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別看畫Ⅱ:西洋名畫中恐怖又迷人的秘密故事與闇黑歷史

膽小別看畫Ⅱ:西洋名畫中恐怖又迷人的秘密故事與闇黑歷史
定價:450
NT $ 356
  • 作者:中野京子
  • 譯者:陳滌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1-12-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96966
  • ISBN13:9789571396965
  • 裝訂: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日本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推薦選書★
──日本藝術史權威中野京子暢銷著作《膽小別看畫》第2集──
 
解謎名畫中的暗黑隱喻與人性黑暗面,
那些藝術史上不說,你不知道的西洋繪畫黑歷史!
 
  本書收錄22幅15至20世紀的西方經典名畫,在賞畫的同時除了深深著迷於畫家高超細膩的繪畫技法之外,或許你也被畫作背後暗藏的人性黑暗面所吸引而不自知。
 
  德拉羅什〈處決珍.葛蕾〉、米勒〈晚鐘〉、波提切利〈發現荷羅芬尼斯的遺體〉、畢卡索〈哭泣的女人〉……等精彩畫作,在日本知名藝術史作家中野京子筆下,被解讀成一篇篇精彩絕倫的短篇小說。
 
  隱藏在畫家或畫作背後不為人知的神祕故事與人性醜陋面,還有那些意想不到的憎恨、殘酷、嫉妒、妄想等驚人情節,顛覆你對名畫的優雅想像。
 
  ◎德拉羅什〈處決珍.葛蕾〉——宮鬥的幕後推手竟是自己的父親與公公?
  ◎米勒〈晚鐘〉——女人腳下籃子可能是裝有嬰兒屍體的棺材?
  ◎波提切利〈發現荷羅芬尼斯的屍體〉——是某位有青年戀屍癖的人所訂製的畫作?
  ◎魯本斯〈帕里斯的裁判〉————女神的選美爭奪戰最後竟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
  ◎霍加斯〈在瘋人院〉——有錢人會特別付錢去瘋人院觀賞病人發作的樣子?
  ◎勃克林〈死亡之島〉————充滿死亡意象的畫作居然是家中必備裝飾品?
 
  以推理解謎的心態欣賞繪畫, 
  中野京子說:「你們都沒看到名畫中的恐怖!」 
 
  本書特點:
  ‧日本各大美術與博物館推薦選書,蟬聯AMAZON藝術類暢銷書排行榜。
  ‧精選22幅西方傳世經典名畫,解讀各種源自人性黑暗根源的恐怖故事。
  ‧以「恐怖」與「黑暗」為題剖析西洋名畫,藝術史上絕口不提的血腥真相。
  ‧揭祕西洋名畫背後的陰謀、宮鬥、死亡、血腥、現實、醜陋……殘酷事蹟。
 
國內外暢銷記錄
 
  日本各大美術與博物館推薦選書,蟬聯AMAZON藝術類暢銷書排行榜
 
驚奇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許尹齡│藝術創作者  
  郭怡汝│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家
  鄭治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字句與畫作協調又順暢地抨擊著心臟,恐怖的也是它們太過於真實地描述畫作當時的社會氛圍,就像醒不來的噩夢一樣,閱讀完之後會有一陣慶幸,然後期待下一個夜晚降臨。———許尹齡 (藝術創作者)

  中野京子筆下的名畫照亮人性黑暗,如手術刀鋒利地切開歷史的血肉,現實比描繪更讓人不忍直視。這些驚心動魄的藝術作品對抗著令人不安的社會真相,讓我們感到恐懼,卻又同時被震懾與吸引。———郭怡汝(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經典藝術之所以動人,在於藝術家能洞悉人性幽微,透過精心鋪陳的藝術創作直指人心。這樣的洞見,往往隱匿在細節與背景。好比微言大義,魯鈍的凡夫俗子難以全然掌握,難免漏失誤讀。藝術若求真,不必然兼顧至善唯美,形同陰影必須存在,才能烘托出了主體的全貌。以其紮實淵博的藝術史素養為基礎,中野京子在梳理名作史料後,表面上看似負面的表述,實則為按圖索驥的觀眾與讀者點燈引路循循善誘,讓曖昧隱晦的寓意奧義昭然若揭。———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中野京子
 
  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2017年《恐怖繪畫展》(怖い絵展)特別監修。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い絵)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台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
 
譯者簡介
 
陳滌 
 
  吉林長春人。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有六年日本留學生活經歷。長期負責新聞採編工作,現職媒體業。
 

目錄

各界讚賞
 
01 德拉羅什 〈處決珍.葛蕾〉
02 米勒  〈晚鐘〉
03 米蘭達〈卡洛斯二世肖像〉
04 維拉斯蓋茲  〈侍女〉
05 艾雪  〈相對論〉
06 熱拉爾  〈雷卡米耶夫人的肖像〉
07 布勒哲爾  〈伯利恆虐殺嬰兒〉
08 委羅基奧  〈耶穌受洗〉
09 比亞茲萊  〈莎樂美〉
10 波提切利  〈發現荷羅芬尼斯的遺體〉
11 布雷克  〈偉大的紅龍和日光蔽體的女人〉
12 楓丹白露畫派  〈嘉百麗與姊妹〉
13 魯本斯  〈帕里斯的裁判〉
14 德拉波〈奧德修斯與塞壬女妖〉
15 卡巴喬〈聖喬治屠龍〉
16 林布蘭特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17 霍加斯〈在瘋人院〉
18 艾克  〈阿諾菲尼的婚禮〉
19 亨特  〈少女夏洛特〉
20 勃克林〈死亡之島〉
21 米格倫〈以馬忤斯的晚餐〉
22 畢卡索  〈哭泣的女人〉
 
解說  小池昌代
參考文獻
 

解說  
 
小池昌代
 
  雖然我很喜歡繪畫,但觀賞的速度很快(真不好意思)。即便是去參觀畫展,也是像蟑螂一樣先「刷刷刷」地轉上一圈,如果有合意的作品,就再回過頭來,慢慢地重新觀賞。
 
  和朋友一起參觀的時候,肯定會走散,所以在開始時,我會建議大家分頭觀賞。不過,當我逆人流往回走時,就會和他或她不期而遇。這時,我就有些難為情。
 
  「哎,又碰上啦!」
 
  這也並不是雙方不合拍,因為欣賞繪畫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
 
  雖然雙方都是在欣賞繪畫,可是對繪畫的理解卻各不相同。這些理解(註定)會通過表情和動作表現出來,所以就像沒有梳洗打扮就被人看到一樣,可能有些難堪。
 
  對!就是素顏。當面對繪畫的時候,人的心是坦誠的。在繪畫面前,難道需要什麼修飾嗎?人帶著坦誠的心去參觀畫展,這種經歷表現在紙面上,就是中野京子的《膽小別看畫》系列。
 
  下面我將談一談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不過如果是自己不太喜歡的書,也很難談出什麼東西來。這一系列書籍我非常喜歡,總是全都放在手邊。
 
  當工作遇到難題的時候(好像總是遇到難題),拿起書,隨便讀一讀,哪怕只是看看畫,就能明顯地感受到想像力受到刺激,心情得以舒緩的愉悅。
 
  我很喜歡中野京子的文筆。而在我書寫這篇文章時,她的文筆節奏似乎都能轉移到這裡來。
 
  作者文章的特徵,毋寧說並不是由詞彙構成的(我是這麼認為的)。乍看,這是邏輯清晰的知識性文章,當然事實也是這樣,不過文章同時也意味深長,一步一步地衝擊著人的內心。
 
  縱然是知識,也不強加於人,而是提煉出來的智慧。之所以能夠暢讀如此複雜的內容,是因為她從不輕易給出恐怖的答案,而是層層遞進,循循善誘。其文章節奏正如我們在畫展上漫步,洗耳恭聽專業的解說,甚至能感覺到現場觀眾的腳步聲。
 
  「沒有恐怖繪畫,但作者的文章製造出了恐怖。」這是我曾經寫下的書評,至今我仍舊這麼認為。
  閱讀文章,我心中生出一個根本性的疑問。用語言講述繪畫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
  前提是所講述的繪畫必須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井水,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作者的語言圍繞著作品,但作品的神秘並沒有因此損耗,而是通過她的語言,越發熠熠生輝。「哎!你也可以嘗試用這種風格講述繪畫。」有人這樣提議。讀者在閱讀她率直而熱情的文章過程中開始了模仿。於是在這種風格下,繪畫作品又一次得到重新研究和解讀。在這些名畫中,還蘊藏著太多的語言在等待發掘。作者的文章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
 
  在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最受衝擊的,是勃克林的〈死亡之島〉一章。因為有了這一章,《膽小別看畫Ⅱ》於我就成了一本特殊的書。
 
  我總覺得自己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這幅畫,可是又想不起來。閱讀了文章之後,以前可能看到過該畫的印象得以理清。
  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什麼都沒看到過。
 
  我並沒有一一記住本書作者對這幅畫的解讀。不論哪一章,都有大量的珍貴資訊點綴其中,我們只是閱讀過就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大量繪畫知識。但是很遺憾,這些東西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遺失。
 
  但是最後仍然有所殘留。不是知識,不是語言,而是面對畫作時的「眼神」。在閱讀本書過程中,我從未對這種「眼神」的信賴產生過動搖。
 
  因《海市》等作品而成名的作家福永武彥曾經創作過〈死亡之島〉的同名長篇小說。儘管勃克林的名字一次也沒出現過,但福永仍舊深深受到了那幅畫的影響。
 
  「死亡之島」的日文發音和「廣島」有重合,現在我又聯想到了「福島」。
 
  「死亡之島」指整個島是墓地。像是冥河上的船夫卡隆,劃著小船而來。他沒有上岸,而是面對著小島,只能看到他在不穩定的小船上的背影。光線照在他白色的衣裝上,散發出神聖的光芒。這幅畫本是應一位寡婦的要求,為她製作的一幅「為丈夫服喪,寄託夢想的畫」,但是現在我也非常想得到它。只要看一看這幅畫,內心就會舒緩沉靜。難道我內心有和死者謀面的願望?是作品的整體構圖逼近我們的內心。
 
  然而,為什麼描述作品的語言卻具有故事風格呢?難道是因為作品已經體現在一塊畫布上,並展示給世界,所以文章就必須先描述梗概嗎?語言成為畫作中的碎片,有驚恐,有喜悅,在我們的想像中組合成一幅畫。畫作中沒有的東西,通過語言的斟酌,創造出空間,創造出地點,並讓那裡的人站在那裡。這個過程和創作小說的過程完全一樣。
 
  講述過程中,文字受到畫中惡魔的慫恿,在描述畫作的同時,實際上講出了很多畫作以外的東西。我們無意識地推動了某些特別的事物。
 
  正如我們並不瞭解自身,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從畫作中汲取到什麼。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面對畫作。
  「恐怖」這一關鍵字之所以貫穿了整個系列圖書,大概是由於作者突出的直覺。
 
  隨著成長,人生經驗增加,心裡感到可怕的事情一個一個地消失,可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人類最可怕。越可怕就越有嘗試的欲望,也就沒有能夠如此接近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了。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可怕的。
 
  人生本沒有未來。在眼前僅展開一次的現實構成了所有的一切。這難道不令人戰慄嗎?
  當回憶恐怖這種情感,我的身體就變為幼兒。和雙親離別的恐怖,肉體疼痛的恐怖,失去什麼東西的恐怖……
 
  幼年時代,究竟有多少恐怖圍繞在周圍啊?對於世界有那麼多戰慄,我們把感知能力全都發揮了起來,我們就是顯露出來的觸角。
 
  正因為如此,恐怖這種感覺也令人懷念,它通往人類的中樞。
  好吧!讓我們再一次觀賞繪畫,再一次用孩提的目光,對這個世界顫抖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