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

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
定價:101
NT $ 88
 

內容簡介

本叢書收集了二十世紀不同階段海內外魯迅研究的精華,全面展現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風貌,深刻揭示魯迅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其中專著四部:錢理群《心靈的探尋》、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汪暉《反抗絕望》、伊藤虎丸《魯迅與日本人》;論文集兩部;《圍剿集》與《紅色光環下的魯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魯迅迥異的解讀。另有許壽裳、許廣平、周作人、馮雪峰、胡風等回憶文章多篇。

本書是《回望魯迅叢書》叢書中的《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

本書由日本學者伊藤虎丸撰寫的關於魯迅與日本人的交往,可以從另一角度了解魯迅先生的胸襟與見識。「個」的思想,這是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作者伊藤虎丸首次使用的。在他看來,魯迅對西方近代的理解和接受就是對「根柢」和「神髓」的把握,體現了具有普遍意義和新精神的東方的個性。伊藤認為,魯迅的價值不在於他接受了什麽「主義」,而是他「個的自覺」,在重建和發展民族文化方面所顯示的意義。

全書分成四個章節:魯迅與日本明治文學;魯迅與西方近代的相遇;小說家魯迅的誕生;魯迅的小說及其人物形象。
 

目錄

第一章 魯迅與日本明治文學
第一節 魯迅與日本人
第二節 魯迅與明治文學的「同時代性」
第三節 批判「國粹」——「文化上的民族主義」
第四節 對尼采思想的接受
第五節 魯迅與內村鑒三
第二章 魯迅與西方近代的相遇
第一節 留日之前的魯迅
第二節 在東京的留學生活
第三節 「科學者」魯迅
第四節 從「科學者」到「文學者」——尼采思想之影響
第三章 小說家魯迅的誕生
第一節 回國、當教員及辛亥革命
第二節 「寂寞」的時代
第三節 創作小說——從「寂寞」到回到「革命」
第四節 關於《狂人日記》
第四章 魯迅的小說及其人物形象
第一節 小說家魯迅概觀
第二節 從「狂人」到「阿Q」
第三節 從「阿Q」到「女媧」
第四節 北京、廈門、廣州、上海——《彷徨》以後
結束語 魯迅對現代的啟示
後記
 

調查和探討一個作家及其作品,就是要向他和他的作品探尋些什麽。所謂出色的學術業績,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把其中的問題構架好。正像今天的日本或世界,正處在巨大的思想轉折點上,正在重構過去的思考框架(例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本身一樣,在這個意義上,也就要求提出根本性的問題。但是,很遺憾,對於同是東方人的文學家魯迅的探尋,我卻只能從作為學校教師的極其狹窄的日常性生活視野出發。我一直在思考著青年時代迎來的戰後民主主義和作為教師所經歷的「大學紛爭」這兩種經歷的意義。提出的問題沒能越出過去的思考框架一步,雖自認沒出息,但也只能執拗地恪守自己的經驗。

我們日本人,一般來說,都很愛讀西方近代小說。書店里也因此而過多地陳放著翻譯和介紹西方文學的書籍。與此相比,和亞洲各國的近代小說有關的書卻少得可憐。中國的還算有一些,朝鮮、越南、印度等國的作品在普通書店里的書架上是很難找到的。

看看我的周圍,以漢語為第一、第二外國語的大學雖然多了起來,但學生人數同學英語、德語和法語的學生相比卻微乎其微。至干朝語和越語,則幾乎沒有哪所大學在講授,而能稱得上朝鮮文學專家和越南文學專家的,在日本也只能找到屈指可數的幾個。

我們平常觀這種狀況為理所當然,並未重新思考過這是為什麽。就如同容易想像到在法屬殖民地國家的知識分子中,學法語的人會是很多的一樣,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大多選擇哪種外語,便可以顯示出這個國家的文化是以哪個方向為目標的。明治以來的近代日本,雖然表面上沒有成為殖民地,但卻仍然是以西方為范本的。西方文學的翻譯介紹甚多,而亞洲文學的翻譯介紹卻甚少,便是其表現之一。然而,由於沒成為特定國的殖民地,昕以其學習范本也就按照不同來源而分化為各種領域。戰前,醫生和自然科學工作者多修德語是定了的,同樣,海軍學英語,陸軍學德語,而即使在陸軍當中,炮兵則以法語為主,據說,這是為了學擁有拿破侖以來炮術傳統的法國的緣故。

但是,我以為,文學藝術是和昕謂「精神文明」相關的領域,情況和學習醫學等「物質文明」多少有些不同。我們為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而去不近情理地學英文、德文,在文學即「精神文明」方面,卻對鄰近的亞洲各國文學並不抱有真正的(作為實感的)親近感。說白了。中國近代文學的譯書甚少,是由於賣不動,而賣不動的原因,又是日本讀者覺得中國近代文學不如西方近代文學那麽有意思的緣故。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由於日本人在觀念和思想上崇拜西方,蔑視亞洲。即使在那些十分珍惜同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和交往的人們(他們對中國革命懷有深切的同情)當中,也的確有很多人在實感上覺得亞洲文學缺乏可讀性。

就是說,問題在於,在評價日本人對亞洲文學不感興趣這種情況是好是壞之前,應首先弄清我們為什麽會覺得亞洲文學沒意思。明治以來,日本以西方為范本開始近代化已經有了近一百二十年的歲月。現在,或許值得我們重新思考一次過去的一向認為理所當然的我們的思考方式。說「實感就是實感」還不算完事,倘若深入地開掘到為什麽會產生這種「實感」,去想一下將會怎麽樣呢?如果是這樣,不是就不存在理所當然之事了嗎?而且這里不是就隱藏一個對於日本將來文化模式的大疑問嗎?魯迅被稱為「中國近代文學之父」,我在本書中所要探討的他是怎樣接受西方近代的,在這當中他和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認為充當其媒介的日本文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問題,也與上述疑問密切相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