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曲家群像:莫札特

偉大作曲家群像:莫札特
定價:380
NT $ 300 ~ 342
 

內容簡介

  ◆ 他被譽為「音樂神童」,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 海頓曾對莫札特的父親說:「我在上帝的面前,非常誠實的告訴你︰你的兒子是我有史以來見過最偉大的作曲家。」

  莫札特出生於奧地利,他的父親是薩爾斯堡的宮廷樂師,也是作曲家。在莫札特非常小的時候就發現他很有音樂天份,因此加以訓練,3歲時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才華,具有絕佳的音感,更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並能演奏鍵盤樂器。5歲便開始作曲,薩爾斯堡大主教教廷交響樂團的作曲家列奧波德教他大鍵琴,並涉獵小提琴、管風琴、樂曲創作。1762年,6歲的莫札特已譜出了3首小步舞曲與一曲快板,8歲就寫出第一首交響曲,然而卻在1791年孤獨地英年早逝-那年他35歲,埋葬在一個不知名的墓園。

  天才音樂家莫札特,擅長創作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魔笛》、《女人皆如此》都是他的作品。他彷彿就是為了給人類創作美妙的音樂而降臨人世的。他音樂也常常被人們稱作“永恆的陽光”,即使表現在痛苦和悲傷時,也含有天真純潔的微笑。這樣的音樂給予人們的感受是一種經過生活錘煉後的純真,他那面對嚴峻生活而永不泯滅的童心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他與格魯克、瓦格納和威爾第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鉅子之一。在交響樂領域,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音樂史寫下了最光輝的一頁。莫札特還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許多書都在歌頌他,這本有插圖的傳記也一樣,然而本書的初衷是要呈現莫札特身為十八世紀維也納產物的面貌。根璩當時的媒體報導,及莫札特自己保存豐富的信件內容,作者技巧地重塑莫札特在薩爾茲堡的孩童時期、初嚐勝利的滋味,以至最後遭漠視的生活故事。書中所有圖片取材自當時的版畫、畫作,以及作品初版的封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佩姬.伍德福特(Peggy Woodford)


  畢業於牛津大學聖安學院,之後獲得義大利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赴羅馬進修一年。
  她已在英、美出版過一些書,除了寫作音樂方面的書外,也是知名小說家。

譯者簡介

程秋堯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英語教學碩士。
  曾任漢聲雜誌翻譯人員,後轉電腦業,其間曾為講義雜誌、光復書局管理雜誌翻譯文摘。
  取得碩士學位後曾任職教育部,現任南台工專專校英語科講師。
 

目錄

原著致謝詞
總序: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導讀  
第一章 在薩爾玆堡成長
第二章 維也納
第三章 巴黎和倫敦
第四章 首齣歌劇
第五章 義大利
第六章 愛與死
第七章 婚姻與成功
第八章 維也納與莫札特一家人
第九章 費加洛與唐喬凡尼
第十章 貧窮與死亡
譯名對照表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曹永坤/資深樂評人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內容連載

導讀
 
宿命天才
 
莫札特生於1756年,逝於1791年,雖僅短短35年,卻占據了歐洲十八世紀後半的大部分,而此時的歐洲正處於重大變動的時代,其中諸如所謂「綜合」(synthesized)音樂風格的提倡(亦即將整個歐洲各國的音樂風格加以整合)、恩主制度的改變、啟蒙運動的興起,都與莫札特音樂生涯的三大時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17歲之前:周遊列國,綜合風格的逐漸形成。
 
莫札特是眾所周知的音樂神童,3、4歲便展現驚人的音樂天賦。6歲至17歲,在父親的帶領下,離開保守的出生地薩爾玆堡,周遊德奧法英義各國。莫札特父親的用意,一方面希望透過巡迴演奏展示莫札特驚人的天賦,以便獲得皇家賞識,賜予莫札特一官半職,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周遊列國,讓莫札特廣泛接觸各國作曲家及演奏家,從他們身上及作品中,吸收新的作曲風格和樂種形式。這10年的旅行演奏,雖然讓莫札特名聞遐邇,並在作曲上更臻成熟,卻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功名利碌,也並未改善莫札特一家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經濟情況,而在旅行途中也曾遭遇一些挫折與阻撓。縱然一切未盡人意,17歲之前的莫札特在父親的全權安排和庇護,以及在他父親恩主史拉頓巴赫大主教寬厚的支持下,生活可說無憂無慮,絢爛多彩,充滿著新奇事物的刺激與求知成長的快樂。在這期間,莫札特將各國的音樂風格消化吸收,加以整合,逐漸形成個人的風格,也正是當時蔚為風尚的綜合音樂風格。
 
(二)17至25歲:任職於薩爾玆堡大主教宮廷,受傳統恩主制度的束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1
  4. 新書
    9
    $342
  5.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