段
情感是份大禮
 
〈公式篇〉
腦內公式
嘗試找出對方的公式
接納不同的公式
找出自己的公式
 
〈習慣篇〉
脫口而出的習慣
分析自己的說話習慣
 
Part 3讓言語之碗加大加深的「聆聽」技巧
〈給愛說話的你〉
只說不聽
有安全感,才願意開口
只為知心人開心門
 
〈給誤解了聆聽的你〉
第一重誤解:聆聽需要忍耐
第二重誤解:聆聽是點頭附和
 
〈給需要聆聽能力的你〉
重新理解「聆聽」
聆聽事實
聆聽情感
聆聽重點
3F技巧練習
 
Part 4讓言語之碗加大加深的「說話」技巧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提問?〉
提問力量大
不喜歡提問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必須提問?〉
提問是心門之鑰
提高參與度和責任感
提問的注意事項
 
〈該怎麼問才好?〉
提問的技巧
開放式提問
假設性提問
目標指向提問
情感提問
中立性提問
設計自己的提問套餐
 
Part 5人際關係中的「言語」
虛「言」若谷
對自己的話語負責
經營自己
關係三法則
角力的方式,共舞的方式
 
後記「言語」隨心成長
 
 
 

推薦序 

先別說這麼多了,你聽過言語之碗嗎?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  


  言語跟碗有什麼關係?或許你像我一樣,剛看到書名時會有這樣的疑惑。隨著作者深入淺出的文筆,我很快理解到,這個「言語之碗」不只用來裝別人的話,更代表著我們說話的深度、分量與價值。透過網路,我們可以輕易搜尋到「立刻擁有好人緣的方法」「取得信任的說服術」這類文章或課程,讓人趨之若鶩,好似真的能幫我們快速逆轉人生。事實上,在我擔任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的這八年間,也的確常被詢問:「有沒有什麼公式,照著講就能脫單?」或是「能否教導催眠潛意識的技巧,讓她喜歡我?」在越來越講求快速的年代,我們就連對待「成長」,也講求效率,希望能有神奇魔法,「咻」一聲就從尷尬冷場的句點王,立即成為能言善道、廣受歡迎的「溫拿」。

  然而,若是只靠「話術」,拼湊出來的言語之碗可說既淺又脆弱,就如同藉此建立起來的關係,要嘛流於泛泛之交,要嘛很快被看破手腳。這本書所教導我們的,就是讓你得以將用來面對人群的言語之碗加深加廣、累積足夠的底蘊與涵養,讓關係更真切、緊密與平衡。與其說這本書是「說話技巧」,其實更像是幫助你了解自我、檢視人際互動的修煉手冊,但又避開心靈雞湯類書籍「只重觀念、難以實踐」的常見缺點,書中有許多設計好的練習,讓我們透過清楚步驟,找到自己在說話上的盲點。

  另一個我喜歡本書的原因,在於自己與作者有相近觀點:與人互動時的表達、發問或聆聽技巧背後,其實有著同一個重要元素「好奇」。好奇心推動我們與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接觸,也是拉近關係的唯一「捷徑」。若你不善於言詞,本書能助你從基礎打好底子;若你有不錯社交能力,本書會教你說話貴精不貴多的技巧;如果你已看過我的《一開口撩人又聊心》,且正在蛻變旅程中,本書將讓你進一步提升互動能力,持續與別人建立正向關係!

前言 

「言語」傷人最深


  「為什麼要說那種話?」

  不管是愛訓斥部屬的上司、拿坦白當藉口刺傷人心的朋友,還是盡挑椎心話說的家人,我們有時會忍不住想反問一句:「為什麼要說那種話?」當然,說不定在此之前,你也曾數度以言語打擊過心愛之人的心,或讓珍惜的人就此離去;搞不好昨晚才吐出違心之論,轉過身便後悔:「會不會說得太過分了⋯⋯」

  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依然有可能把話說得不得體。

  就算是無意的,然而話一旦出口,必然會影響人心。上司一句「你要這麼做的話,乾脆別幹了!」讓人一夜輾轉難眠;一句「我相信你做得到!」便令人精神百倍、幹勁十足。言語具有讓人心情起伏的力量,而且它的壽命之長,可以讓滿臉皺紋的老人,一想起兒時聽到的鼓勵便淚流滿面;或讓子女都已長大成人的家長,一想到過往傷心事,仍會怨嘆:「那時候為什麼要對我說那種話?」由此可體會言語頑強的生命力。

  可惜的是,當我們因言語而自責或埋怨他人的同時,卻依然放任自己錯誤的說話習慣不改,意圖以「我就這副德性,怎樣!」「他總有一天會明白我的用心!」遮掩過去。久而久之,等到因頻繁失言導致關係鬧僵,或晉升主管,或為人父母、要帶領孩子前行之際,才驚覺語言的重要,急尋說話的技巧。意圖雖好,但短期速成的話技,在真正重要的時刻,很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雖然知道該多鼓勵後進,但每次看到不夠完善的報告,心裡就直冒火,先罵了再說;雖然學過尊重孩子的對話技巧,但看到孩子在路上無理取鬧,一生氣便口不擇言。這是因為才剛學會的好話,無法超越長久以來養成的說話習慣,才會在決定性的關鍵時刻失去力量。
  
  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要好好說話」,卻一轉眼就落空了。從事溝通顧問工作十餘年的我明白,要改變人們的說話習慣—即使只是一句話—比想像中要來得困難許多。因為「言語」這種東西不是技巧,更接近每天一點一滴累積的習慣;是將生活中所看、所聽、所感受到的一切全部混雜在一起,熟成之後,再以本人特有的、一貫的方式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如此創造出來的言語,其實很近似本人的內在。因此,隨隨便便學來的技巧,根本無法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創新的說話習慣。

  若想養成有別於過去的說話習慣,別只將焦點集中在話語本身,還要同時審視存在於背後的自我。與其把精力放在如何像模像樣地說話,還不如努力了解自己的內在,這裡才是一個人創造出言語的根源地。

  是不是有哪種語氣是自己忍不住會用的?有哪些話是自己一聽就心痛的?若能得知話語和語氣對心理結構造成的影響,就能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用那種口氣說話?為什麼聽到特定的某些話就很敏感?如此,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言語。

  假設有個習慣指責部屬的上司,就算他把讚美的技巧背得滾瓜爛熟,他說的「話」真的就會有所改變嗎?比起說話的技巧,自我內在的特性—也就是情緒感受的方式,或看待他人的觀點、成長的環境等等,才是我們該關心的重點;這樣才能明白自己一直以來所使用的說話型態,以及今後在言語上該有什麼樣的變化。而我將這所有改變的過程,稱為「培養言語之碗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只盛放言語的碗,然而隨大小不同,說話的水準與關係的深淺也有所不同。這只「言語之碗」,我們簡稱為「言碗」;言碗大的人,不會用言語來眩惑他人、為己所用,或藉此彰顯自己,而是用在與人溝通、克服矛盾或理解他人。這種人會很自然地接受人我的差別,即使處在溝通困難的情況下,也會尋求持續對話的方法。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共鳴;再怎麼追求成功或欲望,終究會思念一個可歇息的懷抱。所謂人心,就是即使在無法達成目標的時候,仍希望有人能以慰勞先前的辛苦代替指責;犯錯的時候,仍希望有人能等待自己重新提起勇氣;面臨困難挑戰的時候,仍希望有人能相信自己、為自己打氣,而不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此,能完全理解那種欲望的人,也就是言碗容量大的人,身邊自然而然會聚集很多人。  本書內容超越了單純的說話技巧,重點在於告訴讀者「言語之碗」的意義,以及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言碗更結實、更有深度。而這個過程到最後所導出的,是找到方法培養出理解自我,也理解他人的力量。

  言語會暴露出你的內在。最好能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必要的話,說了會後悔的話則盡量減少。別因為失言而失去人心。如果能靠言語多救活一個人、多培養一個人,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事。即使在你離開之後,你說過的話依然會縈繞人心。因此,真心盼望大家都能成為駕馭言語的主人,不要讓你的人生因言語陷入孤單寂寞。

後記 

「言語」隨心成長


  不久前,社群網站上有人上傳了一篇名為〈關懷改變了街友命運〉的文章。住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一位女士,在甜甜圈店看到了一名街友,手上拿著一美元,猶豫著要買什麼東西吃。街友的行動讓這位女士很掛心,於是她便買了咖啡和貝果請街友吃,並且開始「交談」。街友向那位女士透露,自己因吸毒毀掉一生,還提到罹癌病逝的母親。道別之際,街友在收據上急急忙忙寫了些什麼,遞給這位女士,並為了自己的筆跡拙劣向她道歉。  「我本來今天想要自殺,但幸好遇見妳,讓我放棄了那個念頭。妳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謝謝妳!」  我思考了一下。這位女士並未漠視自己看到街友那瞬間所感受到的情緒,或許混雜了恐懼與不安,但她還是認清了其中最強烈的情感,並鼓起勇氣表現出來。在聆聽街友故事的時候,並不站在自己的觀點去做任何判斷,同時也不以自己人生的公式為標準去責備或勸告什麼。她只是單純地將街友的處境如實聽進去,然而這樣的舉動對街友來說,卻是最大的安慰。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那麼豁達地去接近陌生街友。我們只要將那位女士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溫柔,用在自己周圍的人身上就可以了。只要有勇氣對「上班真累」的丈夫說一句「謝謝你辛苦工作」;對成績不夠理想而難過的孩子,溫柔地說聲「沒關係」就夠了。  十幾歲的我,所擁有的言語是充滿暴力的。丟下我一走了之的母親、跟不上時代的父親、賃屋人生必須隱忍的種種,都讓我的言語總是帶著攻擊性。為了守護自己,我假裝強勢,渾身是刺。在自忖「就算這麼做,別人還是瞧不起我吧」的內心深處,很難生出溫暖的話語;代替了「我好難過,幫幫我!」的,是強迫自己挺起胸膛,裝出無所謂的樣子。但就算這樣硬充大人,我說話還是很幼稚。

  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我的言談之間全都在追求成功,一心只想出人頭地、揚眉吐氣。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我用言語凸顯自己的存在。但這些想引人注目、充滿魅力的話語,卻無法安撫人心;縱然我無意傷害別人,別人卻因為那些言詞感到不自在。
 
  然後,我三十歲了,這時終於開始自省、反思自己所用的言語,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我真正該說的話(而不是滿腦子都想得到他人肯定)。同時我也領悟到,應該少說些話,利用多出來的時間,更深入省察我自己(包括情感與內心)。隨著時間過去,我越來越能自然表現情感,想法也越來越柔軟。我的言語不再像過去一樣誇張,說出來的話謹守本分,也令人感到舒適。當我開始改變後,首先是周圍的人察覺了我的變化;再進一步,當我的言語之碗變得又深又廣的時候,人們便很自然地三三兩兩靠了過來。

  如今,我馬上就要迎接四十歲的到來,我的言語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呢?不知不覺間,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現在我想成為一個能以言語幫助人們成長、安慰他人、拉人一把的人,也想成為一個言語之碗裡裝得下他人的人。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大兒子五歲,正是最頑皮的年紀,而且變得很固執。不久前,大兒子迎來了弟弟,感情起伏可能也因此變得很劇烈吧。某天我和大兒子一起躺在床上,我在他耳旁低語:

  「兒子啊,就算你再皮,媽咪還是一樣愛你!」

  話才說完,兒子馬上回答:

  「謝謝媽咪!」

  我完全沒想到會聽到這樣的回答;坦白說,我甚至不認為他聽得懂我說的話。但那時兒子的雙眼亮晶晶的,看得出他真的很安心,也很快樂。

  我心想:「或許這句話會永遠活在你心底,就算媽咪消失了,這句話也仍存在。」

  如今,我試著懷抱那樣的心情來說話,希望我說過的話,能永遠活在某個人心底。一想到這一點,說起話來便會小心再小心;一想到當我的孩子在這世上受挫時,就會回想起媽媽說過的話,我便不敢再用言語來鞭責孩子。對丈夫、對母親、對朋友、對同事、對任何人都如此。  言語會成長。小時候的我沒能聽到許多「促使我成長的言語」,但沒能聽到,不代表我無法對別人這麼說。雖然我也可以讓一個受過太多傷害的孩子藏在心底,但我並沒有選擇這麼做。或許遲了些,但我仍一點一點在茁壯;我的言語之碗益發深廣,足以讓我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抬頭環顧四周。如今我也知道,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挑戰,能淬礪出一只更結實的言語之碗。所以今天我也要踏實盡責、努力生活。因為我相信,自己的言語之碗將在那些時間的縫隙裡逐漸加深、加大。
 

內容連載

〈言碗大的人,空間也大〉
 
如果有名十五歲的少女,說自己現在就想結婚,你會對她說什麼?

請看著這句話好好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會對少女說什麼?如果她是你的女兒或學生,你會怎麼說?
這個問題首度出現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一個名為「柏林智慧專案(Berlin Wisdom Project)」的有趣實驗中。研究人員為了調查「聰明人有何特徵」,便向參與實驗的人提出這個問題,隨即發現回答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不行,不行!才十五歲結什麼婚?又不是瘋了!」

第二類:「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任何人都會反對才十五歲就結婚。但若是有什麼特殊情況,例如這名少女已經時日無多,或是無親無故地獨活在這世上,甚至是生活在早婚文化圈裡呢?因此,在我們提出忠告前,應該先和少女談談,對她的處境、情感和心態有所了解才對。」

這項研究收錄在《智慧:從哲學到神經科學》(Wisdom: From Philosophy to Neuroscience)一書中。書中指出,即使面對無法理解的狀況或常識上無法接受的事件,仍能掌控情緒、不執著於傳統觀念、先理解來龍去脈,且態度靈活有彈性,就是聰明人的特徵。

而我則將這種人—能考慮情況的多樣性,彈性應對的人—統稱為「言碗大的人」,也就是盛放言語的碗夠大夠深的人。言碗小而淺的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言碗大而深的人,則會先考慮情況和個人,甚至是身為旁觀者的自己的立場後,才開口說。這不能簡單歸納為說話技巧上的差別,而是生活上所形成的言碗大小不同所致。

言語可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也能代表一個人的品格。聽到一段話語,便能推測出它所誕生的地方、所生活的歷史、所擁有的年齡。言語會暴露一個人內在發展的深度,因此要培養言碗,就得先培養內在。

言語就如同一個人的胸襟,言碗大的人,空間也大,可以把別人的話從頭到尾全聽進去、全部涵容。因為不需要急於反駁或刻薄諷刺,因此也毋須以「你錯了」「你有所不知」或「聽我說」來插嘴、打斷對方發言,反而會以「原來如此」「還有呢」或「你的想法呢」鼓勵對方再多說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210
  2. 二手書
    73
    $220
  3. 新書
    75
    $225
  4. 新書
    79
    $237
  5. 新書
    79
    $237
  6. 新書
    79
    $237
  7. 新書
    79
    $237
  8. 新書
    79
    $237
  9. 新書
    85
    $255
  10. 新書
    88
    $264
  11.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