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真相 下

七七事變真相 下
定價:400
NT $ 316 ~ 474
  • 作者:陳益民
  • 出版社:龍時代
  • 出版日期:2019-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755688
  • ISBN13:9789865755683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廣收各方史料,要探討的論題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第一,中日戰爭爆發,責任在誰?
  第二,如何評價蔣介石及國民政府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在抗戰初期所採取的應對策略?
  第三,如何評判事變爆發後宋哲元與日方的和談?
  第四,日軍圍困北平之際,張自忠留在北平,對宋哲元是「逼宮」還是「臨危受命」?
  第五,日軍在中國是「進入」還是「侵略」?
  第六,七七事變後日軍為何擴大侵華,又帶來怎樣的惡果?

本書特色

  探究歷史史實,釐清歷史真相,是揭穿日本右翼掀起的歷史翻案風的重要途徑。作為八年抗戰起點的七七事變,在中日之間也存在許多爭議,其中固然有學術性的,但也不可否認,有的爭論在日方來說帶有某些政治上的用意。本書正是出於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目的,以大量歷史資料為據,對七七事變做了全方位的探討,辨別真偽,找尋真相,試圖從事變這一個側面,瞭解日本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戰略及其失敗的根源。讓更多的人知道,歷史事實終究是篡改不了的。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陳益民


  南開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曾任天津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多年來關注民國歷史文化研究,有《書邊語絲》等著作發表,並編纂了一批史料性、知識性讀物,諸如「老新聞叢書」、「民國大家美文叢書」和「重讀徐志摩叢書」等。

 
 

目錄

前 言
凡 例


第一章 七七事變:偶發事件抑或圖謀已久?
一,事變爆發
二,衝突的緣由與責任
三,最初的交涉

第二章 妥協還是抗戰?——蔣介石及國民政府抗戰初期的舉措
一,蔣介石對日策略
二,朝野各方主張
三,外交努力
四,軍事部署

第三章 和、戰之間——宋哲元及二十九軍上層的徘徊
一,宋哲元的猶豫與二十九軍上層的分歧
二,關於張自忠留平的爭議
三,二十九軍的抗戰精神

第四章 日方野心與平津淪陷
一,戰爭擴大派與不擴大派
二,衝突升級
三,平津的最後一戰
四,漢奸粉墨登場
五,亡國奴滋味

第五章 從「華北事變」到「中國事變」
一,冀察抗戰
二,華東戰端繼起
三,全面侵華,日軍深陷泥淖

附錄一 七七事變前後大事記
附錄二 韻目代日表
主要參考書目
後 記


 
 

前言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裡,我們不只是要看到歷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從那過程中獲得啟迪,激發思考,感悟出對現實與未來的借鑒。然而,在日本,對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中日戰爭史的認識,卻存在不同的態度。一些人否認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將戰爭美化為所謂的「共存共榮」,是為中國謀求福祉,全然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沒有對那場給中國,也給日本帶來災難的歷史的深刻反省。這種拒絕接受歷史經驗教訓,不願以史為鑒的心態,註定了日本與東亞鄰國很難達成相互的信任,極大地妨礙了彼此在當今的和平時代攜手同行的實現。

  在那樣的歷史觀引導下,日本有人不時拋出種種價值觀扭曲的論調,諸如:不能用現在的價值觀來看待過去的戰爭;日本出兵中國不是侵略,是自衛行動,日本沒有領土野心;大東亞戰爭是為亞洲人民脫離英美統治的「解放戰爭」,為亞洲獨立起了作用;戰爭和殖民統治也有好的一面;戰前和戰中之事與戰後出生者無關,後人沒必要為有過錯的先人謝罪,等等。尤為遺憾的是,某些日本的最高主政者(如過去的小泉純一郎,現在的安倍晉三),亦基本認可這樣的歷史觀。安倍在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就曾說,「有關『侵略』的定義,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國際上都尚無定論」(轉引自[日]山田朗《日本如何面對歷史》,李海譯,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七月版,第24 頁),而「侵略」一詞無定論,當年的日本「侵華」豈不是值得商榷了?

  由此可見,在日本,存在著無視歷史事實和扭曲歷史認知的勢力,他們背離了

  一九九五年的村山富市談話:「應該立足於過去的深刻反省,排除自以為是的國家主義,作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促進國際協調,來推廣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義。」這對於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國家與民族間的友好,將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對此我們應毫不妥協地反對篡改日本侵略史實的行徑,並加強對於日本戰爭加害責任的思考與追究,努力使正確的歷史觀不為湧動的暗流所淹沒。

  探究歷史史實,釐清歷史真相,是揭穿日本右翼掀起的歷史翻案風的重要途徑。作為八年抗戰起點的七七事變,在中日之間也存在許多爭議,其中固然有學術性的,但也不可否認,有的爭論在日方來說帶有某些政治上的用意。本書正是出於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目的,以大量歷史資料為據,對七七事變做了全方位的探討,辨別真偽,找尋真相,試圖從事變這一個側面,瞭解日本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戰略及其失敗的根源。讓更多的人知道,歷史事實終究是篡改不了的。

  (未完待續……)
 

內容連載

第四章 日方野心與平津淪陷
 
雖然日本一直懷有控制華北的野心,不斷進行軍事挑釁,以找到武裝入侵的藉口,但是,在盧溝橋事變發生時,日本並未制定好大規模侵華的詳細計畫,也未做好軍事準備。事變之初,日內閣決定了對事件的「不擴大」及「現地解決」的方針,且向陸軍、海軍及外務省駐華機關發出了訓令。然而,日方一方面宣稱「堅持不擴大方針」,同時卻又稱「如果中方不反省,導致出現事態危機的話,我方將適當、迅速地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所謂措施,就是杉山原陸相提出的從日本國內派遣三個師團的兵力去中國。而且,七月九日北平市長兼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與北平日軍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口頭達成停戰協定,十一日松井與張自忠簽署了書面停戰協定,而宣稱「不擴大」方針的日本內閣通過了陸軍方面提出的出兵要求,不顧「現地解決」已經實現的現狀,從而使名義上的不擴大方針被事實上的擴大方針所取代。最初日方也稱雙方突然爆發的衝突為盧溝橋事件,而在十一日的政府聲明中,就正式稱事件為「華北事變」了,這明顯借鑒了「九一八」事變期間,日方借柳條溝事件擴大成「滿洲事變」的「經驗」,要趁盧溝橋事變發生,擴大事態,「借此良機解決多年來對華懸案」。所謂懸案,就是日方試圖推行而屢屢受挫的在華北的所謂「中日提攜」,包括政治上的「華北自治」,經濟上的對日開放,文化上的日華「同文」,實際上就是將華北置於日本的統治之下。日本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石原莞爾最初反對戰事的擴大化,認為日本應當先把「滿洲」的事情做好,不宜急於求成,把戰火引向華北,但支持石原觀點的人不多。尤值得注意的是,石原最終還是同意了杉山陸相主導的擴大派政策,並參與了參謀本部對華作戰綱要的制定,該綱要明確提出,要在三、四個月之內,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根本解決中國問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16
  2. 新書
    79
    $316
  3. 新書
    79
    $316
  4. 新書
    79
    $316
  5. 新書
    79
    $316
  6. 新書
    81
    $324
  7. 二手書
    82
    $328
  8. 新書
    85
    $340
  9. 新書
    88
    $352
  10. 新書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