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七編,中心主題是用概念分析的方法來說明基本的科學思想是怎樣與時代的主流哲學思想相聯系,並且被經驗控制所決定的。

這本書牛頓研究的集子包括了我近十幾年來寫的一些文章,其中每一篇都論及牛頓科學思想的一個不同方面。雖然每篇文章都是分別寫成的,彼引之間並無多少聯系,但它們卻並非僅僅是因為研究了同一個人思想的某個方面而被強行拼湊到了一起。其中心主題是,用概念分析的方法來說明基本的科學思想是怎樣與同時代的主流哲學思想相聯系,並且被經驗控制所決定的。
 

目錄

《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叢書》總序
前言
第一篇 牛頓綜合的意義
第二篇 牛頓科學思想中的概念與經驗
第三篇 牛頓與笛卡爾
附錄A 惠更斯與萊布尼茨論萬有引力
附錄B 引力是一種隱秘的性質嗎?
附錄C 重力是物質的一種本質屬性嗎?
附錄D 虛空與廣延
附錄E 羅奧與克拉克論引力
附錄F 哥白尼與開普勒論重力
附錄G 伽桑狄論引力與重力
附錄H 胡克論重力的吸引
附錄I 伽桑狄和水平運動
附錄J 運動狀態與靜止狀態
附錄K 笛卡爾論無限與無定限
附錄L 上帝與無限
附錄M 運動、空間與位置
第四篇 牛頓、伽利略與柏拉圖
第五篇 一封示發表的羅伯特‧胡克致伊薩克‧牛頓的信
第六篇 牛頓的“哲學思考的規則”
第七篇 引力、牛頓和科茨
索引
人名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作為哲學二級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簡稱科技哲學)過去叫“自然辯證法”,但從目前實際涵蓋的研究領域來看,它既不能等同于“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也無法等同于“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Philosophy 0f Science and of‘Fechnology)。事實上,它包羅了各種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比如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與科研管理、科學傳播等等。過去二十多年來,以這個學科的名義所從事的工作是高度“發散”的︰以“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為名,侵入了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以“科學與人文”為名,侵入了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以“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為名,侵入了幾乎所有的理工農醫領域。這個奇特的局面也不全是中國特殊國情造成的,首先是世界性的。科技本身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但又是緊迫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哲學問題,因此也催生了這許多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承載著多樣化的問題領域和研究興趣的各種新興學科,一下子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落戶,最終都歸到“科技哲學”的門下。雖說它的“廟門”小一些,但它的“戶口”最穩定,而在我們中國,“戶口”一向都是很重要的,學界也不例外。

研究領域的漫無邊際,研究視角的多種多樣,使得這個學術群體缺乏一種總體上的學術認同感,同行之間沒有同行的感覺。盡管以“科技哲學”的名義有了一個外在的學科建制,但是內在的學術規範遲遲未能建立起來。不少業內業外的人士甚至認為它根本不是一個學科,而只是一個跨學科的、邊緣的研究領域。然而,沒有學科範式,就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積累和進步。

中國的“科技哲學”界必須意識到︰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不能代替學科建設。惟有通過學科建設,我們的學科才能後繼有人;惟有加強學科建設,我們的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研究才能走向深入。

如何著手“科技哲學”的內在學科建設?從目前的現狀看,科技哲學界事實上已經分解成兩個群體,一個是哲學群體,一個是社會學群體。前者大體關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思想史、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等,後者大體關注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與科研管理、科學的社會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科學學等。學科建設首先要順應這一分化的大局,在哲學方向和社會學方向分頭進行。

本叢書的設計體現了我們把“科技哲學”做為哲學學科來建設的構想。我們深知,一個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的範式,通常體現在它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中。目前,科技哲學專業的研究生們還沒有公認的必讀書目和必修課程體系。我們希望通過本叢書,為有哲學興趣的科技哲學教師和學生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
方案。

我們的注意力將集中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四個分支學科上,因為這四個子學科是對科學技術進行哲學反思的核心和基礎學科。我們將在這四個學科方向上,系統積累基本文獻,分層次編寫教材和參考書。我們希望本叢書的出版能夠有助于推進科技哲學的學科建設,也希望學界同行和讀者不吝賜教,幫助我們出好這套叢書。

本叢書的編輯出版受到“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經費資助。

吳國盛
2002年12月于燕園四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