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多爾的志著,從不同視角、多層次透視了日德與英美經濟模式的差異——特別是兩種資本主義模式下公司的差別。該書的發表在世界各國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學者和大眾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

羅納德·多爾,英國經濟制度比較研究領域的著名經濟學家,曾在倫敦大學,加拿大的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大學任教。現任英國LSE「經濟運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目錄

譯者的話股票·福利·經濟制度
——昂格魯-撒克遜模式與萊茵模式的比較 鄭秉文
中文版序言
引言
導論
第一節 金融化
第二節 退休金與生產至上論
第三節 股東價值
第四節 資本家-管理者的反動
第五節 別緊張,放松點吧!
第六節 金發經濟:日本的模型
第七節 ┅┅還有德國
第一部分 日本模式
第一章 長期承諾的社會
第一節 公 司
第二節 輔助環境
第三節 關系貿易
第四節 政府的角色
第五節 一種體制?
第二部分 日本的變化和論爭
第二章 變化之根源
第一節 經濟參數的變化
第二節 美國模式的再生力量
第三節 價值觀的長期轉變
第四節 性別和家庭
第五節 階級和平等
第三章 企業管理:從雇員至上的公司到股東至上的公司
第一節 來龍去脈
第二節 改革的爭論
第三節 立法上的變化
第四節 變化中的壓力:變化中的實踐
第五節 保衛雇員至上公司?
第三部分 德國模式
第四部分 結論
附錄 股票資本主義及其普及
 

「要企業,還是要公平?在寧要好社會,不要好經濟的左派和寧要好經濟,不要好社會的右派之間,何去何從?英國一定要把這毫無結果的、長達一個世紀的論爭拋到腦後。」英國前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發表預算講話時說。

——《金融時報》,1999年11月10日

「雖然限制獲取不正”-3利益的權利,但哪一個政府真的想要削減企業家的資本利得稅?過去,英國工黨政府財政大臣似乎把財富創造看做是一個沒有個人致富也能夠產生的抽象過程┅┅(但是現在他接受了『好經濟』一定意味著日益不平等這個事實。)」

——《金融時報》Lex專欄,1999年11月10日

但是,我不想接受這個觀點。本書最初是為英國讀者寫的,如果有人要我用一句話來解釋一下書名副標題「比較 versus」的意思,我想,我的回答會是這樣的:布朗的講話是與布萊爾一克林頓派的主張相呼應的,是所謂第三條路的典型言論,在1998~1999年間曾經流行一時。正是這種論調得到了大多數美國人的衷心擁護,但是德國人和日本人,不管布朗指的是左派還是右派,正像他或專欄評論家所說,對於錢和人生目的有著相當不同的看法。概括地說,主導德日的觀點讓我看來似乎是這樣:有錢的確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很少有人不努力去賺錢,但是如果你想知道人們為什麽要不畏艱苦,不昧良心,那麽富於創造性和冒險性地去工作?在這個答案里,錢只起了一個很小的作用,你只需觀察一下社會結構,組織安排的公平感、從人與人的關系中派生出來的友誼、團隊精神和責任就不難理解了,更不用說對於工作本身的內心滿足感了。

在這本書里我也企圖引起大家注意,事實上,人們所信奉的信念,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他們實際所處社會其他成員信念的影響和制約。反過來說,在一個社會里人們聽到的,如果總是錢是惟一能靠得住的東西,那麽,這個社會就會成為一個惟錢是圖的社會。這本書並不符合新古典主義經濟教科書的標准,在這類教科書里寫到的「人性」仿佛到處都是一樣的,經濟「規律」是從到處都一樣的人類共同的最大理性行為中總結出來的。我這本書是關於活生生的人的,家庭、學校、煙草廣告、電視劇、政客的演說和工作友誼已經使他們成為個體,作為個體,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屬於某個特殊的國家社團。而且,他們的經濟制度、經濟行為的結果也不同。

我正是從不同社會對於錢和人生目的極其不同的信念開始入手的,而在合作和競爭、個人的權利和個人對於社團所應盡的一般義務之間適當的平衡上,也包含著相應的信念。更甚者——更何況——這些信念,如價值觀、倫理標准的不同體現在並因此而強化了經濟制度的不同,如商業公司的性質和管理(誰有權力做什麽,達成什麽樣的共識,或者說法律實施賦予哪種權力以合法的地位);貿易關系的模式(在貿易關系中形成的利益分歧和沖突方式,一方面受控於法律合同和法院的角色,另一方面取決於相互的信任);競爭者之間的關系設定(有的被看做是有價值的合作伙伴,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而受到鼓勵,有的則被看做是損害公眾利益的陰謀壟斷集團而受到壓制);政府干涉行為模式(不是相信政府只能壓制企業,就是因為信奉自由市場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反對不正當行為,如何嚴格規范經濟活動,采取了多少旨在促進企業發展的行為,或者采取不干涉政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