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局:被閹割的王朝,士大夫的奴化

大明帝局:被閹割的王朝,士大夫的奴化
定價:450
NT $ 356
  • 作者:程萬軍
  • 出版社:崧燁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3-1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6263321482
  • ISBN13:9786263321489
  • 裝訂:平裝 / 308頁 / 17 x 23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胡惟庸從小官變權臣,其實從一開始就落入「廢相」的圈套裡?
狂士解縉一篇文章問得朱元璋啞口無言,卻又逃不過朱棣設下的「永樂束閣局」……
 
明代二祖精心布下的政治棋局,朝野百官難以脫身的長久夢魘。
透過一部明代帝史,一窺中國士人從此劣化的根本原因!
 
  ◤洪武帝廢相——由寵到殺,廢相集權◢
 
  【朱門小吏,一朝發跡】
  《明史.列傳》裡,胡惟庸被列為「明朝第一大奸臣」。
  但你可知道,一開始的他,不過是個小小的文書員?
  連前半生記載都不甚清楚的他,究竟是如何引起帝王青睞的?
 
  【小官員升級成「御用打手」】
  受到提拔後的胡惟庸,在明太祖的授意下橫掃朝野。
  除楊憲,退善長;挑戰徐達,治死劉基;
  且看他是如何四兩撥千斤地悠遊明代險惡官場!
 
  【榮寵加身,靠的就是陪吃陪玩!】
  一個好的奸臣,除了陪吃陪玩外,還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
  胡惟庸無意間的小小舉動,竟造成了明代以來士人的地位衰退!
 
  【洪武帝變臉,君臣間的攻防戰】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足見皇帝脾氣的不可捉摸。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胡惟庸,又是「失」在哪一步?
  中國史上第一個與外國勾結的奇異政變,將會如何收尾?
 
  ◤永樂帝束閣——大用未晚,狂士解縉的官場浮沉記◢
 
  【解大才子入世,一夜成名】
  胡黨案後,明代朝堂無才可用,太祖暗自傷神。
  而年方十九的才子解縉,會為這灘死水掀起何等風波?
 
  【恃才放曠,大器晚成】
  恃才傲物的解縉,與人相處多有衝撞,
  明太祖該如何處置這顆驕縱的明日之星?
 
  【永樂開朝,內閣修新史】
  靖難之變後,解縉重回朝廷,為新君效力。
  這時的他,是否能比當年更加韜光養晦呢?
  誰又能想到,他會編修出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恃寵越位,求用心切】
  受重用的解縉,是如何從雲端跌落低谷的?
  才高八斗的他,又為何需要幾次上書求用?
  透過解縉的官職升降,一探明代百官與皇帝的權力關係!
 
  【狂士的「凍人」悲歌】
  成祖一句「縉猶在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思?
  解縉埋雪身死,是酷吏誤殺還是有意為之?
  就算曾是高官寵臣,皇帝無傷大雅的一句問候,都能送你見閻王!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明代二帝明太祖與明成祖及其各自的君臣間的權力鬥爭,刻劃出明朝困頓高壓的政治風氣。作者透過巧妙的筆法和獨具慧眼的觀察,帶領讀者一窺明代士人屢受牽制的窘迫處境,了解明朝「君尊臣卑」的內情,並由此延伸,探究明代以後士大夫逐漸喪失野心與個性,變得奴化、僵化的根本原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程萬軍
 
  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歷史學家。畢業於日語系,後步入傳媒業。歷任多家報刊主編、評論員,現為雜誌社總編、電視臺主持人。著有《破解中國歷史十大死結》、《逆淘汰》、《看透日本》等多部暢銷書。
 

目錄

序言 奇異的明朝士大夫,誰造就的
 
上篇 洪武廢相局——末相胡惟庸之末路
第一章 朱門小吏,一朝發跡
第二章 御用神棍,助除楊憲退善長
第三章 挑戰徐達:天子腳下無兄弟
第四章 治死劉基:大帝豈容士獨立
第五章 君前站立:胡相自降士人身段
第六章 皇探密報:胡相結黨,尾大不掉
第七章 洪武帝變臉:中書省裡沒好人
第八章 朱滅汪廣洋:不做君棋亦當死
第九章 奇罪加胡身:勾結日本人
第十章 十年屠胡黨:三萬「功狗」刀下鬼
第十一章 棋局大起底:丞相享年一千六百歲
第十二章 永絕權臣:自此無士有野心
 
下篇 永樂束閣局——開山首輔解縉之不歸路
第一章 太祖滅相,士林乏樹
第二章 解才子入世:一夜成名萬言書
第三章 太祖的雅量:百叟宴上棄驕子
第四章 回爐八年,再度回朝奉新君
第五章 朱棣開朝:士人翹首盼「永樂」
第六章 內閣誕生:開山首輔跪修史
第七章 恃寵越位,高調議儲犯皇子
第八章 大帝起意,他要下盤很大的棋
第九章 縱子反攻,天空飛來兩頂帽
第十章 手伸太長!免職首輔驅交趾
第十一章 求用心切,鬼使神差會監國
第十二章 請「縉」入甕,新仇舊恨算總帳
第十三章 一網打盡:朱棣束閣立臣規
第十四章 標準家臣:前「忠」後「順」姚廣孝
第十五章 終棄解卿,大赦不赦下殺令
第十六章 再無狂士,朱明臣子皆妾身
 
後記 阿貓阿狗怎成「精」
 

序言
 
奇異的明朝士大夫,誰造就的
 
  自十餘年前中國興起「說史熱」,明史便成為一門顯學。迄今為止,僅關於明朝衰敗的原因,恐不下百種說法。五花八門的明人、明事講座,圍聚了眾多「明粉」,其中不少人視明朝為理想社會,對夢回大明心馳神往。
 
  他們喜愛明朝哪一點呢?很多「明粉」都對說史者描繪的明朝士人生活充滿豔羨。明朝士人過著體面的日子,且非常有氣節,不平則鳴,進諫起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歌可泣,壯懷激烈。
 
  查看明史,這確是實情。以大明王朝的言官為例,他們知無不言,勇於面斥皇帝,死於廷杖也不畏懼,似乎是了不得的士人。
 
  但是,筆者在讀明朝作品、看明代人物時,總感覺這個朝代的士人,與漢唐甚至兩宋比起來,有些不對勁。
 
  哪裡不對勁呢?
 
  他們雖不怕死,卻從不敢造反。
 
  他們看似活得體面,但在皇帝甚至皇帝的奴才——太監面前,卻沒有尊嚴。
 
  他們的壯烈,大多透過犯諫的形式實現。那種犯諫,於今人而言,無異於討打、「犯賤」。
 
  有人說明朝很硬氣,對外有骨氣,對內有正氣。但細品起來,這種硬似乎不是強硬,也非堅硬,而是僵硬。
 
  史料顯示,大明王朝臣民普遍具有自我壓抑的陰柔人格。
 
  「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他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扯頭髮。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
 
  這是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對中國男人的印象,他驚訝於中國男人都如此文弱,看起來都像女人。
 
  他對明人的印象絕非空穴來風。《明史》為證,當時士大夫們打架也是這個樣子。隆慶五年,內閣發生內鬨。朝堂之上,大學士殷士儋揪住首輔高拱的衣領子,出言不遜,推來搡去,而滿堂之上,士大夫們沒人敢勸架,或者連勸架的力氣都沒有。再後的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的內廷,隨便派幾個太監,就可以揍士大夫一頓,甚至將他們活活打死,大臣毫無還手之力,即便知道對方並未奉旨行事,在正當防衛範圍,對打起來也一敗塗地,大約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種衰相,在漢唐時代是無法想像的。所謂漢唐雄風,雄在哪裡?首先是士人的陽剛尚武。漢唐文人持劍,關鍵時刻甚至可以強行改變國家命運,諸如東漢末年三國前期的朝堂群雄們,「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而明清時,全然不見了這股霸氣。他們談武色變,完全淪為「動口不動手」的文弱書生,智勇雙全的諸葛亮類士大夫的表率已近絕跡。文人士大夫的主流人群,向著另一個方向發展。那是什麼方向呢?
 
  就是家臣化,其特點是:以君為國,把君主家的事視為國家大事的全部,沒有對整個族群命運的考量,更沒有政治文化革新使命的擔當,就個體而言,也失去了自我,喪失了創造力所必需的個性與野心。
 
  回顧中國歷史,我們知道,隋朝開闢了活力十足的盛唐的端口,宋朝則使華夏文化更趨繁榮,這兩個王朝的建立者,都是握有重權的士人、前朝權臣,而自明朝始,後世封建王朝這樣的權臣就再也沒有出現。
 
  明朝所有的皇帝寵臣,看似神通廣大,其實在皇帝面前極其卑微,都算不得權臣,因為沒有決策權可言。明朝中後期,皇帝的寵臣,大都是嚴嵩這樣的怪胎。得寵時,他們與皇帝並肩出入內宮,共進御膳;失寵時,他們失魂落魄,甚至流離失所,乞討要飯。從天堂到地獄,只憑皇帝的一句話。士大夫尚且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更休論左右國家民族命運。
 
  就才華而言,嚴嵩也應該算是士人中的佼佼者,他是著名的詞人和書法家,在辭章和書法上的造詣一流。但是這個四十八歲才開始發跡的士人,靠的不是傳世之作,而是給皇帝拍馬屁、貢獻華而不實的奏章祝文——敬天「青詞」。
 
  《明史•嚴嵩傳》給嚴嵩這種士人的定義是奸臣,還給嚴氏父子羅列了眾多罪名,無非是他操弄權術,殺了人。其實,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了解,那些嚴嵩父子殺的人,都是嘉靖皇帝想殺、要殺的人,自始至終,不是嚴嵩父子弄權,而是嘉靖皇帝弄權。你可以說嚴嵩是個人品不好的奸臣,但卻不是什麼一手遮天的權奸,真正有資格叫權奸的,唯有當朝皇帝。
 
  就明朝士人形象而言,嚴嵩顯然是個反面代表,而正面形象的人物又如何呢,他們是令人鼓舞的士人嗎?
 
  以方孝孺為例。此人清流立世,氣貫長虹,係名垂青史的名士。
 
  使方孝孺名垂青史的事跡是,他為保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與造反奪位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爭權,終因拒絕起草登基詔書而悲壯「就義」——不但他本人被「磔於市」,而且株連八百餘人,被「滅十族」。
 
  誰也不能輕視方孝孺的氣節,然而方孝孺的犧牲,是死得其所,還是悲中有哀?
 
  方孝孺死前,曾作絕命詩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此絕命詩,道出了一個士大夫殉道的精神源泉,但這個道卻並非永恆真理,那裡既沒有自然科學,也沒有社會科學,只是皇家大院欽定的道德,與其說殉道,不如說殉君。方孝孺的死沒有換來大明王朝的絲毫進步,也未引發政治與社會半點變化。而就在方孝孺為君主家事慷慨赴死時,同時代的西方科學家哥白尼和布魯諾,卻做著一件堪稱偉大的事: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韙」,公布了日心說與宇宙無限的觀點,與政教合一的中世紀教會鬥爭,並最終為追求科學真理而犧牲。他們成為人類偉大的啟蒙者,推動了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
 
  相較之下,那些把精力、才華乃至生命全部投入皇帝大院中的方孝孺般的東方士人,只能是令人嘆息,並不鼓舞人心。
 
  當然,綿延近三百載的大明王朝,士人前仆後繼,大多既不是嚴嵩這樣的奸人,也非方孝孺這樣的節士,而是如丁士美這般的「標準士人」。
 
  丁士美是明嘉靖年間入仕的一個才子,在嘉靖三十八年高中狀元,深得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皇帝讚許,可謂官場不倒翁,明官標準樣本。
 
  但他在有生之年都做了什麼呢?
 
  史料記載,江淮才子丁士美自幼聰明絕頂,以狀元身分入仕。在得知高中狀元的消息後,他馬上為當朝皇帝獻上了〈及第謝恩表〉,其語言風格如下:
 
  奎曜天開,萬國仰文明之象;乾符聖握,一人操制作之權。荷大造以兼容,愧凡才之並錄。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道備君師,德侔天地。
 
  這封〈及第謝恩表〉引自《明狀元圖考》,用的是標準「頌聖體」,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卻無一點真知灼見。通篇就一個中心思想——拍皇帝馬屁。為了討皇帝開心,這個狀元指鹿為馬,睜著眼說瞎話,把史上以荒淫昏庸著稱的嘉靖皇帝,吹捧為德高望重的聖人。
 
  丁士美從政近二十載,歷經三朝不倒,累官吏部侍郎,相當於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但卻沒有留下一篇可以傳世的作品,沒立下一件為後人銘記的政績。史籍記載,丁士美的詩章著作所存甚微,除了他的〈及第謝恩表〉,《中國歷代狀元詩•明朝卷》收錄有他的一首詩〈春日遊寶光寺〉,另外就是些官場酬文。此類詩章,基本是官樣文字、道德空話。
 
  史書《明狀元圖考》稱讚丁士美「縝密端重,以道義自持,淹貫經史,正直忠厚,朝野共欽」。嘉靖皇帝稱其「品高德正」,賜書「責難陳善」。
 
  「縝密端重」成為其安身立命兩大法寶。這四個字通俗點說,就是循規蹈矩,為皇帝做事規規矩矩,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不越雷池半步。
 
  一生不出格的丁士美,知天命之年死了父親,不敢違越祖制,老老實實返鄉丁憂守孝三年,其間心情壓抑,一病不起,終故鄉里,死時年僅五十六歲。
 
  這種刻在模子裡的才子士人,竟是明朝中後期的主流。
 
  當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注定做不成幾朝重臣、大明官場的不倒翁。因為那是其時政治制度環境所致。
 
  遍覽明朝歷史,終明兩百七十六年,只有像丁士美這樣「清、慎、獨」的大臣可以活下來,且能在官場長命。凡是有個性、主張權利的都做了刀下鬼。
 
  顯然,自明朝起,華夏民族的菁英——士人階層嚴重退化,他們喪失了「活力」。
 
  這是誰造就的呢?是誰構建了那種扼殺士人「造次」的環境?
 
  熟悉明朝歷史的讀者知道,明朝有兩個祖皇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他們是這個王朝政治的奠基人。在他們相繼執政的洪武、永樂年間,都有自己的寵臣,其中兩個寵臣分別是承上啟下的標誌性人物,一個是末代丞相,另一個是開山首輔。同時他們也代表著中國兩類傳統士大夫——權臣與狂士。但這兩人下場均不好,最終被定性為大明罪臣。熟悉歷史的讀者還應知道,一般寵臣的命運都是「主易寵遷」,是因換了主子倒運,即先帝的寵臣被後帝殺了立威。為什麼朱元璋父子當朝就殺寵臣?顯然,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為他們一手創建的這個王朝立規矩。為此,他們費盡心機,各布了一盤很大的棋局。那麼,收官之後,隨著對那兩枚棋子的棄殺,為大明官場及政壇確立的是什麼基調與規矩呢?明朝「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奇異士大夫之形成,以及近代中國士人之不堪,和大明二祖又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就是本書所要揭示的內容主旨。以下兩篇跌宕起伏的祖皇帝棋局,係筆者對明朝二祖皇帝有計畫地「馴化」士大夫之管中窺豹,也是踐行「講三度(溫度、深度、亮度)歷史,正現實三觀」原創原則的又一次新鮮嘗試。希望各位讀者掩卷之後,可以解開「奇異的明朝士大夫」成因的些許疑團,進而對中國士人「劫後變種」之痛進行痛定思痛。
 
程萬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