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七佛譯經師

鳩摩羅什:七佛譯經師
定價:380
NT $ 300 ~ 342
  • 作者:賴志銘
  • 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12-1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660991
  • ISBN13:9789869660990
  • 裝訂:軟精裝 / 40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大士之道,利彼忘軀;
  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
  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抱著這般捨己度人的決心,
  鳩摩羅什在戰亂紛擾的時代,
  忍受國破、跋涉、輕慢之橫逆,
  苦心孤詣地為大乘佛教之漢傳,
  譯出吟誦千古的不朽經典……

  《金剛經》、《法華經》等經典以及「不二法門」、「天女散花」等詞彙,一般人皆耳熟能詳;卻鮮少有人知道,將這些佛教經典及詞彙譯成中文的「鳩摩羅什」是何方神聖……

  「讓讀者認識鳩摩羅什!」便是撰寫本書的目的。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示現」中,主要敘述的是鳩摩羅什的生平;

  第二部分為「影響」,則是簡要介紹了什師所傳承的中觀思想與其源頭──龍樹菩薩,以及什師所譯的重要經論,以讓讀者了解其所傳譯之佛學思想的博大精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賴志銘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大乘佛學及莊子哲學,亦喜涉獵文化研究及科普雜學,頗有學海無涯、窮究無盡之慨。

  參酌歷代高僧大德之慧見與體悟,深覺佛法不僅是啟發眾生思惟「諸法實相」、生起大慈悲心的「哲學」指南,亦是指導吾人觀照身心、「認識自己」的生命「科學」,不受信仰限制,任何人皆可受用。

  目前的工作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出版部編輯、文字工作者。
 
 

目錄

〔編輯序〕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編撰者序〕「書紅人不紅」的譯經大師

示現

緣起

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
佛光照震旦
佛法慰人心
「爭」取高僧的君主
兵敗淝水

第一章 誕生‧出家
什在胎時,其母自覺,神悟超解,有倍常日。
為出家而離國的鳩摩羅炎
鳩摩羅炎「被迫成親」
耆婆懷胎異徵
耆婆堅決出家
什師出家

第二章 修習小乘,初試啼聲
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
遇明師槃頭達多
途遇阿羅漢
至沙勒、修習各類學問
結識高僧佛陀耶舍

第三章 改宗大乘,聲名遠播
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祕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升而說法。
隨蘇摩修習大乘
返回祖國
引槃頭達多入大乘

第四章 飄零‧受辱
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
呂光征龜茲
橫遭欺凌
什師顯「神通」
苻堅被弒、呂光稱王
呂光辭世
坎坷的際遇

第五章 譯經‧忍辱
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親自參與譯經的君主
譯經事業的廣大與精微
翻譯律藏的波折
《四分律》的譯出
愛之?害之?

第六章 交會‧圓寂
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中國淨土宗之祖——慧遠
什師與慧遠論法
什師對「定中見佛」之說明
與覺賢(佛馱跋陀羅)的糾葛
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憑弔什師之所在

影響

壹‧龍樹與中觀

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
一、龍樹菩薩——中國八宗共祖
生平
千部論主
八宗共祖
二、中觀思想的建立
中道與中觀
中觀派的發展

貳‧重要譯典
屢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維摩》……《中》、《百》、《十二門論》,凡三百餘卷。
法華經
金剛經
維摩詰所說經
佛說阿彌陀經
中論
大智度論
十住毗婆沙論

參‧傳承弟子
精義入神有僧肇、道生,以智禦侮有道融,以辭飾經有僧叡。
僧肇
竺道生
僧叡
道融

附錄
一、鳩摩羅什年譜
二、參考資料

 
 

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乃是印順法師於臺北市龍江街慧日講堂為證嚴法師授予三皈依、並賜法名時的殷殷叮囑:「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

  依證嚴法師解釋:「為佛教」是內修清淨行,「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因此法師稟承師訓,一心一志「為佛教還原教義,為眾生點亮心燈」,而開展慈濟眾生的志業。

  歷代高僧之「為佛教、為眾生」

  證嚴法師開創「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並將其與「為佛教,為眾生」合釋:「靜思法脈」乃「為佛教」,是智慧;「慈濟宗門」即「為眾生」,是大愛。

  進而言之,「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即菩薩道所強調的「悲智雙運」:「靜思法脈」是「智」,「慈濟宗門」是「悲」;傳承法脈、弘揚宗門就要「悲智雙運」,積極在人間發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此亦即慈濟人開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時的根本心要。

  由其強調「悲智雙運」可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並非標新立異,而是傳承佛陀教法以及漢傳佛教歷代高僧的教誨——包括身教與言教,並要求身心皆徹底踐履。為了讓世人明瞭慈濟宗門之初心與悲願,也讓這些歷代高僧的事蹟與精神更廣為人知,大愛電視臺秉持證嚴法師的信念,於二○○三年起陸續製作《鑑真大和尚》與《印順導師傳》動畫電影,將佛教史上高僧大德的動人故事,經由動畫電影的形式,傳遞到全世界。

  因為電影的成功,大愛電視臺進一步籌畫更詳盡的電視版〈高僧傳〉——採取臺灣民眾雅俗共賞的歌仔戲形式。〈高僧傳〉的每一部劇本都是經過數個月的資料研讀與整理,縝密思考後才下筆,句句考證、字字斟酌。製作團隊感受到每一位大師皆以身作則、行菩薩道的特質,希望將每位高僧的大願與大行傳遍世界。

  然而,不論是動畫或戲劇,恐難完整呈現《高僧傳》中所載之生命歷程,以及諸位高僧與祖師之思想以及對後世之貢獻。因此,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便就〈高僧傳〉歌仔戲所演繹過的高僧,以《高僧傳》及《續高僧傳》之原著為基礎,亦含括了日、韓等國之佛教史上的知名高僧,參酌相關之史著及評論,不採取坊間已有之小說體形式,而是嚴謹地參照人物評傳的現代寫法,對其事蹟有所探討與省思,並將其社會背景、思想及影響皆納入,雜揉編撰,內容包括高僧的生平、傳承及主要思想或重要經典簡介。從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到歷代高僧的智慧與悲心,亦可一覽相關的佛教史地、典籍與思想。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歷代高僧之「為佛教,為眾生」:鳩摩羅什飽受戰亂、顛沛流離,仍戮力譯經,得令後人傳誦不絕,乃是為利益眾生;玄奘歷萬里之險取得梵本佛經、致力翻譯,其苦心孤詣,是為利益眾生;鑑真六次渡海欲至東瀛傳戒,眼盲亦不悔,是為利益眾生;六祖惠能隱居十五載以避害身之禍,只為弘揚如來心法,並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亦是為利益眾生……

  這些高僧祖師大可獨善其身、如法修行以得解脫,為何要為法忘身、受諸逆境而不退?究其根本,他們不只是為了參究佛法,而是深知弘揚大乘佛法的目的乃在於大慈大悲地度化眾生、讓眾生能得安樂;若不能讓眾生同霑法益,求法何用?如《大智度論‧卷二七》所云:

  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由此可知,就大乘精神而言,「為佛教」即應「為眾生」,實為一體之兩面。

  「大悲」為「諸佛之祖母」

  除了歷代高僧之示現,「為眾生」之菩薩道的實踐,於經教中更是多不勝數、歷歷可證。例如,《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便說明了菩薩作為眾生之大導師、大船師、大醫王之無量大悲:

  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

  如來於《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宣說,觀世音菩薩更以三十三種應化身度化眾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為何觀世音菩薩要聞聲救苦?因為菩薩總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恆以「利他」為念。如《大丈夫論》所云:
  菩薩見他苦時,即是菩薩極苦;見他樂時,即是菩薩大樂。以是故,菩薩恆為利他。

  正是因為這般順隨眾生、「以種種形」而令其無畏的無量悲心,讓觀世音菩薩受到漢傳佛教乃至於華人民間信仰的共同崇敬。慈濟人之所以超越貧富、超越國界、超越宗教地去關懷與膚慰需要幫助的生命,便是效法觀世音菩薩無量悲心、無量應化的精神。

  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發願、將於佛滅後守護及教導受持《法華經》之眾生的普賢菩薩,於《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則教導善財童子如何供養諸佛,亦揭示了如來、菩薩、眾生的關係: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大智度論‧卷二○》亦云,佛陀強調,大悲心乃是諸佛菩薩之根本,具大悲心方能得般若智慧,亦方能成佛:
  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閱及此段,不禁令人深深體會證嚴法師之智慧與悲心:慈濟宗門四大、八印之聞聲救苦、無量應化地「為眾生」,也是同時「為佛教」地供養諸佛、令一切如來歡喜啊!

  歷代高僧雖未如慈濟宗門般推動慈善、醫療、乃至於環保、國際賑災等志業,乃因其時空因素,欲度化眾生先以弘揚大乘經教與法義為重;現今經教已備,所須的乃是效法菩薩道之力行實踐!慈濟宗門便是上承歷代高僧與經論之教法,推動四大、八印,行菩薩道饒益眾生,以此供養如來。

  換言之,歷代高僧之風範、智慧及悲願,為佛教,也為眾生,此即諸佛菩薩之本懷,亦為慈濟宗門之本懷!這便是《高僧傳》系列叢書所欲彰顯者。
  遙企歷代高僧儼然身影,我們可以肯定:為眾生,便是為佛教;為佛教,一定要為眾生!

編撰者序

「書紅人不紅」的譯經大師


  「鳩摩羅什」?是什麼啊?是人名嗎?好怪的名字?是外國人嗎?他是誰啊?
  好吧,沒聽過「鳩摩羅什」,「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總該聽過吧?

  深入人心的佛菩薩

  在印度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影響了漢文化並成為某種主流信仰之後,曾有古德形容,中國民間是「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也就是說,許多百姓都念著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簡單地說,讓這兩位佛菩薩深入中華文化並被華人所熟知的,就是鳩摩羅什!

  「阿彌陀」(amita)三字意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以其願力,打造「西方極樂世界」;相對於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堪忍)世間」,阿彌陀佛打造的是一方「淨土」,接引一心向佛的人們往生後來到清淨無惱、充滿法喜的淨土繼續修行成佛。如何前往?人們只要專心稱念「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至於觀世音菩薩,通常前面還會加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為,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只要「一心稱名」,受苦眾生就能因此得到觀世音以各種應化身「解救」: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兩位佛菩薩的名號,被佛教徒所稱念的次數可能比「本師」釋迦牟尼佛還要多!阿彌陀佛安撫了人心對於「往生」的憂慮不安及悲傷,觀世音菩薩則膚慰了眾生「在世」無常苦難中的倉皇驚懼;人間的生死大事,佛菩薩可說都照顧到了。

  雖然,成為大乘佛教徒的本懷應該是「學習諸佛菩薩救護眾生的精神」,而不是祈求佛菩薩的庇佑;不過,這兩位佛菩薩的慈悲願行,卻也引領不少百姓親近佛門,給予安心的「正能量」,藉此再「復為說法」,可說是佛菩薩度化眾生之方便善巧。

  傳誦不息的經典

  他們的名號是如何廣披漢土並被傳誦的呢?

  稱念「阿彌陀佛」被視為「念佛法門」(與阿含經之「十念法」中的「念佛」不甚相同),乃是出自宣說「稱名念佛」的《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應化身救苦救難,則出自《法華經‧普門品》;這部佛經在中國也是讀誦的人數甚多的長篇佛經,甚至演變到信眾們一字一拜——念一個字就拜一次。

  這兩部影響漢傳佛教信仰深遠的經典,就是由鳩摩羅什翻譯的——其將梵文或西域文的佛典以優美流暢的筆法譯為漢文,才能讓諸多佛典歷經一千六百多年傳頌至今而不輟。

  除此之外,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因聽聞經文而開悟並用以印心、甚至在民間傳說中有著驅魔辟邪之莫大法力、且深為佛教徒所熟悉的《金剛經》,也是出自於鳩摩羅什之譯筆。「不二法門」、「天女散花」、「方丈」、「香積」等世人熟悉之語彙所從出、開顯「煩惱即菩提」之第一義諦的《維摩詰所說經》,亦是鳩摩羅什所譯;唐代知名詩人、人稱「詩佛」的王維,更以「摩詰」為字(別名)。

  在中國佛弟子中最被知曉及誦念的幾部經典,翻譯者都是鳩摩羅什;但是,竟然鮮有人知道他是誰!

  佛教傳至漢地的時間當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七年),印度沙門來到漢地傳法;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中國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釋迦牟尼的教法就逐漸在中國生根、流傳。

  鳩摩羅什之前有安世高、支謙、竺護念等譯經高僧,之後則有玄奘、義淨等赴印度取經的知名法師,為何唯有鳩摩羅什所譯的經典為人傳頌及熟知?

  據後人比較研究發現,鳩摩羅什的譯文「信、達、雅」兼具,較其他人的譯法更優美、清晰而富文學性,因此深為文人及庶民所接受及傳誦。

  唐朝道宣律師所撰的《律相感通傳》中便稱,依天人所言,鳩摩羅什所譯經論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是因為他乃是過去七佛(「過去七佛」為:一毗婆尸佛,二尸棄佛,三毗舍浮佛,四拘留孫佛,五拘那含牟尼佛,六迦葉佛,七釋迦牟尼佛)的譯經師——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都是由他來翻譯。雖似神話,卻也點出了鳩摩羅什譯筆之高明不凡。

  如果沒有鳩摩羅什,佛典的經文、乃至於諸佛菩薩的名號,或許就無法如此深入人心、讓人琅琅誦念……

  為法忘身的精神

  此外,古代不像現代如此交通便捷。現代人搭飛機出國,十幾個鐘頭就嫌遠喊累了;古時候,從漢地到西域或印度,需要的是數月到數年時間,歷經崇山峻嶺、大漠、嚴寒酷暑、土匪、戰禍,不論是到漢地傳法、或到印度取經,都要冒著客死異鄉甚或「人間蒸發」之險。

  鳩摩羅什七歲於故鄉龜茲出家,便跟著母親遊歷西域各國求法,並因其智慧通達、辯才無礙而聞名西域。然而,這也是「禍端」之所啟——當時亦崇信佛法的前秦苻堅,便是因為聽聞鳩摩羅什的大名,而派兵征伐他的故鄉龜茲,並將他「請」到中國來的。據史料記載,他至漢地後苻堅已歿,他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反而遭到「被破戒」的霸凌……

  然而,鳩摩羅什並未因此忘卻自身所立之宏願:「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為了弘揚佛法,連炙熱的爐火煎逼都不懼,一已之生死及清譽又哪裡放在心上?

  從文化的角度看,鳩摩羅什的貢獻不僅在於輸入印度佛學真髓,提高了中國佛教的佛學水準。其引進的中觀般若學,予以魏晉玄學極大的刺激;後來又通過禪宗,影響了宋明儒學及宋元道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內涵,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鳩摩羅什所譯之經論,對中國乃至於整個東亞的大乘佛教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將大乘學理與精神詳加介紹,推動了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譯經論之後皆相繼傳入朝鮮和日本,不少中國佛教宗派及東亞佛教派別立宗的思想依據,就是他所翻譯的佛教經論。

  只是,一般人連他的名字都沒聽過,又怎會知道他經歷的風霜顛沛,以及對佛教與中華文化的貢獻?

  「讓讀者認識鳩摩羅什!」便是撰寫本書的目的。至於編撰的文獻依據,則是梁朝慧皎所著之《高僧傳》及相關的史書記載,藉此敘述鳩摩羅什的生命史,以引領讀者認識鳩摩羅什其人其事、領略其為法捨身的精神。

  此外,鳩摩羅什千里跋涉來到東土後,一來是譯出佛典於漢地傳布,二來是要宣揚大乘佛法——尤其是中觀思想。如果只是介紹其生平,固然可以了解什師歷經的波瀾以及其為法忘身的偉大;不過,若是只知道其生平而不知其所傳之法,未免有買櫝還珠、辜負先賢苦心之譏。

  因此,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示現」中,主要敘述的是鳩摩羅什的生平,並有相關的佛教與歷史知識穿插其間,以讓讀者更清楚什師的整個生命脈絡;第二部分為「影響」,則是簡要介紹了什師所傳承的中觀思想與其源頭——龍樹菩薩,以及什師所譯的重要經論,以讓讀者了解其所傳譯之佛學思想的博大精深。

  俗話說:「呷果子,拜樹頭」,當我們在誦念《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經文時,也應感念鳩摩羅什譯經之功德;更重要的是,實踐大乘佛法之精神,效法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常不輕菩薩、維摩詰居士的大願大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1
  4. 新書
    87
    $332
  5. 新書
    9
    $342
  6.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