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隋唐社會

佛學與隋唐社會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張國剛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2-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2030500
  • ISBN13:9787202030509
  • 裝訂:平裝 / 38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佛學學術史的角度論述佛教與隋唐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關系與影響。書中不僅對于復雜的佛教宗派譜系與要旨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而且對于佛教與世俗王權的糾葛、寺院的清規和僧侶的戒律,民眾佛教信仰的實態和佛教的世俗化與本土化的道路,以及佛教對于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影響,都做了較為精到的闡述,從而使讀者對義理佛學與世俗佛教在隋唐時代的基本狀況獲得概括的了解。

作者簡介︰

張國剛,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6月生于安徽省宿松。1979年畢業于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年8月南開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88年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1994以及1996-98年留學歐洲,並在德國特里爾大學執教。1998年9月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兼任國家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1995-1998)、第七屆(1998-2001)理事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四屆(1997-2001)理事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入選1997年度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並擔任“211工程”建設項目“中國社會歷史”的項目負責人。 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和中西文化關系史。著有《唐代官制》(1987)、《唐代藩鎮研究》(1987)、《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1994)、《德國的漢學研究》(1994)、《中西、文明的踫撞》(1996)等。 主編有《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1996)等。曾獲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創刊三十周年優秀論文獎、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和優秀著 作三等獎。主講課程有“隋唐五代史研究“、“西方漢學史“、“中西文化關系史“等。 招收隋唐史和中外關系史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目錄

《中國傳統學術與社會叢書》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佛教學說的創立與傳播
二 佛教的傳入中國及其發展
三 隋唐佛學的繁榮及其特點
四 唐代以後的佛教
五 中古佛教與社會
第二章 隋唐佛學經典與宗派
一 佛教理論與經典
二 佛學宗派及其要旨
三 佛學宗派及其要旨
四 佛教各宗派義學業的特點
第三章 隋唐佛教與寺院僧尼
一 寺院的建造與分布
二 對寺院與僧尼的管理
三 寺院的經濟活動
四 寺院的世俗文化教育功能
第四章 隋唐佛教與世俗王權
一 佛教相對獨立性的喪失
二 世俗王權對佛教的優容
三 佛教對世俗王權的依附
四 關于唐武宗滅佛
第五章 隋唐佛教與民眾信仰(上)
一 佛教通俗文獻的理論宣傳形式
二 勸善類文字所反映的宗教思想
三 靈驗故事所反映的宗教觀念
四 佛經的偽造與佛教本土化
五 佛教通俗文獻的社會意義
第六章 隋唐佛教與民眾信仰(下)
一 佛教的世俗化與社會化
二 民間的佛教社活動
三 因果輪回與佛教諸神崇拜
四 佛教修行活動與宗教意識
五 世俗家庭與宗教生活
第七章 隋唐佛教與社會生活
第八章 隋唐佛教與社會文化
主要引用論著目錄
後記
 

最近二十多年來,伴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日趨繁榮,學術史研究一如眾多相鄰學科,愈益引起學者關注,喜呈方興未艾之勢。其間,不惟若干有分量的斷代專題論著陸續問世,而且貫通數千年的成卷帙作品,亦紛紛醞釀。行將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刊布的《中國傳統學術與社會叢書》,便是這樣一套通古為史的嶄新力作。這套叢書的作者,都是近二十年間崛起的優秀中青年學者,學風嚴謹,成就斐然,業已成為各自學科的學術中堅。他們充分發揮一己的學術專長,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形成強勁的群體優勢,從而賦予叢書以厚重的學術分量。叢書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從學術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角度,對中國古代學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及其演進歷程,進行了系統的成功梳理。深信叢書的出版,對于學術史與社會史研究的深化,當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燦爛的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永葆青春,顯示了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無與倫比的強大生命力。這樣一個生命力是如何獲得的?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結撰《中國傳統學術與社會叢書》的各位教授,以他們的學術實踐表明,從學術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角度,把中國古代學術與古代社會發展的獨特路徑揭示出來,恐怕是一個有意義的努力方向。祖武為學也晚,近二十余年間,一直以閱讀學術史文獻為每日功課;摸索中國古代學術與古代社會獨特的演進途徑,始終是一以貫之的學術追求。只是秉性迂拙,為學不勤,雖迭經寒璁而未得要領。如今,喜見諸位年輕朋友銳意求新而後來居上,不禁為之由衷敬佩和欣慰。借此機會,謹就平日讀書之一得,敢與叢書的各位作者唱為同調。

研究學術史而與社會史相結合,這是治中國學術史的前輩諸大師為我們樹立的一個好傳統。錢賓四先生是中國學術史學科的杰出奠基人之一,在這個問題上,錢先生為我們做出了卓越的示範。繼《先秦諸子系年》和《劉向歆父子年譜》之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賓四先生又推出另一部重要著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這部論著所提出和討論的諸多問題中,“乾嘉經學所由一趨于訓詁考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經學中人何以一趨于訓詁考索而有乾嘉學派之謂?錢賓四先生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雖不似梁任公先生同名論著之闢為專題討論,但真知灼見,則每在字里行間。關于這個問題,錢先生之所論,在如下幾個方面,尤稱創獲。

第一,清代學術與宋明學術是一個後先相承的整體。錢先生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開宗明義即指出︰“竊謂近代學者每分漢宋疆域,不知宋學,則亦不能知漢學,更無以平漢宋之是非。”(《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自序》。)循此以進,賓四先生將論學的重點擺在揭示學術發展的內在邏輯上,先生說︰“治近代學術者當何自始?曰必始于宋。何以當始于宋?日近世揭櫫漢學之名,以與宋學敵,不知宋學,則無以平漢宋之是非。且言漢學淵源者,必溯諸晚明諸遺老。然其時如夏峰、梨洲、二曲、船山、桴亭、亭林、蒿庵、習齋,一世魁儒耆碩,靡不寢饋于宋學。繼此而降,如怒谷、望溪、穆堂、謝山,乃至慎修諸人,皆于宋學有甚深契詣。而于時已及乾隆,漢學之名始稍稍起。而漢學諸家之高下淺深,亦往往視其所得于宋學之高下淺深以為判。道咸以下,則漢宋兼采之說漸盛,抑且多尊宋貶漢,對乾嘉為平反者。故不識宋學,即無以識近代也。”(同上書上冊,第一章《引論》。)錢先生之所論,高屋建瓴,準確地揭示了從宋學到清學間必然的內在聯系,說明了論究學術史,必須實事求是地梳理學術源流的道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