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定價:149
NT $ 130
  • 作者:楊國榮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34174
  • ISBN13:9787561734179
  • 裝訂:31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一書是楊國榮周志的博士論文。在進行論文答辨時,幾位前輩專家曾給以肯定的評價,給他許多鼓勵。部分內容在有關雜志發表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這本著作有一些顯著的特點:一、從考察王學的二重性入手,對它的內在結構及其在後學中的歷史展開過程,作了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王學融蟲普遍之理與個體意識及其肯定本體(良知)與工夫(致良知)之統一這一極為重要的理論特質。二、由對王學體系的內在矛盾的揭露,進而說明王門後學的分化,著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辨的演進,李贄把王學引向異端,黃宗羲完成對王學的自我否定,並在「歷史的余響」的標題下討論了王學中國哲學近代化中的雙重作用等。第一系統的有條不紊的考察,比較好貫徹了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因此許多論斷顯得很有說服力。三、作者比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參考了前人和時賢,包括海外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評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既具有較廣的理論視野,又能在許多環節上作深入的微觀考察,是一部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理論著作。
 

目錄


引論
第一章 王學的興起
第一節 王學形成的歷史前提
第二節 理學的演變與王學的產生
第二章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
第一節 心(良知)的內在結構及其邏輯展開
第二節 致良知:先天良知與致知過程之辨
第三章 致良知說的分化
第一節 從先天本體到現成良知
第二節 先天本體的超驗化與歸寂以致知
第三節 本體與工夫
第四章 志(意)知之辨的演進
第一節 「造命卻由我」與「意為心之主宰」——泰州學派的唯意志論傾向
第二節 志道與順乎無內外之則
第三節 「意蘊於心」與「知藏於意」——劉宗周論意知
第五章 從良知說到童心說
第一節 童心說:天理的剔除與個體性原則的突出
第二節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節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學的終結
第一節 從以心為體到心為氣之靈處
第二節 工夫與本體關系的再思考
第三節 從心體的歷史展開到學脈的歷史展開
第四節 個體與整體之辨:啟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歷史的余響: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第一節 從心物一體到「體用不二」
第二節 個性與直覺:良知說的二重影響
第三節 王學與中國近代的唯意志論思潮
第四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說的余波
附錄(一)心物之辨與天人之際
附錄(二)致良知說再闡釋
後記
新版後記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一書是楊國榮同志的博士論文。在進行論文答辯時,幾位前輩專家曾給以肯定的評價,給他許多鼓勵。部分內容在有關雜志發表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現在經作者修改後正式出版,相信它是會受到讀者歡迎的。
作為他的導師,我對楊國榮同志在研究這=課題時所花的辛勤勞動和其中的甘苦是了解的;對他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獨立研究能力,有信賴感;對他最後取得的成果,即這本著作,也是滿意的。
我以為他這本著作有一些顯著的特色:一、從考察王學的二重性入手,對它的內在結構及其在後學中的歷史展開過程,作了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了工學融合普遍之理與個體意識及其肯定本體(良知)與工夫(致良知)之統一這一極為重要的理論特質。二、由對王學體系的內在矛盾的揭露,進而說明王門後學的分化,著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辯的演進,李贄把王學引向異端,黃宗羲完成對王學的自我否定,並在「歷史的余響」的標題下討論了王學在中國哲學近代化中的雙重作用等。這一系統的有條不紊的考察,比較好地貫徹了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因此許多論斷顯得很有說服力。三、作者比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參考了前人和時賢,包括海外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評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既具有較廣的理論視野,又能在許多環節上作深入的微觀考察,是一部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理論著作。
當然,我說本書有這些特色,並不是說它完美無缺。在答辯時,已經有專家指出,「天泉問答」引起的紛爭未及細論,是不足之處。但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一個青年人能寫出這樣水平的著作,已可使人贊嘆「後生可畏」了!
不過,我還想在這里就王陽明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特貢獻問題,談一點個人看法,對場國天百志這本書.也可算是一點補充。
王陽明用I致良知」三字來援捂他的全事學說。致良知說,我們可以不贊成,但其中包含有很有價值的見簿,即關於工夫和本體統一、把真理了解為過程的思想,那是不能忽視的。用王陽明自己的話說,良知是本體,致良知是工夫,即本體即工夫,本體在工夫中展開為過程。這意味著:本體論和智慧學說是統一的,而本體和智慧並非固定不變的東西,應把二者的統一了解為動態的統一,了解為過程。雖說「心一而已」、「理一而已」、「性一而已」,但理(或心或性)有一個發展過程,就如嬰兒發育、樹木發芽成長一般,最初的本原(胎兒、萌芽)雖具體而微,但要經過若干發育階段,才能充分展現。這種以本體與智慧展現為過程的思想,是王陽明的獨特貢獻。它把中國哲學的思辨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富於生命力的。雖然王陽明的學說本身包含有矛盾,因而使得王門後學展開了關於工夫與本體關系的爭論,但到黃宗羲提出「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是本體」的論點,王夫之又以天人交互作用來闡明「性日生而日成」的學說,他們便把哲學的思辨水平更向前推進了。
王陽明從他的本體與工夫統一、真理展開為過程的理論9還引導出兩方面的推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從人類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來看,「道」在歷史過程中展開,被記載在典籍中。由此,王陽明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論斷,即「六經皆史」。儒家的經典都被看成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就大大降低了經學的權威。這一論斷後來為浙東史學所發展,一直影響到近代。近代學者用歷史主義態度來批判經學獨斷論,正是發端於「六經皆史」的思想。二、從個人的成長發育來說,人的精神發展有個過程,德性、知識和才能的發展都要經歷許多階段,因而從教育理論來說,一定要「隨才成就」,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進行培養、教育。特別是對於兒童,王陽明強謂不立該育千束縛,而應任其自由發展,讓他們像草木在時雨春風中那樣日長月化。從這樣的觀點,便可引導出李贄的「童心說」。而近代人要求個性自由解放的思想,在這里也已有了萌芽。
所以,從哲學的歷史發展來看,王學是個很重要的環節,它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有一個時期,我國理論界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對整個傳統文化采取否定態度,對王學給予尤為不公正的待遇。「左」的思想實際上是類似於經學的東西,只不過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詞句代替了「子日」、「詩雲」。王陽明並不盲目崇拜經學的權威,他要求人們進行自由的思考,培養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風。我們今天要克服教條主義,正需要發揚這種學風。因此,研究王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楊國榮同志這本著作,我相信,在推進王學研究和提高哲學思辨水平方面、是會發揮一定作用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