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交流思想史》這部品位高雅的嚴肅之作對讀者總是發出這樣的信息——接受精神挑戰,細細品味吸收作者漸次展開的淵博常識和創新視野。本書研究交流,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使人眼前一亮……作者發出的聲音令人驚嘆、深受歡迎。我們願意再次听到他的聲音。

本書的主題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開聲稱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們放棄交流的幻想,斷言︰“我認為,今天的任務就是要放棄交流的夢想,同時又保留它激發出來的好處。我們說,把交流當做心靈共享的觀點是行不通的。”又說,“我們永遠不可能像天使一樣交流,這是一個悲慘的事實,但又是幸運的事實。”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敗,所以他說︰“交流是兩顆腦袋借精細無誤的符號手段產生的接觸。
 

目錄

譯者前言
中譯本序
序論 交流的問題
交流的歷史真實性
“交流”意義的多樣性
厘清20世紀20年代的論戰
二戰以後的技術話語和治療話語
第一章 對話與撒播
1.1 柏拉圖《斐多篇》中的對話和愛欲
1.2 《對觀福音書》中的撒播
第二章 一個錯誤的歷史:招魂術傳統
2.1 基督教根源
2.2 從物質到精神;17世紀的“交流”
2.3 19世紀的招魂術
第三章 走向更加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愷郭爾
3.1 黑格爾論承認
3.2 馬克思(對洛克)論貨幣
3.3 克爾愷郭爾的匿名
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與死者的對話
4.1 記錄與傳輸
4.2 作為與死者交流的詮釋
4.3 死信
第五章 追求真正的聯系,彌合鴻溝的橋梁
5.1 唯心主義與人的壁壘
5.2 騙局還是接觸?詹姆斯論心靈研究
5.3 伸出手去觸摸人:電話的奇怪聲音
5.4 廣播:作為撒播(和對話)的廣播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林林總總的不可交流性
6.1 圖靈的測試與愛欲的不可超越性
6.2 動物與非人動物的感應
6.3 與外星人的交流
結語 手拉手
構成交流的鴻溝
接收者的特權
交流的陰暗面
觸覺與時間的不可壓縮性
附錄 妙語摘抄(原書附錄)
譯後記
 

中國在本書中只提到一次,然而我是在高潮中提到中國的︰第6章講到智能極其豐富的時候,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比如,中國文明中發現了那麼多的智能和智慧,可是西方對此仍然是那樣地無知!”(第256頁)遺憾的是,本書在矯正這種無知上幾乎是一事無成。在許多方面,這本書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其人物、故事和語言都是西方的。然而,在其他許多方面,它又追求超越門派的血統,它以歡迎的態度去直面我們每天出現的陌生事物。本書提出的問題——交流為何已然成為我們奇妙的生命線——對此刻天地之間芸芸眾生來說,具有息息相關的重要意義。

在第一章里,我讓西方人道德生活中的兩個關鍵人物登場辯論。他們是蘇格拉底和耶穌。我可以並且應該再加上第三個人物︰孔子。世人普遍認為,這三個人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道德先師。當然,他們三人差異不小。兩人殉教,一人(孔子)沒有;一人(耶穌)是宗教救星,兩人不是;兩人創建的教義後來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一人(蘇格拉底)未能創建這樣的教義。然而,三人又有一點相同的奇異之處︰我們無法直接追蹤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的教義。他們還有一個奇怪的相同之處︰他們能夠與後世進行有效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方式就是所謂的去世後的腹語(ventriloquism)交流。他們的信徒和弟子把他們的教導保存下來︰記錄、發明、蒸餾、美化或歪曲——幾種情況兼而有之,誰也說不清楚這幾種保存方式的關系。我們知道,蘇格拉底主要是由柏拉圖的對話保留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他唱的是主角;在阿里斯托芬的筆下,蘇格拉底滑稽可笑、瘋瘋癲癲;然而,色諾芬描寫的蘇格拉底卻相當的溫文爾雅。耶穌的教誨由他的4個使徒記錄下來,成為《聖經》中的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而且《聖經》之外還有經外書或其他訓示把他的教誨保留下來。傳說孔子在世時有賢人72,弟子3000。現存的孔子教誨見諸《論語》;顯然,該書的編定是在他去世之後,其可靠性存在爭議。蘇格拉底、耶穌和孔子的教導在後世的命運和流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度化的政治。蘇格拉底去世之後,柏拉圖學園繼續維持了將近一千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定為官方宗教。孔子逐漸成為國家主導的崇拜對象,先是在漢代取得至尊地位,後來的唐朝進一步發展了對孔子的崇拜。

他們的教義可以在他們去世後用經典的形式記錄下來,教義的命運依靠歷史的巧合——這沒有什麼異常之處。比較異常的現象是,這三位歷史人物有一個相同的態度︰拒絕把自己的教誨寫成文字。毫無疑問,他們是能夠寫作的。蘇格拉底非常熟悉如何寫作,也熟悉他人的著作,柏拉圖寫的《斐德羅篇》可資證明。耶穌是猶太學者,他熟悉希伯萊經典,曾經在猶太會堂里朗讀經典(《路加福音》第4章第16節之後)。《約翰福音》(許多《聖經》學者懷疑是後人假托使徒約翰之名所作,其真實性令人懷疑)第8章第8節里有耶穌在地上寫字的描寫。孔子嘔心瀝血編訂五經,說自己“述而不作”(《論語》第7章第1節)。即使孔子用“春秋筆法”編訂《春秋》,他的文字也不是記錄他原本的教義,而是他作的歷史的修訂,他是用間接的筆法來表示自己的主張。即使他編訂五經,後人記住他時,還是說“子日”,而不是說“孔子寫”。蘇格拉底、耶穌和孑L子基本上都是靠口耳面授的老師。

他們之所以沒有寫書,並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而是他們願意不願意寫的問題。泉也許,他們都認識到,企圖把出口即逝的活生生的思想,用白紙黑字寫下來,那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徒勞無益。也許,他們拒絕接受帝王用書面聖旨表現的生殺予奪之權。也許,他們看到先人留下的古籍而感到自慚形穢。蘇格拉底面對的是“律令”(laws)。耶穌面對的是希伯來經典。孔子面對的是遠古的文獻。實際上,他們三個人都沒有“原創”(authorship)的觀念,“原創”觀念後來從歐洲的現代文化中產生出來的個人表達和版權的觀念。事實上,他們的教義都放棄了這樣一個觀念︰個人能夠成為真理的源泉。蘇格拉底認為,真理的源泉是沉思,是思考九天之外的地方,靈魂在此摘下健忘的面紗之後就獲得了真理。耶穌覺得,真理的源泉是聖父的意志。孔子主張,真理的源泉是先人的古籍。無論是何原因,反正他們就是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寫成書。然而,借助弟子們的口述和筆錄,他們成為人類大家庭的道德引路人。

他們對自己說出口的話棄之不顧,任其在空中消失,任由弟子們憑記憶去轉述;但是文字的媒介卻將他們的思想傳給我們——這實在是最大的歷史諷刺。他們的教導是在具體的情況下口授給弟子的,以後卻憑借書面的語詞保存下來︰這些教導留在柏拉圖對話的抽象情景中,留在《新約》的文字里,留在《論語》的記述里。《論語》雖然不是宗教經典,但是其章節和詩篇的形式卻又像《聖經》。在最基本的層次上,記述這三位先師的文獻都充滿難解之謎。誰也說不準那些最重要的語詞和教導究竟是何意思;分不清哪些話是玩笑,哪些話很嚴肅,哪些話又是抄寫的錯誤;有的時候,甚至那些文獻是何人所為,為何而寫,都弄不清楚。這是他們的三大傳統核心中存在的交流的“失敗”。也許,正是這個失敗才使這些傳統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才使之如洪鐘巨響,響徹千秋。正如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美國最早認識到中國思想價值的思想家之一——所說,《論語》是一本好書,因為它留下了發揮的余地。

蘇格拉底、耶穌和孔子是人類最偉大的三位道德教喻先師;對承載自己教導的媒介,他們抱定審慎的態度;在他們學說的大背景下,交流成為一個核心的內容。交流的學說,從哲學濫觴之日起,就是愛智之學。他們都慷慨地廣泛傳播自己的思想,並且用成功的交流說明,人松散的結合可以達到卓有成效的交流。他們相信,把自己的思想留給他人去捉摸,是最能夠給人以激勵的姿態︰在意義的問題上,他們不搞個人獨享、奇貨可居。他們在傳授什麼教義、向誰傳授教義的問題上,都抱定審慎的態度;但是,在自己百年之後教義如何解釋的問題上,他們又撒手不管。這說明他們都知道,開放式的撒播(dissemination)能夠輻射出許多好處。他們在人類思想傳播上所向披靡的勝利,應該足以批駁這樣一個觀點︰最好的交流是忠實復制一個人內心懷抱的意義。

在世界豐富的智能里,關于交流的基本問題,蘊藏著許多尚待探索的智慧寶藏。《交流的無奈》問世之後尚有余香,然而它又有一種“向後看”的精神,它渴望開墾先人的遺產,並恢復與前人的聯系,同時向死者表示敬意。我希望,對中國智慧里浩瀚的寶藏,我們可以做一些沃爾特‧本杰明所謂的“拯救性批評”(rettende Kritik)。這真是一種悖論,我們可以說,中國既是最古老的社會,又是最年輕的社會。說它最古老,那是因為它有四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說它最年輕,那是因為它面對著時間上高度壓縮的現代化進程,是因為它那姍姍來遲卻又遽然實現的現代性。異化使我們看不見自己身上奇異的陌生之處;倘若我們的任務是克服這樣的異化,那麼與中國和世界的相會——世界自有其未來和過去——就有機會達到《論語》(第4章第15節)所謂的“恕”的境界,中國和世界的遭遇就可能既是單向的撒播,又是雙向的對話。倘若我的書在促進這一次的邂逅中,未能盡到綿薄之力,那只是我的能力問題,而不是我的意願問題。我的話——訴諸白紙黑字卻又不太審慎的話——即將進入令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傳統,真令我倍感榮幸。謹以本書奉獻給研究我的中國學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中國學者。

約翰‧達勤姆‧彼得斯
衣阿華城
2002年12月12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