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

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
定價:480
NT $ 336
  • 作者:金春燕
  • 出版社: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11-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7112269
  • ISBN13:9789577112262
  • 裝訂:平裝 / 340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三十二篇內容,「天人統合」的政治哲學,才是荀子「人治」的終極目標。
 
  荀子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了「性惡論」,這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與禮義之道,所以荀子提出以「明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此實踐的「治平之學」為當時社會國家的進步,提供了理論依據,即使處於現今的人工智能科技時代,荀學的思路與西方康德思路相近,仍具有時代性與創造性。  
 
本書特色
 
  持「性惡論」為觀點,主張化性起偽、明分使羣、隆禮重法。
  這是從「羣分」至「天人統合」的荀子哲學。
  本書為從多面向提供了深入了解荀子哲學的佳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春燕  
 
  學歷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博士
 
  教職
  南投縣弘明實驗高級中學作文教師
  臺中市光華高工國文教師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尚書》中的天人思想〉、〈荀子詩教之探微〉、〈柳宗元天人思想──在荀學理路下之承變〉  
 
  得獎事蹟 
  101、107年度臺中市才藝教學服務人員職業工會優良教師
  108年度臺中市模範勞工獎 
 

目錄

推薦序/李威熊
序 言/金春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荀子》文獻與版本流傳
第二節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思維結構
第三節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與現代之展望

第二章 荀子其人
第一節 荀子之生平
第二節 荀子之時代背景
第三節 荀子對「儒道墨法名家」之批判

第三章 荀子以前之天人思想
第一節 夏朝的天人思想
第二節 商朝的天人思想
第三節 周代的天人思想
一、《周易》之天人思想
二、《詩經》之天人思想
三、《尚書》之天人思想
第四節 孔孟的天人思想
第五節 墨子的天人思想
第六節 老莊的天人思想

第四章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意涵
第一節 荀子論「天」觀念
一、形而下之天
二、形而上之天
三、知天、不求知天與事天
第二節 荀子「分論」
一、天人之分
二、明分使羣
三、義分則和
四、從「性偽之分」至「人為」之教化
五、化性起偽之方法
第三節 荀子「天人思想」由「分」至「合」之哲學意涵
一、「氣」化生萬物
二、「天人相統」由「虛壹而靜」至「大清明」
三、「禮義之統類」由「分而統合」
四、「天人相參」與「天生人成」

第五章 荀子從「羣分」至「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
第一節 聖王從「善羣」至「善統」之治國思想
一、「善生養人」和「善班治人」以「兼利天下」
二、「善顯設人」和「善藩飾人」至「天人合德」
三、聖王「以誠化物」成就「天德」
四、聖王從知天到用天
第二節 聖王以「天下一統」、「禮義化民」之和合思想
一、聖王「隆禮重法」之治國方略
二、聖王《正名》之「正政」作用
三、聖王以「詩賦」化民之政治思想
第三節 荀子「一天下」之「王霸」思想
一、荀子「王天下」之政治理想
二、荀子「霸天下」之現實意義
三、君臣之道
第四節 荀子富國強兵之政治思想
一、荀子富國之道
二、荀子強兵之道

第六章 荀子與孔子、孟子天人思想之比較
第一節 對天生萬物之本體論比較
第二節 孟荀人性論之比較
一、孟荀對「性」定義 之不同
二、孟子「心性合一」與荀子「心性二分法」不同
第三節 孔孟荀「禮」之比較
第四節 孔孟荀喪祭思想比較
一、生死之禮與喪禮
二、祭祀之禮
第五節 孔孟荀樂舞思想之承變

第七章 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價值
第一節 對個人身心修養之價值
一、隆師親友之修身養德觀
二、以人性論實踐德育理想
三、獨特的養心治血氣之術
第二節 對社會功能之價值
一、豐富儒家之正名理論
二、調和禮樂同構之思想
三、節用裕民之經濟思想
四、建立禮法合治之思想
第三節 對國家大一統之價值
一、發揚法後王之理念
二、深化聖王觀之思想
三、制定大一統之藍圖

第八章 後代對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發展與評議
第一節 漢唐時期
第二節 宋明時期
第三節 清代時期
第四節 近代時期

第九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依朝代先後排序)
二、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三、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四、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自序
 
  本書為了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分」與「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論以及人能辨、能羣、能義、禮義之統類以至天生人成等有關荀子的思想,還要釐清荀子思想從分至合的新視角,爬梳荀子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系統。最後研究與孔子、孟子人性論之不同,還要證實荀子「天人分合」思想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價值,甚至於影響後代的傳承與發展,即使處於新世紀時代,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仍然有其時代意義。
 
  儒家天人關係理論,分為兩種思想走向:一、是傳統孟子路線──天人合一,是繼承與轉化孔子天命論思想,以心釋天,天存在於人的心性之中,以四端向外擴充,通過盡心知性表現為道徳義的天。二、是被儒家視為異端的荀學路線──天人相分。而荀子被當時視為歧出,就徐復觀所言:「他是把仁義當作客觀的知識,並沒有通過自己的精神去實踐體認,仁便在荀子思想中沒有生下根;於是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宇宙,只是很合理地劃分明白,各盡其職的人生、宇宙。」荀子的主張只是用外王之學的「禮、法」等來建立合理的社會,缺乏精神上的融合,會讓儒家的至誠至信,盡心知性,存心養性的道德精神漸漸遠離,這是幾千年來儒家「性道合一」,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文化的終極目標。 
 
  儘管如此,荀子的天人相分,並未與天人合一對立,而是要認識人與自然是相分基礎上的合一,強調的天人之分,並不意味著天與人截然地斷分或對峙;這是以「天」為本源創生萬物和「人」,將人與自然分開,天與人各有不同職分,最後又通過「人」來達到統一的「合」,這是荀子為了整個社會國家統一「和合」的目標。人既然是自然(天)的一部份,人與天便是合一的。因為一切萬物為其統攝,是人能參與其物化之中、有形可見的自然之天,荀子為破除迷信,強調這自然的天並無意志;既然自然現象會影響人類生活,所以我們應順應天,進而制天命而用之。
 
  隨著人類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為了合乎人的需要,達到物我合一,荀子以性偽之分為前提,主張「羣分」的觀念,強調人生不能無羣,人生不能沒有社會組織,「羣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處皆得其長,羣生皆得其命。」荀子以「羣分」為思想基礎,也是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出「羣學」的思想家。他指出:「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因為羣是力量、是智慧,只有羣才能勝物,羣還要善假於物,即外部的力量。這有穩定社會國家的功效,其社會學的思想對後代也有很深的影響。為了強調後天人為的重要,荀子提出人人皆可為聖的主張,由禮援法為社會立法,這是分中求合,天道與人道的統一,由天人之分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而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荀子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不同於儒家人性論的學說──「性惡論」。「性惡論」為禮義、道德、君師等提出理論依據,也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但是深入分析其中的意蘊,荀子的人性論仍是近於「性善論」。有別於孟子的「性善論」是荀子將孟子先驗的善,成為人為外在經驗的「禮義之善」,這替荀子的政治思想確立了理性基礎,更是落實「羣居和一」之道。
 
  其次,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在強調後天人為的善外,還要強調本心固有向善的良心,荀子雖堅持性惡觀點,是因為不知節制,以致其性,離其朴,離其資,最終必失而喪之。此結果導向的性惡說是紛亂無序的社會狀態,所以荀子提出以「羣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思想,這相合不只是以禮義成就君子,明理察勢,以誠化物,建立有序的社會,還要通過羣策羣力,以德治國,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以滿足國家社會的基本需求。既然荀學與孔孟之學各有不同側重,可互為補充應用;內聖可開啟外王之業,外王也可以啟發內聖,發揮道德力量;人類社會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內聖的主觀精神與外王的客觀精神統一,才是人類安身立命與知識、政治、經濟發展最大的原動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