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劍橋戰爭史》生動詳細地記述了從古到今與西方有關的戰爭,它在同類著作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該書圖文並茂並且提出了一個西方社會里關於戰爭會導致西方全球優勢的獨特道路這樣一個有爭議的論點。從古希臘馬拉松之戰告捷到海灣戰爭,《劍橋戰爭史》鋪展開歷史上兵戈之爭重要戰事的來龍去脈——涵納了陸海空戰役的所有方面:武器和技術,謀略和防務,風紀和諜報,雇佣兵和常備軍,騎兵和步兵,騎士團和閃電戰,游動強擊戰和核武庫等。本書追問戰爭何時開始演變成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探討戰爭的社會後果,特別是與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劍橋戰爭史》權威、可讀,以豐富的插圖(包括圖片、地圖、圖表)展現了高度恐怖的、毀滅性的及高度組織化、秩序化的人類行為——戰爭的綜合畫卷。
 

目錄

說明
引介 西方戰爭方式
技術和紀律的重要性
西方軍事傳統的繼承性
挑戰一回應動力學
支配全球的軍事傳統
第一部分 密集型步兵時代
第一章 步兵的起源
古希臘城邦的自耕農
團結和紀律
東方迎戰西方
波斯戰爭的影響
進入4世紀
第二章 從古希臘方陣到古羅馬軍團
戰爭變得過分昂貴
方陣新設計
馬其頓人制權
西方迎戰東方
惡魔軍隊
羅馬軍團的起源
適應一切情況的軍隊
第三章 羅馬戰爭方式
一支地中海部隊的出現
雇佣軍隊的興起
戰爭中的官僚政治
邊疆軍團
第二部分 石堡時代
第四章 羅馬防御工事
圍攻戰占據首要地位
後羅馬的軍事組織
羅馬--日耳曼軍隊
從賈斯蒂尼安到杳理曼
新城牆 舊根基
英國的問答
拜占庭帝國的回答
小國家,小軍隊
步兵與騎兵
圍攻下的堅固堡壘
騎十神話
第五章 新武器 新戰術
矛和弓箭
百年戰爭
圍攻和火炮
胡斯派和瑞士人
騎兵的生存
中世紀晚期的軍隊
中世紀的海上戰爭
國家和戰爭
古代民族的榜樣
第六章 火藥革命
火器的山現
意大利式防御
第三部分 槍炮和帆船時代
第七章 艦隊
火藥和單甲板平底船
主力艦
艦隊列陣
費用計算
歐洲的第一個海上帝同
第八章 對美洲的征服
大炮:留下深刻印象
石器和青銅武器
對印加帝國的征服
戰略上的聯盟
鐵 刃
馬 匹
疾 病
加固的陣地
第九章 王朝戰爭
職業軍隊的出現
徽章、制服秈裝備
從方陣到橫隊
滑膛槍的興起
第十章 沖突中的國家
第十一章 武裝起來的國家
第四部分 機械化戰爭的時代
第十二章 戰爭的工業化
第十三章 世界大戰的趨勢
第十四章 戰爭中的西方
第十五章 沖突中的世界
第十六章 戰爭中的世界
第十七章 戰後世界
後記 西方戰爭的未來
年表
術語
參考書目
撰搞人簡介
索引
 

由我策划和編輯的《劍橋戰爭史》,現將與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讀者見面,這是一件十分榮幸的事。但是,我擔心有些讀者在看了書中的內容基本局限於涉及西方的戰爭之後會感到失望。坦卒地說,他們一定會認為,戰爭的中國模式在重要性和令人感興趣方面並不亞於西方。
例如,在第一章,維克托·戴維斯·漢森對公元前7至5世紀希臘高山地帶爭奪霸權的城邦戰爭進行了出色的描述和分析。對於每一個城邦來說,戰爭之偉力取決於農民,包括他們擁有的令人生畏的武器和使他們能定期參戰的碩大裝甲防護。古希臘的戰爭是以無數短促而充滿血腥殺戮的戰斗為標志的步乒戰,咧著嘴挺進的重裝甲步兵方陣,先是迎面用矛對刺,然後用重劍砍下敵手四肢或切開其腹部。古希臘的戰爭議規被這些交戰者視為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大多數戰爭都在一個下午解決問題——這反映了組成方陣的富裕農民的價值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強大的城邦吞並了弱小的,出現了稱雄一時的霸主,軍隊的規模也隨之擴大,並由此產生下一些新的戰斗人員——從窮人中征募而末的弓箭手和由富裕農民組成的騎兵。但是用青銅包裝起來的持矛兵,仍是具有決定性的作戰因素。古希臘重裝甲步乒這一文化景觀,其豐富的戰略和戰術意蘊,由於諸如色諾芬(公元前428—354)——索克萊蒂斯的門徒;一支萬人雇佣軍的統帥。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小說家和第一位軍事科學家等——之類著述家的出現而熠熠生輝(參閱原文29頁下面部分)。
漢森的生動描述主要依據他的一本著作《戰爭的西方模式》,此書出版於1989年。就在此後的第二年,見解蝕出的馬克·劉易斯出版了他對發展具有驚人相似性的同一時期的東亞進行研究的成果——《早期中國約定俗成的暴力》。該書考察了公元前7王5世紀中國北部和南部邊疆地區步兵的興起。在這些地區,諸多諸侯為獲取霸權群雄紛爭,參戰各方都基於血統或門第的政治基礎,參戰者的職位是由他們的世襲地位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來決定的。隨著強國對弱國的吞並,野戰步兵的規模迅速擴大——也許是成十倍地擴大——中國逐漸處於少數的諸侯國的控制、管轄之下。在崇尚軍事技木的「戰國」時期,戰爭沖突連綿不斷——在公元前722至—1)斗年間發生的540次諸侯戰爭中,至少有l10個諸侯國被滅亡——由此出現下幾篇關於戰略和戰術問題的專題論文,其中最值得稱頌的是《孫子乒法》和與之齊名、由墨子所著的關於防御王事方面的論文。
應該承認,差別是存在的。在古希臘,注重的是公民選舉——城邦中常擁有奸幾位將軍——以至像地米斯托克利那樣經公民大會審查舉薦的將領,也只能夠任職一年。與之不同,中國產生了軍事指揮者的新類型,一個將軍可能由於掌握了軍事技木(這是受孫子和其他軍事著述者的教誨)而成為專門指揮家。然而,最終結果是非常一致的。中國300年間幾乎沒有中斷過戰爭,其結果使紛爭的七國合並成一個大國——整個「中央帝國」在公元前221年第一次實現統一。秦始皇,即中國第一個皇帝下令模仿其凱旋而歸的勇士復制一支彩陶軍隊去守衛他的陵墓。與之相對比,古希臘城邦間的相互殘殺造成其彼此的國力衰竭,終於導致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徹底敗在馬其頓的菲利浦手下。然而幾乎同時,菲利浦將彼征服的希臘各邦合並成由自己統治的聯邦,繼而組織起一支用於征服波斯的聯合重裝甲部隊——經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的努力,這一艱巨而富於冒險的宏偉事業終於得以成就,亞歷山大也因此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依靠龐大軍隊建立帝業的始作俑者。
以上兩次「軍事革命」的眾多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還可以單一個微觀一些的例子,以上兩個社會——古代世界僅有的那樣兩個社會——就已經發現的訓練方式而言,古希臘重裝甲步乒和中國武士並肩同步進入實戰。然而,為什麽這部書只談及前者呢?這里,我提出三點理由作為辯解。首先,對各個歷史時期所有社會——無論阿茲台克人和莫卧兒人,還是中國和歐洲——都予以同樣關注的「戰爭史」,其廣泛多異的內容是一單卷本的書無法包容的。其次,在讓西方的勇士和軍界名流們分享關注和榮譽的同時,僅僅對非洲、亞洲和美洲的軍事和海軍傳統輕描淡寫地說上幾句好話,那將是不可原諒的歪曲。再次,作為以下引介的補充性解釋,不管是進步或是災難,戰爭的西方模式已經主導了整個世界。在19、20世紀,包括中國在內,以悠久文化稱著的幾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抵抗西方的武裝,而像日本那樣的少數國家,通過謹慎的模仿和適應,取得了通常的成功。到20世紀最後十年,無論是向好的方面還是向壞的方面發展,自公元前5世紀以來已經融入西方社會的戰爭藝術,使所有的競爭者都相形見絀。這種主導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加上其成功的秘密,看來是值得認真地考察和分析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