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創新 大都會美術館

懷舊.創新 大都會美術館
定價:9900
NT $ 6,990
 

內容簡介

為藝術史提供一份豐富的視覺年表
規模龐大也細膩無比,具有藝術百科全書般的價值

  本書聚焦於大都會美術館的五百件館藏作品,為藝術史提供了一份豐富的視覺年表,從五千多年前的古代陶瓶,到油彩才乾不久的近期畫作,橫跨各種文化與大陸,規模龐大也細膩無比,具有藝術百科全書般的價值,穿越時間與地區,連結藝術作品的獨特性與相關性,欣賞視野廣闊無邊。

  介紹的藝術家包括葛雷柯、拉斐爾、提香、波提且利、布龍齊諾、卡拉瓦喬、特納、維拉斯奎茲、哥雅、魯本斯、林布蘭、布勒哲爾、維梅爾、大衛、雷諾瓦、莫內、梵谷、高更、塞尚、竇加、薩金特、荷馬、馬蒂斯、畢卡索、波洛克和安迪.沃荷。

  五百幅代表畫作包括:薩金特的《X夫人》、維拉斯奎茲的《胡安.帕雷哈的肖像》、布勒哲爾的《收穫》、梵谷的《絲柏樹》、林布蘭的《亞里斯多德與荷馬胸像》、波洛克的《秋天的節奏》、洛伊茨的《喬治.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葛雷柯的《托利多風景》、卡拉瓦喬的《音樂家們》、維梅爾的《持水壺的少婦》、莫內的《睡蓮》與畢卡索的《坐著的丑角》。

  對於那些希望體驗大都會美術館無與倫比的收藏,或從整個藝術發展史認識繪畫傑作的人而言,上述的藝術家與作品數量肯定會成為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珍愛的經典。

本書特色

  與大英博物館齊名,讓羅浮宮刮目相看
  涵蓋四大洲的燦爛文明,縱覽五千年的世界藝術史
  從五千多年前的古代陶瓶,到油彩才乾不久的近期畫作,讓欣賞視野寬闊無邊


  1.呈現最經典的世界藝術史
  從五千多年前的古代陶瓶,到油彩才乾不久的近期畫作,除了布勒哲爾的《收穫》、梵谷的《絲柏樹》、林布蘭的《亞里斯多德與荷馬半身像》、波洛克的《秋天的節奏》、葛雷柯的《托利多風景》、卡拉瓦喬的《音樂家們》、維梅爾的《池水壺的少婦》、莫內的《睡蓮》與畢卡索的《坐著的丑角》之外,還介紹了拉斐爾、堤香;波提且利、哥雅、魯本斯、大衛、雷諾瓦、高更、塞尚、竇加、馬蒂斯和安迪.沃荷等藝術大師的傑作。

  2.橫跨四大洲文明的豐富展件
  賞析十九個展館中的古埃及、古代近東、非洲、大洋洲、美洲、亞洲藝術,尤其亞洲藝術的館藏是西方國家中最大和最全面的,以書法和繪畫作品聞名,包括傑出的中國人物山水畫、日本屏風和版畫、尼泊爾和西藏等地區的早期繪畫等。

  3.與羅浮宮分庭抗禮的後起之秀
  大都會美術館的每年參觀人數逐步成長,直逼排名世界第一的羅浮宮,而館藏數量200萬件與展館面積18萬平方公尺,均已大幅超越羅浮宮,加上數量龐大的美國藝術藏品,獨具特色,傲視全球,本書中均有詳細介紹。

  4.館長與館內專家聯手策畫編撰
  館長湯瑪斯.坎貝爾(Thomas P. Campbell)上任以來,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參觀人數,本書由他領銜策畫。館內藝術教育部門的凱瑟琳.賈里茲(Kathryn Galitz)是鑽研歐洲藝術的知名學者,負責本書的編撰,以第一手的官方資料、精挑細選的近千張高解析度的彩色照片,讓讀者飽覽大都會美術館的經典作品。

  5.世界頂級印刷的超大豪華典藏本
  以288×390mm超大開本呈現,翻開跨頁或拉開四連頁,映入眼簾的全景式畫面充滿整個視覺領域,宛如身臨其境。七色緞面光印刷後再上一層霧光,具有耐磨、耐髒的保護作用。以手工裝訂,外加透明膠片保護以防刮汙,讓書本可以長久珍藏,宛如藝術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瑟琳.賈里茲(Kathryn Galitz)


  鑽研歐洲藝術的學者、作家與講師,任職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書中簡稱為大都會美術館),負責重要國際展覽的策展與教育。
 
 

館長的話

致謝

大都會美術館館長 湯瑪斯.坎貝爾(T¬omas P. Campbell)


  每幅畫背後都有故事,《懷舊.創新 大都會美術館》也不例外,透露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本書聚焦於大都會美術館的五百件館藏畫作,為許多經典作品帶來鮮活的觀點。1970年,大都會出版過類似的「繪畫傑作」選集,囊括歐美藝術家的一百件畫作,依國別的「畫派」編排。今日從《懷舊.創新 大都會美術館》反映二十一世紀全球性的編排中,我們更能稱頌其無與倫比的館藏所蘊含的廣度與深度。本書藉由涵蓋五千多年歷史、橫跨各種文化與大陸的繪畫,捕捉傳統繪畫令人嘆為觀止的形式與圖像多樣性。

  本書規模龐大也細膩無比,在大都會美術館的權威學者凱瑟琳.考莉.賈里茲(Kathryn Calley Galitz)筆下,館藏的宏偉敘事浮現出多種次要情節。她從各種角度描述每幅畫的藝術與歷史脈絡、對其他藝術創作的影響及藝術家的重要性—這一切構成了作品的「傑作」地位。圖像富麗鮮明,通常伴隨著突顯藝術家功力的細節描述。

  本書的製作時間從美術館成立的1870年起算,前後近一百五十年。它向美術館館方的收藏嗅覺及捐贈者的慷慨致敬,兩者形成了世界上最龐大、最廣袤的收藏之一。每幅畫的出處都說明了故事的核心部分:作品如何成為館藏。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捐贈給美術館的藏品,證明了非比尋常的贊助遺產如何形塑館藏歷史。約翰.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雅各布.羅傑斯(Jacob S. Rogers)、班傑明.奧特曼(Benjamin Altman)、朱爾斯.巴赫(Jules Bache)、海夫梅耶夫婦(Henry and Louisine Havemeyer)、克拉克兄弟(Stephen and Sterling Clark)、羅伯.雷曼(Robert Lehman)、道格拉斯.迪隆(Douglas Dillon)、萊茨曼夫婦(Jayne and Charles Wrightsman)、安嫩柏格夫婦(Walter H. and Leonore Annenberg)等人既是名聲響亮的收藏家,也象徵著其歷史性的慷慨奉獻。

  我們的繪畫傑作館藏持續增加:本書中的六十五件作品是在2000年以後進入館藏,其中四件更是2016年才成為館藏。在這些近期收藏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瑪莉.伯克(Mary Griggs Burke)的日本藝術收藏與李歐納.勞德(Leonard A. Lauder)扭轉乾坤的七十八件經典立體派繪畫。今日能將他們的名字納入我們不斷增長的繪畫收藏紀錄,並在本書接下來的篇幅中完整揭露其豐富性,我們深為感激。

作者序

  雖然在大都會美術館任職是我生涯的黃金時期,但從其無所不包的館藏中選出最重要的五百件畫作,這項挑戰似乎還是讓人卻步。首先,我必須面對構成畫作的實際元素為何的難題,而在本書中,我盡可能做出最廣義的選擇,以挑戰將繪畫視為平面、二次元物件的有限觀點。這裡所囊括的作品涵蓋各種——從出土於古代墓地的陶器、埃及木乃伊蓋板,到歷經西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而留存至今的灰泥牆,以及中古世紀手稿的犢皮紙。有絹本、棕櫚葉與樹皮繪畫,也有與西方繪畫傳統有關的畫布與木背板畫作。

  至於「傑作」的標準,這確實是一個含意深厚的辭彙,不用說,其中隱含著主觀。我們對何謂偉大有不同觀點,隨著時序推移,公認的傑作準繩也會隨著飄忽的品味——學術品味與流行品味皆然——而改變。雖說如此,以下篇幅仍充滿著富新意或影響力的標竿畫作,以及那些最能體現某位藝術家或文化特點的作品。我也盡力呈現重要的藝術運動。一件2015 年的畫作與幾世紀以來享有經典傑作地位的作品齊聚一書,或許讓人訝異,但前者的存在也迫使我們質疑強加於「傑作」概念的武斷之時間框架。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涵蓋籍籍無名的畫家及各時代最受推崇的藝術家,本書通常為後者選出不只一件作品,以反映美術館不斷增長的收藏深度。就那一點來說,本書的幾件畫作(包括書末的畫作)是美術館在我寫作期間所收藏的意外驚喜。在每件作品的文字說明中,我竭力言簡意賅地表達其身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何以它是一件「傑作」,並聚焦於作品的繪畫層面,雖然有些作品也鼓勵民族誌或考古學閱讀。

  作品無論地理或文化,大致依年代安排,為繪畫史提供了一份視覺年表,從製作於五千多年前最早的陶瓶,直到油彩才乾涸不久的近期畫作。擺脫美術館的實體構造及分散於個別策展部門的囿限之後,畫作產生了新的共鳴。這個年代框架尤其顯現出,來自不同文化的同代作品所凝聚的重大藝術時刻。例如,我對約1100 年插圖手稿同時在拜占庭帝國及印度興起而感到震撼。兩百多年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揭幕,喬托(Giotto di Bondone)銳意傳達具說服力的立體空間感,標示著西方繪畫的嶄新方法。喬托的《東方三賢士的朝拜》(Adoration of the Ma)約作於與唐棣意境深遠的風景畫(1323)同一時期,後者將遠近元素並置,體現出中國畫經典的「平遠」視角。1315年敘利亞的一幅精細、結構正確的龐大機械鐘圖像,體現出為娛樂馬木留克(Mamluk)君臣所激發的設計想像,也映現了喬托世界觀底下對經驗知識的追求。1914年是西方歷史中絕無僅有的分水嶺,本書以四幅畫作予以呈現:雷捷(Fernand Léger)在一次大戰前夕以立體派語彙描繪的法國村莊;赫特利(Marsden Hartley)為不久前死於西方前線的一位德國軍官所繪的抽象畫像;格里斯(Juan Gris)融合拼貼元素的巴黎咖啡店景象;還有普倫德加斯特(Maurice Prendergast)為紐約中央公園一處綠意盎然的夏日角落所繪的畫作。儘管主題各異,這些畫作都試圖以新的抽象藝術語彙記錄下迅速變遷的世界。莫內(Claude Monet)雍容優雅的睡蓮系列(Water Lilies series)是他對戰爭的反應,晚年他為吉維尼(Giverny)蓮池所作的抽象畫作既是此系列的習作,也可以看成是上述這群畫作的結語。

  創作時間的相近,也透露出某些意料之外的視覺關聯,這是本書編排所帶來的巧合。范.艾克(Jan van Eyck)約1435年繪於布魯日的《最後審判》(The Last Judgment),與1430 年波斯赫拉特(Herat)皇家工作坊的無名藝術家為一份手稿所製作的頁面彩繪(圖125),同樣有層疊鋪排的構圖與精緻的細節描繪。一個世紀以後,北印度的無名大師為一份經典印度文本繪製河景,其縱向焦點也呼應著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收穫者》(Harvesters)中,在烈陽下橫越地景的麥田。隨後,美國民俗畫家菲利浦(Ammi Phillips)的《梅耶太太和女兒》(Mrs. Mayer and Daughter)再以鮮明的輪廓與平面化形式,召喚大西洋另一頭的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雅各-路易.勒布朗夫人》(Madame Jacques-Louis Leblanc)中,風格化的線性抽象描繪。

  同時代作品的其他邂逅,則因為彼此不同而引人注目。洛伊茨(Emanuel Leutze)的《華盛頓穿越德拉威》(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是美術館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他對歷史事件英雄式——也完全不真實——的重新想像,與庫爾貝(Gustave Courbet)《鄉村姑娘》(Young Ladies of the Village)毫不掩飾的寫實主義(Realism)與當代性相較,顯露出1850年左右南轅北轍的歷史畫技法。1869年,莫內用初期印象派的破碎筆觸描繪巴黎外的塞納河,就純視覺角度來說,他的呈現也反擊了學院出身的艾金斯(Thomas Eakins),在其1871年畫作中,費城斯庫基爾河(Schuylkill River)的光滑表面筆觸。

  在這類時間框架的關聯之外,橫跨五千多年的五百幅畫作,也顯露更廣泛的藝術史主題——證明了大都會館藏絕無僅有的廣度與深度。從西元前一世紀以陰影表示深度的羅馬壁畫,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將線性視角正典化(codification),再到日本琳派美學(Rinpa aesthetic)的平面金色背景對這個視角的消解,我們看到用平面呈現立體的挑戰所激發的反應。此外,繪畫與外界的關係也在這幾千年來呈現出多種樣貌。古代近東文明(ancient Near Eastern civilizations)的陶器表面充滿著當地動物的風格化圖像,早期尼德蘭(Netherlandish)繪畫則用細緻入微的筆觸在十五世紀的居家場景中描繪聖經主題。文藝復興時期視繪畫為世界的窗口,這個觀點主導了西方數百年,直到十九世紀藝術家才予以挑戰,為在二十世紀初期數十年崛起的抽象畫奠定根基。過去一百年見證了再現性圖像(representational imagery)的廢棄與復興,以及對藝術家主觀景象前所未有的強調。本書以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近期完成的畫作畫下句點,似乎再合適不過。從1980年代以來,他的作品一直在與西方藝術史正典進行對話。

  《懷舊.創新 大都會美術館》的研究與撰寫過程是一趟收穫出奇豐富的經驗之旅,充滿發現的樂趣與從新脈絡認識已知作品的樂趣,給予我超越自身專業、將目光放遠到歐洲繪畫之外,更得到了沉浸於了解各種不同領域館藏的機會。我的同事慷慨協助我深入理解我所知淺薄的領域,特別是非西方繪畫及古文明藝術。在過程中,我重新發掘了大都會美術館如百科全書般的價值,其穿越時間與地方連結藝術作品的可能性,似乎無邊無際。在這兒,我也邀請您以讀者的身分,穿梭在本書所蒐羅的五百件繪畫傑作中,自行觸類旁通。我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個出發點,讓每個人漫步於我們的展區或碰見各種繪畫形式時,都能有所發現。最重要的,我希望您能體驗到,唯有藝術才能帶來的奇妙感受。

編者的話

  把書當成藝術品閱讀欣賞,心靈財富永珍藏!

  邀請您以讀者的身分,神遊在本書蒐羅的五百件繪畫傑作中,穿越時間與地區,連結藝術作品的獨特性與相關性,讓欣賞視野廣闊無邊。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個出發點,讓每個人漫步於館內展區或碰見各種繪畫形式時,都能有所發現。最重要的,希望您能體驗到唯有藝術才能帶來的奇妙感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1
    $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