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納德‧R‧凱利是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史家之一。本書梳理、評點了西方自前古典時期至18世紀晚期的歷史思想和歷史著述,對其中一以貫之的眾多主題和方法論詳加考察,其議題舉凡神話、民族起源、年代學、語言風格、文獻形式、修辭、翻譯、史學方法和史學批評、解釋理論和解釋實踐、文化研究、歷史哲學和“歷史主義”等等。

凱利從分析希羅德和修昔底德入手,這兩人作為希臘史學的開山鼻祖樹立了雙重傳統︰前者的模式是對文化和古物上下求索,這與後者立足當代的政治敘述和分析敘述形成鮮明對照。他接著考察由這個主題衍生、發展出來的眾多變化,論域從希臘、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古代,到中世紀的編年史,再到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民族史學和修正史學,最終延伸到博學派史學的啟蒙史學在17、18世紀的興起。

“此書以激情和博學論述了一個真實而重大的主題,對西方史學傳統做了新穎、深刻的概述。這是一本精心構造的學術杰作。


唐納德‧R‧凱利,拉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詹姆斯‧韋斯特夫‧湯普森(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觀念史雜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ldeas)的執行主編。主要著作有︰《從古代到啟蒙的歷史視野》等。
 

目錄

對歷史的反思(代譯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神話歷史
第二章 希臘的視界
第三章 羅馬的根基
第四章 人類的確良教育
第五章 中世紀之鏡中的歷史
第六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回顧
第七章 宗教改革的傳統
第八章 歷史的科學
第九章 哲學的歷史
第十章 近代史學

索引
譯者後記
 

人類文明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歷史永遠有,而人們對歷史的警覺並不常有。甚至于可以說,歷史上有更多的時代往往是缺乏歷史感的時代,是人們缺乏對歷史的自我意識,或者說是缺乏歷史意識覺醒的時代。詩人雪萊有詩句說︰“啊世界,啊人生,啊時間;我在攀登它的頂峰!”這也應該是一個有歷史警覺的歷史學家所企求攀登的高峰吧。不過,歷史是一一回事,對歷史的意識又是另一回事。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歷史學家們總是缺乏對歷史的自我覺醒和反思的。歷史是客觀存在,但對歷史的領悟和覺解卻不是客觀給定的,也不單純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它首先是德國學人所習慣稱之為zeitgeist(時代精神)的反射。它不只是消極的反映而已,它是一種積極的外鑠。是它,賦給了歷史的軀體以生命和靈魂,它就這樣形成了歷史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要研究歷史,就要理解歷史,這就成其為歷史學。而職業的歷史學家們卻習慣于不加任何批判和反思就逕直下手研究歷史,從而漫不經心地忽略了要研究歷史,首先要對自己的歷史認識進行一番批判的反思。這才是歷史學。歷史學不是歷史,而是對歷史認識的覺解。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悼杜甫的詩句有雲:“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越是太平盛世,生活和內容就越平淡,也就越不容易激發人們對歷史的警覺意識。我們這一代人半個世紀以前大概會以為:從此以後的生活就只會是安享太平生活之福了。只是後來接踵而至的政治大地震,才把我們從沉睡的大夢之中驚醒,使我們憬然于歷史的行程決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輕松而平易,由此仿佛感覺到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突然之間在我們面前凝結成為立體,它所強加給我們的負擔是如此之沉重,竟使我們無所逃避于天地之間。我們是被迫地而又無可奈何地不得不背負起這副沉重的歷史十字架。人們習慣于說“盛世修史”。這話其實說錯了。盛世的人都是不懂得歷史的,他們缺乏對歷史(也就是對人性深層的表現)的深層體會,故而是無法了解歷史的。只有經歷了亂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體會到歷史的分量。在這種意義上,也許我們要比古人幸運。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條件能更深入地體會到什麼是歷史。客觀的世界和歷史雖然只有一個,但人們對它的理解和對它所構造的圖像,則各有不同,這就是歷史必然要不斷改寫的原因。歷史之所以不斷地要改寫,是因為人們的史學思想是不斷地在改變和更新的。

一部分人類文明史大抵上不外是經歷兩個階段,即傳統社會與近代化的社會。傳統社會是一切民族都經歷過的。但是近代化的征程,在人類歷史上還只有西方文明早著先鞭。其他民族則大都是後來受到了西方的沖擊,才迎頭(或者隨後)趕上去的。當然,這絕非意味著西方的近代化行程提供了一個惟一的模式或樣版.所有其他民族的近代化也必須亦步亦趨地重復西方的模式.走西方的道碧。每個民族各有其獨特的具體條件與歷史文化背景,所以他們各自所采取的形式不會雷同。然而在同時,近代化的征程又必然有其普遍的必然性。所謂近代化必然具有成其為近代化的共同特征,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尺度和標準,不能有雙重的或多重的標準: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標準,彼此可以毫無共同之處。例如,所謂近代化就必須要有近代科學,而近代科學又是一項系統的整體工程,它需要有近代的思維方式、近代的社會與政治的體制。如果是各有各的標準,可以各行其是、各不相同的話,那麼一切所謂的“科學”、“民主”等等近代化的標志,就都成了毫無意義的空話了。

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既然西方歷史領先于世界先行了一步,那麼其中有哪些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又有哪些是只屬于本民族的特色的,哪些是屬于全人類的共同道路的。在這方面探索上,我們在考察自己的歷史發展的過程時,也應該同時了解一下西方的歷史學家是怎樣在理解和反思他們自己的歷史覺醒所經過的路程的。目前這部凱利(Donald R.KelIey)的《多面的歷史》所論述的正是從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下迄18世紀德國赫爾德的一系列西方歷史學家對西方歷史進程的理解或解釋。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本書寫到啟蒙運動為止,或許是因為這時正值近代化的世界及近代思想已正式確立而工業革命即將大規模展開之際。而工業革命以後的歷史則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需要另寫一部歷史總結加以闡釋了。中國傳統的史學,記述人們的歷史意識的,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但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史學之記述歷史意識的覺醒的,還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因為我們近代化的歷程也還只有一百年左右。我們自然希望看到我國史學界也有類似的總結性的著作問世,解讀我國的歷史覺醒是如何從傳統轉入近代的。它將是我國近代化大業中思想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中譯本的問世,將不失為一份可資借鑒的參照系。對于任何一個歷史工作者來說,對以往歷史學的理解,其重要性是絕不亞于對歷史本身的理解的重要性的。

茲值本書中譯本殺青之際,三聯書店的編輯同志索序于我,匆促之間爰贅數語如上,以應編者的厚意。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