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定價:440
NT $ 348 ~ 440
  • 作者:陳雄根張錦少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9-10-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05319
  • ISBN13:9789620705311
  • 裝訂:平裝 / 354頁 / 14 x 21 x 1.7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方言,由於部分詞匯口耳相傳,與語文脫節甚久,以致現在通行的寫法與本義的字形( 即「本字」) 不同,而粵語本字的探求,成為粵語研究的重要內容。

  ◆ 本書的「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其本字的寫法;二是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求其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其來有自。

  ◆ 本書共收錄現今仍沿用古漢語的粵語詞匯639 個,依香港語言學學會編訂「粵語拼音方案」的羅馬字母次序排列。

  ◆ 本書所考粵語詞匯的本字,均搜集字書、韻書、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參考資料,追溯其形、音、義的關係及演變。

  ◆ 本書立「本字、古義」項,詳析詞匯所含本字和意義,如有古書用例,另列舉說明。至於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立「古義」項,羅列其義項,並引古書所見釋義或用例以證。各詞又立「今義」項,列舉其現今義項,並舉例說明。

  本書不僅有助讀者認識粵語詞匯的來源和發展,更有助認識粵語的歷史和古書的詞義。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古書引證,重在為粵語詞彙溯源,目的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粵語詞彙釋義,能通過本書查出粵語字/詞的音、意、句和來源,讓讀者了解粵語詞彙的本字及其發展演變。

好評推薦

  【一句話推介】
  追古溯源,尋根問底,了解粵語詞匯的發展及演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雄根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任,主治中國語言學,教授「文字學導論」、「訓詁學」、「粵語研究與應用」、「論語」等科目。主要著作有《先秦兩漢典籍引〈論語〉資料彙編》(2007)、《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2012)等。

張錦少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研究範圍為王念孫、王引之研究、文字訓詁學、《詩經》、《左傳》等古代文獻。主要論著有《王念孫古籍校本研究》(2014)、《王念孫〈韓非子〉校本集證》(2014)。
 
 

目錄

序一………………………………………………….001
序二………………………………………………….007
前言………………………………………………….013
粵語標音說明…………………………………………049
凡例………………………………………………….053
粵語音標檢詞索引……………………………………063
筆畫檢詞索引…………………………………………..071
正文…………………………………………………….1-298

 
 

序一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歷史悠遠的方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在粵語的詞匯中,有不少來自古漢語,如「睇」、「睩」、「搴」,都出於古代楚方言。有些現在所見的粵語詞匯,是由古代的單音節詞與其他詞語構成,如「脢肉」的「脢」,是指背肉,出《周易》。又如「沒水」(即潛水)的「沒」(「沒」音「未」),見《莊子》一書。為粵語詞匯探求本字,有助鈎尋粵語的歷史。

  粵語本字的探求,過去學者做了不少研究,然而,他們的著述,一般不重視語音的論證,縱或有所引述,卻沒有合理的解釋,以致所考本字欠缺說服力。另外,也有學者從古書中尋找保留在今天粵語的詞匯,然而這類研究,資料比較零碎,未為全面。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考求粵語本字,並從古書中搜羅今天所見的粵語詞匯。本書以《粵語詞匯溯源》命名,「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指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它們本字的寫法;二是指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搜尋它們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它們是古已有之。至於既無本字可考,又不見於古籍的粵語詞匯,則不在本書的研究範圍之內。

  本書考釋粵語本字,務求在音義方面求得穩妥的論證。字音方面,先從一字的《廣韻》或《集韻》切語入手,探究其讀音由中古至今的演變的規律。字義方面,則從《說文》、《玉篇》等字書,說解該字之義,並求該字在古書中的用例,羅列其義項,俾讀者從中了解字義的變化。如音義證據不足,則寧棄不錄。至於無本字可考的粵語詞匯,則探其在古書中的用例,這些古書,包括了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典籍。今粵語詞匯,見於古典文學作品的,如「晏」(遲、晚)、「搴」(掀,揭)見《楚辭》,「舊時」(從前)、「幾多」(多少)、「幾時」(何時)、「行路」(走路)、「好彩」(幸運)、日日(每天)、「花樽」(花瓶)、「金叵羅」(本指酒杯,今指極受寵愛的孩子)等,見於古詩或詞;「孤寒」(吝嗇)、「帶挈」(提携,關照)、「腳板」(腳掌)、「係」(是)見元雜劇;「補數」(彌補)、「七零八落」(零亂不整)、「搶眼」(耀眼,惹人注目)、「擔帶」(承擔)、「鬥氣」(賭氣)、「攢盒」(捧盒),見古典小說。至於在古代文獻見到的粵語詞匯,如「髧」(髮垂貌)見《詩經》、「後生」(年青人)見《論語》、「滰」(控去水份)見《孟子》、「狼戾」(野蠻殘暴)見《戰國策》、「起屋」(建造房子)見《漢書》。由此可見,粵語保留古語詞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粵語本字難考,原因之一是粵語是一支方言,而非共同語,故它多在口頭流傳,很少用作書面語記錄下來,久而久之,不少本字便告湮沒,到後來要把原字寫出,便往往茫無頭緒,而改用同音字代替,或另造一字以記。如:「䐁」是動物的臀部,引申有盡頭之意,今人多知粵語duk1 音有盡頭之義,不知其字寫法,故以同音字「篤」記之。又如「噍」是咀嚼之意,今人不知,另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48
  2. 新書
    79
    $348
  3. 新書
    88
    $387
  4. 新書
    9
    $396
  5. 新書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