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定價:350
NT $ 255 ~ 298
  • 作者:是枝裕和
  • 譯者:李文祺
  • 出版社:大家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5-1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9542945
  • ISBN13:9789579542944
  • 裝訂:平裝 / 236頁 / 15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如果我的電影作品是安靜沉澱於水底的東西,
那麼,這本散文集就是沉澱之前,緩緩漂浮於水中的泥沙之結合。」

  擅長以樸實平淡的影像,敘說日常情感的是枝裕和,首次透過文字,深入而多樣地暢談對創作、對日常、對影像,甚至是對現代日本社會的敏銳觀察與批評。以宛如走路的速度,細膩呈現他深層的思索與追問,某個童年的氣味、某個平凡的場景,都是創作的哲思與靈感。

  從拍攝紀錄片到執導劇情片,他對議題的關注思考,構成他說故事時的獨特視角。不管主題是震驚社會的事件,或是對親人的追憶,他都不追求滿溢的張力、戲劇化的衝突,而是從日常片段裡擷取細膩情感。他也不喜好英雄式的情節,而是希望捕捉這個有點髒汙的世界突然展現美麗的瞬間,讓觀眾帶著未完的故事離場,並展開對這個世界的探問。

  是枝裕和總是以影像溫和地直視殘酷社會,用悠緩深遠的風格展示世間人情。閱讀他的創作隨筆,跟著他的步伐,成為理解他電影作品的線索,也會明白,這些都是他對生命的深刻關懷,同時也是對這個世界,極其銳利又溫柔的提醒。

  ▸談創作
  ──我想創作的,就是有效利用類似文章裡的留白,讓觀眾自己以想像力補足的電影。

  ▸談日常
  ──我冰品生命史上的最佳戀人,或許還是記憶中兒童時代那種味道和顏色都很廉價的水果冰棒。

  ▸談演員
  ──那時幾乎每天變更台詞,接過劇本的夏川結衣小姐緩慢轉身過來,帶著微笑及令人著迷的酒窩說:「下次再這樣就絕交囉。」

  ▸談媒體
  ──我認為,媒體都應該立志成為遊牧民族,當即任務則是從外部持續批判內部,讓定居民的社會更加成熟。我相信,那才是報導媒體該有的立場。

  ▸談311
  ──三月十一日前後,展現在我眼前──也包括過去──的世界的意義,便起了很大的轉變。對這種變化深感困惑,和以作品形式描述這種變化的躊躇,就好像投入水裡的石頭太大,波紋因而一時難以靜止的情況。

  ▸談核電
  ──水庫或道路的建設並不是為了改善該地區人們的生活,而是相信即使浪費龐大的預算,只要有建設就可以活絡經濟。核能發電也不例外,都是在同樣的信念下不斷複製那種價值觀而已。

  ▸談遺忘
  ──不記取教訓而急著忘記,就等於要人類變成動物,是政客及媒體所擁有的、最強大且最低級的暴力。

名人推薦

  陳明章/音樂人
  韓良露/作家
  戴立忍/導演
  藍祖蔚/影評人
  ——聯合推薦(以姓氏筆劃為序)

  陳明章:「他是一個堅持的導演,不論影像故事,以及對人和社會的關懷,常讓人感受震撼。一個讓我欣賞與敬佩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是枝裕和


  電影導演,電視編導。1962年出生於東京,1987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進入TVMAN UNION工作,主要負責紀實報導節目。

  1995年首次執導電影《幻之光》即入圍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最後榮獲金奧薩拉獎最佳導演獎。
  2004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並榮獲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獎(柳樂優彌)。
  2008年發表反映自身經驗的《橫山家之味》,獲東京影展藍絲帶獎及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9年以《空氣人形》於坎城影展獲得「一種注視」單元最佳影片。
  2011年執導電影《奇蹟》,獲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2013年推出《我的意外爸爸》,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2015年《海街日記》再度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片,獲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等四項大獎。
  2017年《第三次殺人》橫掃日本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導演、男女配角等多項大獎。
  2018年以《小偷家族》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是繼黑澤明、今村昌平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日本導演。
  2019年最新作品《真實》,由凱薩琳.丹妮芙與茱麗葉.畢諾許主演。

  著有電影原著小說《下一站,天國!》、《花之武者》、《橫山家之味》等,本書為是枝裕和的第一本散文隨筆。

譯者簡介

李文祺


  澎湖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總合科學部日本研究科國際關係碩士。出國前任職日商馬淵馬達(MABUCHI MOTOR),編輯並翻譯中文版小學生雜誌《學園》。1984年返國後進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服公職,2010年提前退休,退休前十數年主要辦理對日本經貿業務。

  返國初期仍兼翻譯工作,譯有《松下幸之助全集》(日本PHP研究所,名人出版社),《城市獵人》(時報文化出版),《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原出版社),《企劃高手》《新日本人》(遠流出版),《發揮堅強的自我》(洪健全教育文化)等,並定期為汽車、健康及科技武器雜誌翻譯不下百萬字。

 
 

目錄

【代序】

【第一章】 影像的周邊

行間
訊息
世界
對話
革命
記錄片
責任
回推(RT)
死者
關於喪
複雜
等一下
天使
欠缺

【第二章】日常風景
自家轎車
元氣
最佳戀人
大波斯菊連續劇
螃蟹
服喪簡信
浪聲

【第三章】 似遠而近
初體驗
怪獸
回味
颱風的聲音
原初風景
故鄉
自行車
草莓
懷念

【第四章】談演員
喂,那個拿來
背景
自由
絕交
什麽都沒做
傾聽的能力不行耶
渲染
巴士
電車
欺瞞

【第五章】在媒體之間
「憤怒更勝格調」的氣勢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東西
從坎城影展回來
安心與後悔

【第六章】悼念
關於村木良彥先生
關於原田芳雄先生
關於夏八木勳先生
關於安田匡裕先生
鬍鬚
母親的背影
再會

【第七章】三月十一日,其後
笑容
正義
故事化
困惑
躊躇
忘記
 
 



  再過約一個月,新拍電影《我的意外爸爸》就要上演了。在各地接受採訪時最常聽到的評語是,這部電影說太多私人情事了。

  拍攝前作《奇蹟》時整整一個半月沒有回家,終於回到妻子與女兒殷切盼望的家門那一晚,三歲的女兒正在房間的角落看繪本,雖然有意無意地露出關心我的表情,卻不太敢靠過來。

  「可能有點緊張……。」看出她的心情的我竟也跟著緊張起來。我們父女倆,就在這種微妙的氛圍中度過了那個夜晚。
  隔天早上女兒在玄關目送我返回工作崗位,只說了聲:「歡迎再來喔。」做父親的儘管臉上還能擠出苦笑,內心則相當狼狽與受傷。
  原來如此……,或許確實沒有那麼親密吧,畢竟兩個人在歲月上的累積不過三年,每次見面時又都只能歸零重來。

  只有「血緣關係」終究是不夠的……,我直覺地這麼認為,最後也想通了(應該是時間的關係吧……)。但其實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以我工作的性質很不容易實現那樣的生活。

  我請福山雅治扮演《我的意外爸爸》這部電影裡的父親角色,想讓他也徹底嘗試這種我自己經常面對的苦惱,而且更劇烈、深刻地體會。換句話說,究竟是「血緣」還是「時間」,我想讓他陷入這種二選一的境地。想法當然相當邪惡,但《我的意外爸爸》就是發軔於某種惡意。

  後來我也想過,將「抱錯嬰兒」這種聳動的事件編入劇情,結論的方向恐怕是,觀眾的視線和意識都會集中在夫婦到底會選擇哪一個孩子。但是,如果一開始解讀「劇情」的方向性就太強的話,理應關心的、事件背後的「日常」(或許他們已經失去)就會顯得平淡無趣。這可不行,必須讓觀眾充分、真實地感受到「日常」的描述。「人」比「劇情」更重要的這種認知,就算是在這樣的電影裡也不想改變,所以,我想多花點時間來慎重處理這兩個家庭的生活點滴。

  我再三地思考:母親都怎麼替剛洗完澡的孩子吹頭髮?並肩睡在同一張床上的這三人怎麼排序?以怎樣的方式手牽手?真正的兒子出現在眼前時父親在意什麼?拿誰和誰做比較?如果日常生活的描述看起來不夠充實,這部電影就會是失敗的作品;因此,我想強調生活中偶得的記憶,以及就在演員眼前展開的「生活」觀察。

  本來我的工作就是電視劇編導,因此被歸類為是「社會派」,我本人有一段期間也這麼認為。早期的作品裡,有些便曾直接導入奧姆真理教事件,以及東京發生的兒童棄養事件,也曾把與九一一時紐約發生的多起「恐怖事件」,以及其後對瀰漫全世界的「懲兇」心態,因反感而衍生的「復仇」故事拍成電影。

  後來這樣的態度之所以有了很大的轉變,是因為對母親之死的悔恨,純粹以私人的感情拍攝了電影《橫山家之味》;就連我自己也認為,這裡面絲毫沒有所謂的「社會性」。這種很私我、很日本式的話題,外國人是否能接受?

  不出所料,法國代理商老闆看過《橫山家之味》後大失所望,直說「太家庭化了」、「地方色彩太濃了」,這種電影歐洲人無法理解。我想,無法理解就無法理解吧,坦白說我無所謂。

  儘管如此,這部電影一到海外,便完全推翻了當初的預料。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 上,放映結束時,一位下巴留著漂亮鬍子的巴斯克大男人,邊晃著他的啤酒肚邊靠過來對我說:「你怎麼會知道我母親的事?」

  同樣的感想,也出現在韓國、加拿大和巴西。

  什麼叫做普遍性?思考世界所需而製作的東西,並不等同通用於世界。如果能夠像這樣注意自己內在的體驗和感情,深入挖掘而達到某種普遍性,那就是最好的。我想暫時用這樣的態度來思考自己、電影、世界這三方面的關係。

  這部《我的意外爸爸》,也是延續這種想法拍攝的作品。

  我的這本散文集《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生活、創作與世界》,則是《奇蹟》公開上映的二〇一一年起,以同樣標題在《西日本新聞》上所寫的連載文章之結集。

  事實上,之前我在某家電視公司推出的報導節目中,就曾經使用這個標題了。節目內容所呈現的,是一群年輕人為了成為職業演奏家或專業歌手而參加選秀的過程;但是影片的重點不在於「非日常」的選秀是否獲勝,而是「日常」的「音樂」這種東西有多麼貼近他們的生活。鏡頭總是悄悄地、安靜地,漫步一般靠近他們的日常生活。

  這回之所以三度使用這個標題,是因為我覺得,這本散文集就像當時我的日常生活一樣,緩慢地以同樣步調陪我一路走來。

  猶如駐足挖掘腳下更混沌、更柔和的事物,如果我的電影作品是安靜沉澱於水底的東西,那麼,這本散文集就是沉靜之前,緩慢漂浮於水中的泥沙之結合。

  目前還很細小、尚未成形的泥沙,一定會在幾年之後,成為下一部、再下一部電影的芽與根。
  沒錯,我如此確信。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是枝裕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55
  2. 新書
    79
    $277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79
    $277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82
    $288
  7. 新書
    85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