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至五代繪畫

魏晉至五代繪畫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周林生 @等 @編/著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3452650
  • ISBN13:9787543452657
  • 裝訂:178頁 / 24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傳承有緒。從史前濫觴時期算起,至今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的卷軸畫,從魏晉到當代,經歷了近兩千年的發展歷史,可謂長河瀚海,景象萬千。各朝代的繪畫作品,體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審美理想和藝術發展水平。一代代宗師巨匠,廣納博采,革新創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中國畫的發展道路上樹立了一座座豐碑。

《中國名畫賞析》,輯入自東晉至當代300多位畫家的500余件卷軸畫精品,每人1-4件不等。各時代有影響力的大家作品均予斟酌選入,無有遺漏。當然,對於在各個歷史時期影響深廣,開避一代新風,在中國畫領域中具有划時代意義的大師及其作品,則不惜濃墨重彩。

考慮到中國畫的歷史是流動的,發展的,考慮到藝術精神中的創造性原則,編者在選擇畫家及其作品時,首先注重其革新創造精神,注重個性化風格,注重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同時也注意了中國畫語言的純正性和豐富性。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本書特別下功夫輯入了許多散失在海外的中國畫精品,使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中國名畫賞析》重視選圖,也同樣重視文字表述。在整體框架上具有循循善誘,引人入勝的特點。書前有周林生先生論述美術欣賞的序文,觀點新穎,深入淺出,頗有見地。有杜哲森和單國強先生著「中國畫概述」的兩篇導論,文論鮮明,資料翔實,頗具學術深度。各朝代之前有單國強和陳履生先生著述的簡明扼要的斷代美術簡史,每位畫家均有生平軼事簡介,對每件入選的作品並附有關於藝術內涵、表現手法、風格特征等具體分析。全書約50萬字,以史帶論,深入淺出,通俗流暢,簡潔質朴。既無枯燥乏味的學究氣,又沒有捕風捉影、故弄玄虛、無病呻吟和拖泥帶水的時弊。參與全書文字著述的20幾位專家學者,主要來自故宮博物院陳列部、研究部和中央美術學院史論系。他們熱情投入,認真嚴謹,以多年的潛心研究積累作基礎,寫通俗可讀的普及性的文章,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多位專家共同參與撰寫,避免了一家之言失之偏頗的缺點。各家觀點有機融合,為廣大讀者提供的是一部客觀公正的中國繪畫簡史。

中國畫風格的嬗變是從畫論發展作依據的。各個時代都有獨樹一幟、日臻完善的繪畫理論。本書在介紹畫家及分析作品的同時,緊扣了畫家所處時代的畫論發展脈絡及畫家的藝術主張。
 

目錄

長河揚帆 漸入佳境
——藝術欣賞淺談
中國繪畫五千年
——中國畫概說
魏晉南北朝繪畫
魏晉南北朝繪畫
一 濫觴時期的中國繪畫
二 六朝繪畫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女史箴圖
列女圖
蕭繹
職貢圖
隋唐五代繪畫
隋唐五代繪畫
一 人物畫
二 山水畫
三 花鳥畫
展子虔
游春圖
閻立本
步輦圖
盧梭伽
六尊者像冊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
搗練圖
周昉
揮扇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
孫位
高逸圖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照夜白圖
┅┅
附錄(歷代繪畫名家)
 

藝術創作、藝術欣賞,是人類藝術活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只有創作而無欣賞,藝術作品僅僅完成了其生命旅程的一半,並未獲得普遍意義上的社會價值。就一幅繪畫作品而言,畫家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形象的刻畫,通過對點、線、面及構圖、色彩等諸多繪畫元素的組織經營,希望表現他心目中的真實世界和達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但客觀而論,存在於畫面上的僅僅是一些平面的、靜止的、沒有生命的、純物質的繪畫元素。只有通過欣賞者目接心動,將畫面上有形式意味的繪畫元素覽入心中,通過欣賞者的聯想、想像、再創造,畫面上才能幻化出具有生命力的、呼之欲出的形象,畫家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傳遞到欣賞者心中並引發共鳴。只有到這時,藝術作品的「輝煌」、「不朽」才得以實現。

歷來總結藝術創作規律和指導創作實踐的著述頗豐,而論述欣賞規律和指導欣賞實踐的專著則不僅少,而且普遍存在著隔靴搔癢的現象。因為對於創作的見解可以各執己見,堅持自己的標准,不必包容。而論述欣賞,首先面對的欣賞客體,即古今中外的藝術品有如長河瀚海。歷史上各時期各地域各民族的藝術品,就其風格面貌、藝術觀念、審美標准而言千差萬別,有的甚至發展到完全背離相互對立的地步,很難確定一個客觀統一的欣賞標准,很難用一成不變的標准去指導欣賞各類作品;此外,欣賞主體就其職業、經歷、性格、學養、品位、興趣亦千差萬別,在欣賞過程中自然會出現各有偏愛的情況。由此引申,這又出現了第三個問題,即藝術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和欣賞過程中的歧義性。

一件好的美術作品,很難用語言表述,連畫家本人對自己的作品往往都不願做具體解釋,他只靠作品說話。因為作品所包含的意味、意蘊極其豐富,具體的解釋難免帶來片面性。有些作品,畫家在創作時並沒有想得很多,有的甚至是即興揮毫之作,僅僅提供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或「情感符號」而已。但是經過許多人欣賞,經過評論家們從各個角度深入挖掘,它們的內涵便變得無限豐富起來,這就是美學家所說「形象大於思維」的道理;許多人欣賞同一件作品,可能會獲得不盡相同的感受,得出不相一致的解釋。欣賞過程中的這種歧義性,魯迅說得頗為透徹。他以讀《紅樓夢》為例:「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術作品的內涵有時更具朦朧性、模糊性,因而給欣賞者提供了無限寬泛的自由發揮的可能。

欣賞活動主要是一種個人的感知行為。它首先表現為欣賞者通過對作品形式要素的感受產生感情共鳴。

感覺,是開啟欣賞之鎖的鑰匙;而共鳴,則是進行欣賞判斷的前提。

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康丁斯基說:「共鳴是形式的靈魂,只有通過共鳴,形式才得以生存,並且由里向外產生作用。」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也有過相似的論點:「區分真正的藝術和虛假的藝術的肯定無疑標志,是藝術的感染性。」反過來,進入藝術欣賞的惟一通途是首先獲得情緒的感染。他們所說的「感染」和「共鳴」,其實是同一個內容。

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進一步闡明了為什麽要強調欣賞過程中的感受:「的確,敏銳的詩意的感覺,對美文學(指具有審美品格的文學)印象強大的感受力┅┅這才是從事批評的首要條件,通過這些,才能夠一眼就分清虛假的靈感和真正的靈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實情感的流露,墨守成規的形式之作和充滿美學生命的結實之作。也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強大的才智、淵博的學問、高度的教養才具有意義和重要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