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述了發現DNA——由兩條被稱為“堿基”的簡單化學鏈相互纏繞成一個雙螺旋結構——的真實故事。作者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沃森,當時只有23歲,而且剛剛走出校門不久,就干出如此驚天的成就,下筆自然極其率真,坦白,甚至狂妄,譬如直言自己的功利主義學風,用到什麼學什麼,什麼方法有用就用什麼方法,要將知識的觸角伸向一切可能的地方。他在談到同時代的科學名人時充滿了嬉戲和不遜,以至于“書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必須以一種寬容的精神閱讀此書”。總之,這本書寫活了一個重大科學事件的個人經歷和心靈體驗,它不是在寫歷史,但比歷史書更鮮活,因而,也更能喚起讀者心中的閱讀驚悅。當代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成功的“壞小子”,那麼有性格,那麼有心智。
 

大凡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都難逃被人異議的命運。像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達爾文的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些婦孺綿知的革命性發現,概莫能外。有些異議針對的是發現的結果,有些則針對的是發現的過程。一般說來,當一個重大的發現問世的時候,人們會首先對其結果提出質疑,尤其當該發現與人們習以為常的觀點沖突時更是如此。到底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還是太陽圍繞地球運行(針對哥白尼的日心說);如此繽紛的世界怎麼可能有單一的起源,像人類這樣高貴而智慧的生靈怎麼可能會和丑陋的猴子有著某些密切的親緣關系(針對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當新穎的發現無法駁倒的時候,一些好事者或妒忌者(以及後來的歷史學家)便會懷疑發現者的首創性,于是在哥白尼之前找出了第谷‧布拉赫,在達爾文之前找出了達爾文的祖父,找出了布豐,找出了不知名的馬修,在愛因斯坦之前找出了彭加勒和馬赫;牛頓因為其乖巧(他承認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避免了他人過多的無端說道。

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的沃森和克里克也遭到過人們的非議。但並還是針對他們發現的結果,因為這一結果正好符合人們的預期,解決了人們正感到困惑的許多問題。人們所更多非議的是發現的過程。在當時,DNA結構是許多人,其中不乏比沃森和克里克功底深厚、學識淵博的大家,都想發現的奧秘。然而,最終卻讓兩個無名之輩搶得頭籌。這事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讓人想起,都不免憤然和不解。

按照傳統的科學發展觀,要做出重大的發現,需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功底和長期的努力,剛剛進入DNA結構研究領域才一年左右的沃森和克里克似乎都不該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理想人選。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引導,又會意識到並不盡然。

先看一下克里克。當然,在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之前,他對遺傳學還知之甚少,更重要的是,他的智力興趣似乎還在沉睡,他不諳世事,不拘小節,高傲自大,目中無人,缺乏合作精神和能力,因為口不遮攔而差點兒被老板布喇格開掉。但是他極有天賦,執著,睿智,眼界開放而不囿于陳見,思考深邃而不流于膚淺。在二戰期間,只有大學學歷的克里克就在雷達的改進方面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戰後,他像許多物理學家一樣,在薛定諤《生命是什麼?》一書的感召下,轉向了生命科學的研究。的確,克里克不僅在當時,而且在以後的學術生涯中,智力興趣一直在不斷地游動和變換。這很難說是一個人的缺點,至少就克里克的情況而言更不能這樣講,因為他的每一次智力興趣轉換,幾乎都會取得令人羨慕的成就。他從物理學轉向生命科學不久,便發現了DNA雙螺旋的奧秘,並且提出了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從信息載體核酸到生命代謝物質蛋白質的傳遞是單向的);之後他並沒有長期留守在他和沃森所開創的分子生物學領域,盡管尚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60年代中後期,克里克又轉向研究生命的起源,提出了生命的化學起源並非地球上惟有的事件,至少與太陽系的形成有關,也就是說,在地球以外也存在著形成生命的物質,這種觀點在當時的大眾文化中還能招來不少人的青睞,但是在嚴肅的科學界卻實屬異端,所以甫一出現便引起很多學者的反對。在當時,盡管克里克已經名氣沖天,卻未能抵御他人猛烈的攻擊。只是進入了80年代,支持他觀點的人才開始多了起來。而這時,克里克又轉向研究腦神經信號的形成與傳輸。總之,克里克像是知識世界中的游俠,他從天而降地闖入他並不熟知的領域,經過一番廝殺,大有斬獲之後,又繼續浪跡天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