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教育的曙光:八個教育創業家的熱血故事

明日教育的曙光:八個教育創業家的熱血故事
定價:380
NT $ 300 ~ 342
  • 編者: 吳思華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20-02-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86971
  • ISBN13:9789573286974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用生命感動生命,來自草根的創新力量,讓臺灣教育看見未來

  這群教育創業家充滿熱情、懷抱理想,能務實開創、匯聚資源、解決問題,同時願意勇敢的實驗夢想、承擔責任、永續發展。他們正在開啟臺灣教育一個新的「啟蒙運動」。

  隨著智能科技發展,許多未來趨勢研究報告不斷提醒著現在的我們,必須得重新想像和界定未來教育工作者與學校的角色與功能。

  2016年秋天,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創造力中心未來力實驗室與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設置「GHF教育創新學人獎」。GHF是取自Global Highlight for Future的字首,期許臺灣的教育創新能被世界看見,成為全球的亮點之一。

  這本書共收錄了謝基煌、林勇成、林茂成、洪文政、鍾昌宏、彭甫堅、陳俊朗、五味屋等八位2018GHF教育創新學人獎獲獎人的真實個案。他們的故事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不同教育模式所具備的多元價值,以及形塑中的教育圖像。

  為了讓讀者對於書中的案例所主張或實踐的教育概念有更清晰立體的理解,本書除了有完整的個案故事描述外,特別邀請教育學者提出理論解析,也特別提供每個案例長度約在12-14分鐘的影片,協助讀者一起進入個案情境裡。期盼這些內容有助於教育工作者進行更具開創性的教育設計實踐,也期盼這些分享能夠鼓舞更多在教育現場默默耕耘的教育夥伴們,為臺灣帶來更多教育創新的實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思華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科技管理研究所創所所長,創新創造力中心創辦人,負責起草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校長,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理事長,教育部部長等職。長期關注科技創新、教育創新、人文創新與國家創新系統等相關課題,著有學術論文與專書百餘篇。
 

目錄

序    吳思華   
〈導論〉明日學習與教育創業家    吳思華   
 
1 透過鏡頭看世界 成就孩子的幸福——謝基煌  
   案例分析 下學上達:新北市成福國小謝基煌老師的教學創新    陳蕙芬   
2 不只教會數學,數學咖啡館無私分享的奉茶精神——彭甫堅   
   案例分析 數學咖啡館的MENU:從趣味到概念為本的未來教學實踐    陳佩英  
3  Sci-Flipper:翻轉教學的群跨領域教師社群——鍾昌宏   
   案例分析 Sci-Flipper的跨域翻轉與挑戰極限的教師行動    陳佩英   
4  虎光山色童夢森林 廢校危機中轉型生態小學——林勇成   
   案例分析 持「銀」保「態」:臺南市虎山實小林勇成校長的創新辦學    陳蕙芬  
5  把「流氓學校」蛻變為「法拉第少年」養成所——林茂成   
   案例分析 林茂成與光武國中的共同演化    詹志禹   
6  成績「吊車尾」校長,創新部落教育奇蹟——洪文政   
   案例分析 深蹲的力量    林偉文   
7  為孩子蓋書屋  濟弱扶傾一生懸命——陳俊朗   
   案例分析 孩子的書屋:教育創新的僕人領導者    林思伶   
8  鄉村教育與幸福經濟的夢想基地——五味屋   
   案例分析 五味屋:教育創新與社區營造的連結    詹志禹   
 
〈結論〉看見台灣軟實力:教育創新    林月雲   
 



  人是「教育」的主角,在地脈絡是「教育」的場景。觀察臺灣教育現場,除了在PISA國際教育評比上有亮眼的表現外,近幾年更讓人感動振奮的是基層自發蓬勃的教育創新「草根」能量。我在教育部服務期間,倡議教育創新的理念,並將2015年設定為「教育創新元年」,很高興看到這幾年正在整個社會快速蔓延中。

  在過去幾年,我們深刻感受到IT科技正在翻轉傳統教育的概念,也看到城市化、全球化的趨勢無可阻擋。當知識普及與多元成為必然,教育勢必要重新找尋知識現場的意義、重新勾勒教育機構的圖像。而如何在在地文化與特殊環境裡重新尋找人與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則是想像未來、回答未來的原點。這其實不只是臺灣的挑戰,更是全世界共同關心的課題。

  2016年秋天,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創造力中心未來力實驗室,提出推動教育創新的構想,與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設置「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希望透過教育現場的選拔和其他相關的活動,讓社會大眾了解不同教育模式所具備的多元價值,以及形塑中的教育圖像,尋找未來教育的可能典範。

  「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因故從2019年停止辦理。但是過去兩年獲獎的學人,正用他們的活力熱情,鼓舞百花齊放的教師社群,讓許多小主題變得有大學問,教師的教學世界不再孤單。而更多元的體制外教育理想,在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催化下,積極與學校聯手,連結在地脈絡形成「大」的校園、更「大」的社會動力連結。

  為了讓讀者對於書中的案例所主張或實踐的教育概念有更清晰立體的理解,本書除了有完整的個案故事描述外,特別邀請教育學者提出理論解析, 也特別提供每個案例長度約在12~14分鐘的影片,希望讀者能跟我們透過文字與影像一起進入個案情境裡。期盼這些內容有助於教育工作者進行更具開創性的教育設計實踐,也期盼這些分享能夠鼓舞更多在教育現場默默耕耘的教育夥伴們,為臺灣帶來更多教育創新的實踐。
 
吳思華/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明日學習與教育創業家

 
  最近幾年,或許是個人工作重點的轉移,我和國內外朋友分享臺灣的創新創業的故事時,都集中在教育創新與社會人文創新,反而不是個人專業領域的企業創新。在實務工作中,我接觸過許多在教育第一線默默耕耘的校長與老師們,正勇敢的站在時代的浪潮上,努力開創新的教育典範。這群充滿理想與勇氣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共同形塑未來教育與學習的樣貌。他們的成就和一般的企業創業家不同,沒有一夜致富的奇蹟,也看不到個人的榮華富貴,但卻影響著你我的子子孫孫,對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實質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一般的企業創業家,我將他們稱為教育創業家。教育創新與創業家的育成需要我們關注,更值得各領域的朋友們相互觀摩、進行跨領域的學習。
 
  教育形貌急遽改變中

  如果我們冷靜觀察,今天此刻,全球的教育學習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展望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發展,正快速改變學習的情境:網路上藏書超過三億冊,文章或論文超過十四億篇。透過Google 搜尋,只要幾分鐘時間就可以找到,其功能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圖書館;如果有問題需要請教,網路上的社群普遍,很容易找到專家,不一定需要依賴課堂中的老師;IoT、AI 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單一重複的工作已經不需要有人參與,也沒有學習的必要了。

  凡此種種科技的發展,正挑戰著傳統的學校教育與學科典範,自我學習不僅成為可能,而且可能更有效率。世界上最早發展的網路大學可汗學院, 已經有三千七百萬人註冊,累計回答學生超過五十六億個問題。在未來十年,學習科技必將全面席捲傳統的教室與學校。

  科技的快速進展,同時改變了人類的經濟與社會型態。粗放農業與勞力密集的產值比重逐漸降低,人們居住向城市集中,以換取較多的工作機會和較佳的生活便利性。就業機會集中、城鄉差距擴大,偏鄉學校的困境更難處理。在此同時,國際移動―無論是工作或旅遊―成為很普通的事。目前臺灣的每一個社區都可以看到不同種族的面貌,學生成長背景的歧異程度大幅度提高。多元文化的學習與相互尊重,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課題。

  科技化、城市化與國際化的趨勢,改變了家庭生活的模式,也降低了養兒防老的經濟與社會意義,少子化已成為社會的必然。在每個孩子都是寶的情況下,傳統教師的角色與學校功能正面臨重大的挑戰。

  數位學習、城鄉差距、國際移動與學生自主意識的提高,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無可迴避的時代挑戰,政府、學校、社會面對這些挑戰,該何去何 從?全世界的政府教育機構、社會公益團體與教育學術單位,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經常發出各種呼籲,同時嘗試採行各項政策措施。聯合國所公布的永續發展(SDG)指標,亦將教育列為其中的一項,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教育創新需要各方面同時的努力,政府部門透過課綱的修正嘗試引導一個新的教育模式;社會公益團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解決教育的不正義;在此同時,我們看到許多在教育現場工作的夥伴們,本於對學生關愛與教導的初心,務實的創造出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作法,嘗試改變現狀、且繼續的堅持下去。這些出自草根的創新典範更能反映這塊土地的期待,也更具有複製創新繁衍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嘗試將這些案例作系統性的記錄,並透過學者們的專業、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詮釋,希望作為有志於教育創新創業的年輕朋友們努力奮鬥時的參考典範,也嘗試為未來的教育學習勾勒一個新的圖像。

  《明日教育的曙光》這本書共收錄了八個真實的教育創新案例,這些案例分散於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類努力於教學創新,包括:謝基煌老師在小學推行攝影美學,彭甫堅老師帶領數學咖啡館、經營數學教師社群、分享教材教案,以及鍾昌宏老師推動自然科學教育的跨域整合等三個案例;第二類是辦學創新,嘗試透過不同的辦學模式,帶給學生完全不同的學習體會,包括:林勇成校長經營臺南市虎山國小、林茂成校長經營新竹光武國中、洪文政校長經營臺東賓茂國中。由於他們的苦心與愛心,讓偏鄉學校出現截然不同的氣象,是孩子的福氣,也是地方的驕傲;第三類則是在體制外的教育創新與實踐,包括花蓮的五味屋和臺東的陳爸書屋兩個案例。他們在東臺灣的鄉間默默付出,讓弱勢的孩子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家,補足正式教育體制的缺憾,實踐教育正義,這種善心義舉更值得社會各界給予高度的支持與肯定。
 
  未來教育的圖像

  進一步觀察這些案例,這些老師校長們的努力,都是在積極回應環境的挑戰。他們透過實踐,正在勾勒未來教育的形貌。梳理案例內容,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未來教育中幾個值得特別關注的重要元素,都已逐漸在浮現中。

  一、未來教育需要發揚人文精神,強調以生為本,確保每一個學生的受教權,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別差異與自主學習空間。學子在生活上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也要盡力的伸出援手。林茂成校長把流氓學校蛻變為法拉第少年養成所,五味屋開創鄉村教育與幸福經濟的夢想基地,陳爸為孩子蓋書屋、濟弱扶傾,都是最好的典範。

  二、未來教育需要重視在地關懷,將所有的學習活動自然地融入在地的人文地理場景,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學習,體會知識學習和實際生活的關聯, 同時培養學子積極勇敢的態度。例如:洪文政校長創新部落教育,謝基煌老師帶領同學在校園和社區攝影,林勇成校長將校園打造成永續校園。

  三、未來教育要積極宣揚普世價值、嘗試與國際對話,建立多元尊重與包容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例如:林勇成校長的永續校園和聯合國倡議的SDG 理念一致,也透過這個連結,幫助學校和國際直接對話;洪文政校長更幫助有創新發明成果的學子到國際參賽,帶領學校的VASA 原舞團到日本、澳洲與中國大陸交流,讓學生們用自己的作品與文化和國際對話。

  四、未來教育需要透過實務現象的探究、幫助學生進行跨域知識的整合,嘗試解決實務問題,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例如:林茂成校長設計的四季活動;鍾昌宏老師帶領的SF社群,更是在臺灣各地巡迴,運用在地場景、共同設計各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

  五、未來教育需要善用智能科技工具,重新設計教材教法,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活潑和自主彈性。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資質,選擇學習的主題與進度。本書中彭甫堅老師領導的數學咖啡館,透過桌遊與動手做,讓學習數學變得好好玩;更建立系統化資料庫平台,促成教師教學教材的共創共享、便利教師教學,是最好的案例。

  六、未來教育需要提供學生實作的機會,幫助學生成為一位能夠自我完成作品的自造者(maker),取得一技之長。例如:臺東賓茂國中洪文政校長辦學時,引導部落學子學習烹飪、學習機車修護,進而發明創造,都讓孩子們在離開學校時能夠成為一位傑出的自造者。

  七、未來教育需要鼓勵自發性教師社群蓬勃發展,教師願意持續進修、創新教學教法,同時與其他老師共學共創、共同分享,進而成為翻轉引領新世代教育的先鋒。彭甫堅老師領導的數學咖啡館、鍾昌宏老師經營的翻轉教學跨領域教師社群,都已名聞華人教育社群,甚至開始向歐美國度擴散。

  八、未來教育需要更積極地落實教育民主化。隨著時代的演進,教育的課題變得更加複雜,未來的教育必須揚棄大一統的框架,採取因地、因人制宜的模式。未來教育要積極引進更多民間草根的力量、鼓勵自主創新,並給予高度的尊重與自主權,形成多元的教學模式與師培系統,才能為教育系統帶來更大的活力。另一方面,許多民間公益團體,如五味屋、陳爸書屋等對教育的無私參與和奉獻,都是臺灣教育界最大的財富,更有助於教育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未來應更加努力的開放邀請參與,才能為臺灣教育的未來找到可能的出路。

  成功教育創業家的條件

  本書所報導的八個教育創新的案例,清楚的勾勒了一個未來學習的樣貌,更多的細節值得讀者透過案例的閱讀,進一步的體會與發掘。更重要的是,這個圖像是由在地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既有教育體制的限制下勇敢地開創出來的。這群願意接受挑戰、承擔風險、突破困境、追求理想的夥伴們,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他們就是我們心目中傑出的教育創業家!臺灣未來要有更多的教育創新,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創業家,如何從這些案例中得到更多的學習,育成未來的教育創業家,是本書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

  書中的八位教育創業家,其出生、學習與經歷都有很大的不同,每個人所完成的教育創新案例典範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每個案例都值得細細的瞭解分析,感謝彩鸝的文字與忠峯的影像,讓我們對每個案例都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同時更感謝五位教授針對個案進行不同視角的解讀,讓我們對教育創新與創業有更多深刻的學習。

  從創新與創業精神的視角綜整案例報導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成功的教育創業家擁有幾個共同的成功條件,這些條件和傳統的企業創業家有幾點明顯的不同,值得我們特別學習。

  (一)教育創業家創業的動機主要是來自於對教育與學生的關懷,而非來自財富的追求

  從案例中觀察,成功教育創業家創業的初心都是希望透過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真正的幫助到青年學子。他們在意的不是因為發現某個機會、透過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以為自己帶來經濟利益,而是認同一個可以創造與維持社會價值(非僅有私人價值)和教育目的的使命,並且努力不懈地追求各種機會來幫助使命達成。

  進一步觀察這幾個書中的案例,他們對學生真誠的關懷,都來自於本身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堅持人本、多元尊重和教育權均等三項基本信念。

  首先是人本, 所有的教育創新都是以學習者為本位來思考,嘗試利用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能夠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以學生為本的創新,自然更加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在現實環境中,每一個使用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環境的影響,在身心特徵以及學習狀態上,會顯示出彼此各不相同的樣貌。因此要如何針對使用者的個別差異,提供適當的工具與服務,一直是教育創新領域的重要原則。

  人本也強調均等,希望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同樣受教育的權利。都會區中產階級的孩子因為父母親的重視與家庭資源豐足,往往能夠得到較完善的教育,偏鄉地區的孩子則不一定有相同的機會。書中的教育創業家們秉持教育均等的理念,對這些弱勢的孩子充滿關懷之愛。這份無私的愛激發他們更多的創意,也成為理想奮鬥過程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教育正義的具體實現。

  (二)教育創業強調開創實踐,所有的創業作為在真實中體現

  在創業的相關理論中,對於創業機會的來源有「發現論」(Shane & Venkataraman,2000; Shane, 2003) 與「建構論」(Sarasvathy, 2001; Wood & McKinley, 2010)兩個不同的觀點。在書中的案例顯示,這些感動人的教育創新都是始於關懷學子的初心,並未特別考量周遭的環境是否成熟,因此, 教育創新創業其實更接近一個建構的過程。一位令人敬佩的教育創業家,他們的成就都不在於宏遠的策略或算計的經營模式,而是身體力行、遇到困難實作修正,不達目標絕不停止的歷程。這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教育創業強調的其實不只是創業(Entrepreneurship)的結果,而是開創(Entrepreneuring) 的歷程。

  換言之,教育創業家在過程中專注的不僅是理念主張,更是行動與歷程。因此,他們會堅持務實創作(Practice)的基本信念,相信邊陲創新(Peripheral innovation)(Govindarajan & Trimble, 2013)、就地取材(Resource at hand)與動手實作(Baker & Nelson, 2005)。 進一步言,教育創業家會從初心出發,整合周邊的資源,建構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的理想抱負不會受到環境的限制,但是對於周遭的環境會抱持著開創認識的態度,積極開採周遭場景(人文歷史與地理場域)的積極意義並與其對話,創造新的器物或活動,作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他們會努力包容所有的成員,包括使用者、顧客、協作族群和其他的行動者,成為價值共創的夥伴。

  (三)教育創業家都具有追求共善社會的基本信念

  社會共善包括分享、社群、共創三個重要的涵義,在本書報導的案例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成功的教育創業家都具有這幾個特質。首先是分享,分享意指創新者弱化專屬權的佔有,強調大家共用的使用權,也就是彼此無經濟性目的、分享創新。這群成功的教育創業家會將自己的知識和創意與大家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不收取任何費用,其目的是透過和大家分享的過程,能幫助夥伴們精進自己的教學辦學能力,進而幫助更多的青年學子。

  其次是社群經營,社群指的是有著相同興趣或目標,並隨著時間加深相互間瞭解的一群人。成功的教育創業家會透過個人創意的分享,形成志同道合的社群,並透過社群間彼此無私的分享與互動,帶來更多創意的想法與資源。隨著社群的擴大,將會使社會中更多的人受惠,受惠者也願意投入一些資源,這些資源匯聚後會促成更多的創新,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向回饋系統。

  第三是共創(Co-creation),共創的核心意旨在於去中心化。成就一個有影響力的教育創新並不能單獨依賴主事者本身,而是由於教育創業家的感召,促使更多教育工作者願意共同去創造實踐,並且透過持續不斷的改進讓創新更加完善。在本書中可以看到,當核心團隊發展出創新教學法或是教材教具後,在社群分享;社群當中會有更多的老師將此版本延伸至其他的教學科目中,教師們也能夠透過相互分享彼此教學經驗與使用的成果,而讓教學方法更為精進。當所有的老師都可以將自己的創意教案放在平台上,來自其他地區的老師也能夠給予教案建議,經過修改後可以再放到平台上供大家參考與下載。如此一來,透過眾人之力,教案的豐富性與可用性又更加提升 了,最終形成一股改變體制的強烈動力。

  (四)成功的教育創業家需要具有宏觀視野與生態思維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教育創業家,需要具有宏觀的視野,也就是系統性思考的洞察力。本書中所報導的陳爸書屋與五味屋的案例,都是主事者從宏觀的角度看到當前教育的問題,並不只是來自於學校學習中的教不會、學不會,更是學子的課外生活是否能得到支持與照應,這個問題無法解決,偏鄉孩子的教育就無法得到救贖。因此,教育創業家的視野與洞察力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創業的觸發點,它能幫助主事者從個體擴展至整體、快速辨識問題脈絡,從宏觀的思維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且掌握適當切入問題的機會點。

  洞察力在教育創業的過程,也表現在主事者對環境具有敏銳的感知、解釋和理解的能力,能夠將周遭習以為常的人文地理賦予積極的意義(Sen-semaking)。進一步言,意義建構是指人們面臨動盪或是較為複雜的情境時, 會在環境中察覺和萃取出特定的線索,並且依照自身過往的經驗、信念、心理、習慣和常規等等去解釋線索(Weick, 1995)。本書中林勇成校長將學校旁廣大的森林變成教學場域、引導虎山國小朝生態學校發展;賓茂國中洪文政校長將原住民部落的背景發展成學校特色,都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洞察力, 也就是系統思考、機會辨識與意義建構的能力。

  在系統性思考的引導下,我們可以知道,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只是在教師與學生,還包括教材與學習場域的重新設計。進一步分析,教師教學或學校的辦學創新,還需要學校其他老師、行政單位與社區家長的支持;走出校門,教育主管機關、教育專業團體、輿論媒體與地方經濟社會系統,都是決定教育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Wu & Lin, 2019)。因此,具有創業精神的夥伴們必須要有生態思維,清楚地認識這個系統中每一個重要的活動與行動者,建構明確的理念主張,引導系統中的每個成員彼此間能形成自主共生、互補共創的生態關係。當教育創新的生態系統成形之時,就是教育創業的成功之時。

  一個優質的教育創新生態系統不只是靜態的自主共生、互補共創,更是成員間共同演化的動態過程(Moore, 1993)。詹志禹在分析林茂成與光武國中的案例時,清楚地說明了共同演化的意義與歷程。透過案例報導與分析,我們看到林茂成校長和社區環境、學生、課程、教師、家長之間的動態演化歷程。這些改變不是規劃設計的結果,而是在主事者盡心盡力之後,自然而然的發生。生態思維強調「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自然思維,認為萬事萬物的生成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在這些教育創業家的案例中表露無遺,這就是生態思維的核心意涵。

  (五)教育創業家要培養創意、創新和創業三項基本能力

  教育創業家和一般的企業創業家在理念主張與策略思維上有些不同,在前面的篇幅中已經進行討論。但是,他確實就是一位創業家,因此同樣需要具備一些創業的基本能力,以支持創業理念的實踐。經濟社會重視的創業能力,包含創造、創新和創業三種能力,在教育創業家的案例中同樣重要,但內涵與重點略有不同,以下稍加討論。

  1. 創造力

  教育創業家在面對教育問題的挑戰時,需要努力提出一個和傳統思維不相同的新穎、獨特的想法,作為問題解決的方案,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注意,成為自己創業的起手勢。創造力是努力將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加以連結, 例如,謝基煌老師將攝影技術的學習和各個不同的學科整合,讓學生在實作中自然地學到攝影技術,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接近知識,也讓國文、自然、歷史、地理與美術等各學科的學習都變得更有趣味,就是一個有創意的教學創新。

  教育創業家需要積極培養創造力。所謂創造力,指的是能夠將別人認為無價值的點子發揮出最有效益的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受到阻擋或抗拒,但是創造者仍然能夠堅持到底。許多教育創業家在面對主流思維時, 仍能觀察到人們未知或是不認為有價值的想法,這就是創造力(Sternberg & Lubart, 1995),而用心與專業知識應該是其中的關鍵。進一步說明,創造力來自專業知識的基礎,阿瑪拜爾(Teresa Amabile, 1996)曾說明創造者能夠持續性的創造,需要熟知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然後嘗試連結應用。瑞波(Richard E. Ripple, 1999)在描述創造力時也說:「創造力就是再認識已了解的知識,它可以幫助人們在一個更廣泛、更特別的情景下看待同一件事物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從而實現思維中的一次次飛躍。」知識再一次的被認識與連結運用,其實都有賴主事者的初心與用心。在本書的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動人的創新其實都是源自於夥伴們對教育的初心,用心認真地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自然而然產生的。

  2.創新力

  成功的教育創新除了提出獨特新穎的方案外,還必須讓學習者感到適當有用並願意採納。從接受端思考,教育創新除了要有新穎獨特的特質外,還要保有一部分是大眾所熟悉的元素,只有讓這些獨特新穎的創新,可以與大眾熟悉的慣例和傳統自然的結合在一起(Sawyer, 2011),才易於融入於整個社會中,並被多數人所採納。

  因此,教育創新特別重視可親近性(Accessibility),創新的教學方法或學習平台,要讓學生感覺到適當有用、而且容易親近才會成功。數咖社群將數學融入遊戲,用桌遊來教學;洪文政將自然與生活科技改成工藝課,帶領孩子進行科學探究,甚至跨足到創客最熱門的Arduino;由於學習變得更加可親可近,自然容易得到學生的接受與肯定,都是很好的案例。

  3.創業能力

  一個真正成功的教育創業還需要滿足兩個要件:經濟自主(Financially Independent)與社會正當性(Legitimacy)。首先是經濟自主。在整個教育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主事者必須設計適當的經營模式,取得所有必要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以支撐教育事業的經常營運。在書中教育創業家的案例中,他們都會將具有創意的想法開放傳播,並努力得到各種不同的團體的支持。

  教育創業和一般創業不同處在於其經濟來源不同,一般來說,當大家認同某個教育創新的想法、並願意共同推動與實踐時,就可能會提供資源,但採用的支持模式則各有不同。有的是結合政策的推動、由政府預算支持;有的是認同教育創新的理念、獲得社會大眾的捐獻;有的則是購買適當的商品或服務,讓主事者能有合理的收入。由於經濟來源廣而多元,主事者在設計經營模式時,也更加具有挑戰性。

  除了經濟自主外,教育創新還需要取得社會的正當性,也就是在某種社會建構的價值、規範、信念和定義下,創業組織或個人的行為讓社會大眾覺得滿意與適當(Suchman, 1995)。教育是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無論是教學或辦學的創新,都必須融入社會的價值規範,才不會受到批評與責難。進一步言,任何一項教育創新都需要取得教師、家長、學生的認同,讓大家理解創新並非只是用來對抗舊有體制,而是嘗試發想一個可以解決現實教育問題的突破方案。創意的雛形要以柔軟的方式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逐步緩慢地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再擴散為整個社群的強烈認同,最後獲得社會大眾或公益團體的長期支持,如此才代表教育創業真正的成功。

  在教育領域中,追求經濟自主的經營模式很難設計,說服社會大眾、取得正當性的過程也很漫長,許多從事教育創業的夥伴們往往只能憑藉個人強大的意志力、堅持為教育奉獻的初心、長期默默的耕耘,用生命的付出換取社會的支持。今天我們看到這些耀眼外顯的成果,其實都是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故事換來的。因此,教育創業家們的成就更值得大家的肯定與支持。
 
  臺灣國民教育新的「啟蒙運動」

  Dowser.org 的創辦人大衛.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在他的專欄中曾經提到,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個新的「啟蒙運動」,這個啟蒙運動包括三個方向:重新認識人類行為,以得到更佳的結果;更經常的使用證據,用以評估和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建構整合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來自草根的教育創業家們無疑是這個新啟蒙運動的引領者:他們由「人文」出發,充滿熱情、倡導理念,具有崇高的理想主義,又能務實開創、發揮專業、匯聚資源、建構整合式解決教育問題的模式,同時願意勇敢的實驗夢想、承擔責任、永續發展。這群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正在開啟臺灣教育一個新的「啟蒙運動」。

  這些草根改變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但像漣漪般的逐漸在擴大,影響了周遭的夥伴,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典範。他們創造的或許不是驚人的產值,卻是社會進步最大的力量,和企業創業所產生的影響力完全相當。我們佩服這群教育創業家們,也期盼這群務實的理想主義者,透過實踐案例的匯集,為臺灣的國民教育打造一個全新的明天。

吳思華/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0
  4. 新書
    79
    $301
  5. 新書
    85
    $323
  6.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