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平裝版)

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平裝版)
定價:790
NT $ 624
  • 作者:傅大為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21-04-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04424
  • ISBN13:9789863504429
  • 裝訂:平裝 / 624頁 / 15 x 23 x 3.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內容簡介

  以往學界常認為,STS是從孔恩開始的,但為何孔恩與STS有著多年的緊張關係?在STS興起的60、70年代,世界有許多的戰爭、抗議、與後殖民時代的開展,STS的起頭,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是如何因緣際會而努力興起的?本書不認為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導致STS誕生的關鍵原因,反而企圖探討一個孔恩讓位後的SSK新視野:包括她的緣起,及她在哲學、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她的社會網絡與系譜關係。同時,回應那個批判的時代,本書討論了70年代初的孔恩,以及後來80年代SSK與科技史社群的「新當代批判意識」。本書的視角來自東亞與臺灣的STS觀點,兼具反身性的自覺,作者企圖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是為本書所作的貢獻。
 
專家推薦
 
  東亞和科技的關係很特別嗎?為這問題,傅大為深入探究科技爭議與後殖民歷史。他考掘英美的STS系譜史,更提供了STS學術與社會參與的精彩洞見。對所有想在科技的時空脈絡中去思考人的情境、價值與目標的人而言,這是本必讀的書。──Dagmar Schäfer(柏林Max Planck研究院教授暨2020德國萊布尼茲獎得主)
 
  以挑戰客觀科技知識與現實為目標的STS,從發軔之初即海納百川地融合多種學科取徑。本書細緻釐清歐洲STS早期進展脈絡,也提供作者參與發起、拓展的在地情勢。在這些基礎上,推薦讀者用心釐清與理解這些差異化機緣,也期待後繼者鑑往知來,持續在地化(provincializing)STS。──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暨圖書館館長)
 
  本書所描繪的絕不止是「科技與社會」(STS)的學術史,而是二十世紀人文社會學界極其艱苦、關鍵、而又撼動人心的一役:如何將原先敬而遠之的現代科技轉化為可以理解、參與、甚至改善的人文活動,從而開創出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教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傅大為
 
  清大物理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前任國立陽明大學STS所特聘教授,現為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研究、基進知識分子研究、近代臺灣的性別與醫療、科技與東亞社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發表數十篇各領域的中、英、義、韓文論文。著有《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2009)、《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1992)等書,創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國際季刊等,並曾擔任EASTS創刊主編(2007-2012)。
 

目錄

致謝辭
凡例
導言

第一章 孔恩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二、「輕率的評價,就看不見一個真實的哲學挑戰」
三、《結構》是冷戰保守的經典?符勒的執著及其問題
四、在20世紀科學史學史中的孔恩與佛曼,及其多重評價
五、小結:孔恩與SSK的協商思考

第二章 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
一、誰是STS奠基者的謎團
二、從SSK的一些史話到視角轉換
三、一個商榷:孔恩與SSK的「自然主義式」態度
四、小結:視角轉換之後的回顧

第三章 SSK之哲學議程
一、「維根斯坦現象」與SSK社群的浮現
二、SSK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拉卡圖
三、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一:赫賽與變動的結盟網絡
四、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二:維根斯坦與約定主義
五、小結:哲學議程下的評估

第四章 思考部落社會: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
一、社會人類學與「理性辯論」
二、霍頓、巴恩斯與SSK介入的諸角度
三、道格拉斯、布洛爾與SSK的神聖聯盟
四、拉圖的遺忘與科學人類學的新故事
五、原住民理性研究的替代品:柯林斯與聘區的當代超心理學研究
六、小結:STS的人類學起源?

第五章 SSK與科學史:在兄弟般的互動中一起成長
一、70、80年代科學史研究與SSK興起的相互重要性
二、謝平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三、四分之一世紀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四、80年代的SSK科學史:從粒子物理到泥盆紀地質學爭議
五、小結:今天是科學史的什麼時代?

第六章 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社會利益、禮物、與政治
一、整合性視野與多重的緣起與建構
二、SSK的社會學與巴恩斯的利益理論
三、作為整體STS網絡建構的書評禮物
四、小結:SSK的學術與政治之間

第七章 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從孔恩到SSK
一、High Church反身性的政治社會介入
二、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普林斯頓大學的孔恩委員會(1970-1971)
三、從80年代軍火科技史看SSK與科技史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四、小結:原子彈與核武的SSK
結語 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STS

附錄 東亞STS的發展與前景
全書徵引文獻
特別詞彙解釋
重要人名英中對照表
索引
 

導言(摘錄)
 
  當年Michel Foucault(傅科)出版《性史》(History of Sexuality)(1978),普通人會以為傅科對人類的性很有興趣,想去瞭解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種學者如何說,藉此以瞭解性的奧祕。但其實,傅科興趣的方向剛好相反,他其實對人類的性興趣不大,也不想瞭解性的奧祕,反而他對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種學者、人物、機構、論述很有興趣,也就是要研究:究竟過去歷史是靠著什麼論述與權力的力道,構成了近代歐洲權力的四種性部署(sexual deployment),進而聯合建構了我們今天對人類的性知識、論述與真理。當然,我在2018年完成《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的定稿,所討論的主題與內容,及其歷史時空,與傅科的很不一樣,但是此書的主要興趣,也不在於瞭解近代科學的核心意義為何,或說科學真理的奧祕是什麼,反而我對英美70年代以來STS學門的興起感到興趣,並對許多第一、二代的學者、人物、機構如何辛勤建構自己「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後簡稱SSK),積極與一些哲學家、社會人類學家還有科學史家頻繁的互動甚至共同建構——我是被這個歷史過程所吸引。也正是這整個過程,它的社會緣起、它的歷史建構,它如何形塑了我們今天在STS影響下的科技認識、科技論述、與科技的政治,才是我的大興趣。就是這個類似傅科的「反方向」興趣,讓我在寫本書的導言時,想起了傅科的《性史》,並請我的良師傅科作為導言的起手式。
 
  既然要研究英美70年代以來SSK/STS第一、二代的學者,還有他們的知識與社會脈絡,我在無意中開始了一個未曾經歷的知性冒險。我需要讀許多今天STS人已經不太讀的早期SSK/STS文獻,也需要讀一些不見得是我原本興趣的經典,而且除了STS文獻與經典外,我也需要接觸不少STS文獻所指向的其他鄰近學門文獻,瞭解到他們都曾在SSK/STS建構過程中與STS密切合作,例如哲學、人類學、科學史等。這是一種耐心的編織,編織起當年STS學門在幾個鄰近合作學門間的「多重建構」的事業。
 
  但是,朋友也許會問,我為什麼要對SSK當年第一、二代學者、人物、機構、還有如何辛勤建構SSK這個議題有興趣呢?固然,這些第一、二代的學者,在今天臺灣甚至東亞的脈絡中,仍然被認定是STS學界的大老或資深研究者,他們當年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本來就很值得去理解。不過對我來說,這個主題,還有另外幾層的意義,我簡單描述一下。首先,因為當年我開始做教學研究時,就對Thomas Kuhn(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Revolutions,後簡稱《結構》或SSR)一書相當欣賞與重視,而後來我逐漸從科哲與科學史轉向STS時,這個過程對我而言很順利,不曾有過什麼要跨越鴻溝的困難。但後來我才逐漸理解,孔恩其實與STS並不親近,甚至有時不合,所以,雖然我同時喜歡孔恩與喜歡STS,但孔恩與STS其實彼此問題很多,那麼為什麼我的轉向過程會很順利?這是我困惑的來源。而我越深入到孔恩與STS關係的議題上,就發現越多有趣的問題。所以,要解決我的困惑還有回應那些問題,除了研究孔恩外,也需要從第一、二代的STS人的文獻與想法著手。
 
  其次,在解決困惑與問題的過程中,我又逐漸發現了兩件事:(一)當年SSK的元老們在發展與建構的過程中,其實很少提到孔恩,很少對孔恩有種STS「奠基者」的情感。(二)但是許多STS之外,或是STS朋友的學者們,卻常常不假思索、理所當然地就認為孔恩是STS的奠基者。有趣的是這兩件事彼此有很強的潛在衝突。本書開頭的書寫,就是在解答自己的困惑、分析STS與孔恩的問題關係,特別是由上述那兩件事的衝突來開展的。開展之後的成果,也是本書的基本論點:STS的發展,很少用到孔恩的資源,而且孔恩並不太喜歡STS的種種發展,但另一方面,STS之外或之友的學者們,常述說著一種STS的俗民史(folk history),強調STS奠基者孔恩的地位,而訴說這些俗民史,往往有著另外有意或無意的功能。之後,本書下一步的作法是,讓孔恩從STS奠基者的位置離開,成為STS的一位謙虛的先行者,如此,脫離了孔恩俗民史的籠罩,我們才能更仔細而清楚地去觀察STS的緣起與建構。於是,本書的後續重點,就是在發掘SSK當年的緣起、如何走自己的路,並終於能看到SSK的三條因緣之路,或說三條共同建構之路。這就開始了筆者長期編織與打造這本書的一段歲月。以上,在簡單交代了筆者書寫此書的緣起與早期的問題意識後,本導言下面,會更加仔細地去說明本書主體(共七章)的內容概要,包括進一步說明本書的緣起與問題意識。記得有位日本STS朋友曾問我,這樣一個討論英國SSK的緣起與建構的STS專著,為什麼不用英文來書寫並在國際學界出書?這是個好問題。自然,用母語來書寫,比較迅速而達意,何況,如我前面所提到,這樣一個主題,是很值得讓臺灣、中國乃至華人世界的讀者容易閱讀與理解的。若是用英文來書寫出書,自然主要讀者成為英語世界的學者,而目前歐美STS第一代的學者很多都已經退休,又碰上《結構》出版的五十週年紀念(2012),還有愛丁堡學派成立的五十週年紀念(2016),我們期待將有更多的回顧與STS當代史著作的出現。所以,本書若用英文書寫,可能也只是成為更多STS歷史著作中的一本,同時也失去了它在華人乃至東亞社會中的特別意義。反之,作為一位東亞的STS人,立身於東亞以及臺灣當代STS的問題意識中,我寧可在現階段以中文書寫,一方面提升華人世界對STS認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具有臺灣或東亞特色的STS理論來鋪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此書的重點並不是在對華文讀者「介紹」孔恩與SSK,那種書或翻譯,臺灣與中國都已經有一些了。本書是從一個具有東亞臺灣觀點來研究SSK的緣起與建構,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類似SSK反身性的研究。所以,在書中的不少地方,筆者自覺對這個主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指出目前歐美STS在回顧與檢討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
 
  既然談到了本書可能的讀者,我在這裡就先簡單說明一下此書預設的幾種讀者。(一)對孔恩、《結構》、以及他/它與STS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雖然本書的主角是英國的SSK,但它大概是STS裡面與孔恩前前後後的思想,還有經典《結構》最接近且互動最頻繁的流派了。本書希望還給孔恩一個公平的天地,讓讀者理解冷戰脈絡下的《結構》,還有孔恩與SSK真實而細部關係的歷史演進。(二)對STS與科學史、STS與哲學關係有興趣的朋友。本書以第五章為主,花了整章以上的篇幅來談科學史的當代史學史、科學史與STS在當代歐美政治社會脈絡下的共構關係,並稍稍旁及技術史。另外,本書第三章討論SSK與哲學家的有趣歷史,SSK如何策略性地與哲學建立重要關係,包括了後期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哲學的部份、早期Imre Lakatos(拉卡圖)的數學史與數學哲學,還有劍橋科哲家Mary Hesse(赫賽)的科學哲學。原來,SSK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哲學之翼,有這些重要哲學家的守護,而沒有一般科學哲學家與強綱領維護者彼此辯論不休的刻板印象。(三)對當代社會中的科技有興趣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本書第四章談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談SSK如何思考部落社會,還有非洲的部落思考與歐洲科學理性如何比較等問題。這是相當少見但又十分重要的題材,這也是人類學家走進科技議題最有趣的一條路。包括在第六章中我以「禮物」的概念來分析STS的大量書評,以及其所導致的STS社群建構。再者,第三章也談了過去的科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與SSK社群浮現的關係,而第六章則特別談到SSK的社會學與利益理論。何況作為一種學派研究導向,SSK基本上興起於知識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學,所以社會學家也很合適來瞭解這條從社會學通向「科技與社會」之路。(四)對科學在當代世界的意義與政治、對科學如何走過高科技戰爭頻繁的20世紀有興趣的讀者。從60、70年代美國反戰反核武的學生運動以來,冷戰時代的核武科技以及它如何形塑了美國校園中的科學研究,還有科學史及STS學者後來如何來研究與介入這個英美冷戰時代的大科技爭議,特別還有孔恩本人的介入。這些題材的討論,大致散佈在本書的第一、第五章,但特別集中的是第七章。它同時也涉及了二戰後的高能物理史與大科學實驗室的社會意義。(五)最後,但也是最關鍵的,是對STS本身及其歷史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師生、以及我親愛的STS學者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