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人的未來

工業人的未來
定價:316
NT $ 316
  • 原文作者:Peter F. Drucker
  • 譯者:陳琇玲
  • 出版社:博雅
  • 出版日期:2020-12-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913997
  • ISBN13:9789869913997
  • 裝訂:軟精裝 / 288頁 / 15 x 21.5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工業人的未來》是杜拉克於在1941 年12 月,美國參戰前夕動筆;數個月後,在美軍首度登上歐洲大陸時出版。下筆之時,他就打算讓它成為戰後世界的指南。這本書預先提出往後50 年在世界經濟、世界社會和世界心理上的變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直到1990 年代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降臨,引領一個嶄新且全然不同的年代為止。

  由這本書描述的社會,後來成了西方的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 年間,這個西方社會又成為世界的社會,占領地球愈來愈大的面積。
 
  該怎麼讀這本書呢?尤其是亞洲的讀者,可以從怎樣的角度閱讀呢?杜拉克有以下三個建議:
  (一)可將本書當作是對於西方社會鉅細靡遺的描繪。西方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成為世界的社會,也在今日迅速轉變成中國的社會。
  (二)也可將它當作今日世界社會的深入分析。它所描述的社會在1945 年或1960 年後,已如我所說,成為今日的世界社會。
  (三)最後,本書有助於了解今日社會、經濟和心理方面,各種未解決問題的根源。這些問題多半是20 世紀上半葉遺留下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 年代歐美的榮景及1930 年代的敗象、美國新政、希特勒和史達林在歐洲的崛起,以及西方世界從工業社會轉型為後工業社會(然後現今轉型為知識型社會)。

本書特色

  《工業人的未來》被認為是杜拉克所有著作中最好的一本,也是影響杜拉克最深遠的一本書。本書初出版於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而在二戰後,本書被當作再造歐洲大陸的藍圖,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更將它奉為「聖經」。十多年後,本書成為1960 年代日本工商業重建國家的指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 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陳琇玲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已出版譯作百餘部並多次獲得金書獎殊榮,現以翻譯為樂,熱衷求知探索。代表譯作包括《杜拉克精選:個人篇》、《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歐巴馬勇往直前》、《小眾,其實不小》、《物聯網革命》、《人工智慧的未來》、《數據、謊言與真相》、《成為我自己:蜜雪兒.歐巴馬》、《平台策略》等。
 
 

目錄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中文版序
1995 年序
 
第1 章 為工業社會而戰
第2 章 何謂正常運作的社會?
第3 章 19 世紀的重商社會
第4 章 20 世紀的工業現實
第5 章 希特勒主義的挑戰與挫敗
第6 章 自由社會與自由政府
第7 章 從盧梭到希特勒
第8 章 1776 年的保守派反革命
第9 章 保守之道
 
 

導讀

  讀者若不知道本書的作者是被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很可能會認為是出自於某位政治哲學家或社會學理論家。的確,這本書至始至終都沒有談論關於管理學的種種問題,反而是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情勢以及美國歷史沿革做了詳盡的剖析,同時也不斷探討如何在戰後重建一個真正的「工業社會」,並強調應該以自由和自治作為核心,使得「工業人」能夠在合宜的身份地位下,發揮正常的社會功能。

  這樣的論述感覺很不「杜拉克」,但是本書卻被認為是杜拉克所有著作中最好的一本,而他在之後關於管理的許多創見,本質上也是建立在本書開展的社會理論之上。他在1995 年的序言中寫道,本書要發展出兩項社會理論,其一可稱為社會的通用理論,是任何社會想要正常運作的必備條件;另一項理論則是工業社會的特殊理論,當工業社會出現在 20 世紀,且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占盡優勢,這些通用概念即可應用到工業社會的特殊情況中。杜拉克在1941 年便預見到了戰後的和平時代,新的形勢將會徹底改變19 世紀的人類生活樣態;農業的、封建的社會關係必然讓位給新型態的工業化模式,尤其是在社會結構上。他特別指出工業社會是由許多分工組織組成的社會,但即使到現在,經濟學家往往只看到現代社會是透過政府和企業履行社會功能,卻不瞭解所有其他非營利組織,如大學、醫院、工會、教堂的重要角色。這番體認亦奠定他率先發掘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特色、大大拓展管理知識領域的取向。

  換言之,新的社會結構有不同的挑戰、不同的價值觀,也帶來不同的機會。我們可以說,杜拉克之所以成為「管理學大師」,完全是因為他秉持著宏觀的理論觀點,對於社會的變遷趨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自然就比斤斤於技術面的「管理匠師」高明多了。

  本書討論的主題,還圍繞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極權主義的威脅來進行辨證,即使在納粹德國席捲歐陸的最悲觀時刻,杜拉克仍然堅信希特勒和史達林式的極權統治,和工業社會要求的自由與創新格格不入,且註定會失敗。這份信念若對照2020 年的中美對抗局勢,杜拉克又可能會預見什麼結果呢?就留給讀者去思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