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今,歷經滄桑的基督教面臨跨文化挑戰,又一次陷入危機,來自雙重傳統(印度教、基督教)的雷蒙·潘尼卡生逢其時,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印度智慧與基督教相整合的瑰麗前景。

這一工作可以與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方法納入基督教相媲美,也可以與聖保羅將希臘精神賦予猶太-基督教相類比。作者強調,一個人可以在任何一個真正的宗教傳統中發現基督,而跨文化的處境使這一新的理解和體驗成為可能。

本書主要介紹了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描述了印度教——基督教在本體論和生存論層面的相遇,而後論述了印度教和基督教信仰之間在教義關系上的互補問題,並介紹了一個吠檀多信條與一個基督教教條相遇的實例。
 

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節 已傳授下來的(traditum):歷史的負擔
第二節 應傳授下去的(tradendum):未來的挑戰
第一章 相遇
第一節 尋找相會點
第二節 基督,相遇點
第三節 教義平行論的不足
第四節 文化綜合的不當
第五節 生存論上的相遇
第六節 相遇的錢了度教基礎
第七節 相遇的基督教基礎
第八節 基督,相會點
第九節 相遇
第二章 印度教和基督教
第一節 問題的狀況
一、普世問題
二、相互關系中的「和」
第二節 最初的態度
第三節 罪惡和聖潔;謬誤和平共處真理
第四節 自然和超自然
第五節 優越態度的缺陷
一、心理上和教牧上的缺陷
二、歷史經驗
三、神學反思
第六節 相互關系
第三章 《梵經》(I,1,2)中的上帝和世界
第一節 初步的評論
一、哲學對話
二、我們所探究的活的上帝
第二節 文本
一、背景
二、分析
三、重要性
第三節 商羯羅的解釋
第四節 語境中的經文
第五節 通向超越者的橋梁
一、對梵智的渴望中的智
二、智:對於偶然事物的認識
三、Jijnasa;對梵智的渴望
四、理性的和自然的認識
第六節 宇宙論論證
一、從世界到它的原因
二、從原因到梵
(1)關於梵的附帶討論
(2)最后一步論證
第七節 不二論和三位一體
一、自在天的問題
二、基督論的評論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譯后記
 

此書一直受到誤解。

它最初是作者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1918~)在羅馬拉特蘭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1964年首次出版,1981年出版增訂本。據一般學者的看法,舊版具有宗教包容主義特征,新版則屬於多元主義類型的著作。但潘尼卡本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新舊版盡管有變化,但在基本立場上是一致的和連貫的。他在新版導論中說,他目前的態度雖然要激進得多,但出於對宇宙節律和歷史節律的尊重而保留曾經經萬的中間步驟,抵住了對舊版進行全盤改寫的誘惑。他把新版的意義確立為為處於危機時期的人們「提供這樣一個例子:轉變,而不是全然決裂,連續,而不只是拖延」(本書邊碼第xi頁)。

此書在為潘尼卡贏得極大聲譽(有人將他整合印度智慧與基督教的工作和聖保羅將猶太一基督教與希臘精神相結合以及托馬斯·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哲學納入基督教相媲美)的同時,也招來激烈的批評和嚴重的誤解。德薩(Francis X.D’’sa)認為,絕大部分批評者都沒有理解潘尼卡的基督概念,更不清楚他要提出的觀念。潘尼卡本人則明確說:「對此書的否定性批評大多來自一種狹隘的、片面的和純歷史的觀點——確切地說,來自關於這一奧秘(指基督的奧秘。——譯者)的流行的小信條觀念」(本書邊碼第20頁)。

在理解潘尼卡的基督概念之前,先對他作為一代跨文化思想大師的成長背景和思想背景作一簡單介紹或許是有幫助的。潘尼卡來自一個雙重傳統的家庭:其父為印度教徒,其母為天主教徒。他在兩大傳統的滋養下成長,後來又深入佛教傳統,對世俗主義也有深刻的理解。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跨文化冒險之後,他宣稱自己既是一個印度教徒,又是一個基督徒,是佛教徒,也是一個世俗的人。作為一個進取不懈的「宇宙修士」(cosmic monk),他以自己的生命分享了人類的四大傳統;作為一個熱情執著的學者,他把跨文化、跨宗教的研究和理解當作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年過八旬的潘尼卡如今可謂是碩果累累,有人稱他是在「第二個軸心時期」大獲豐收的先驅人物。

在潘尼卡的跨文化事業中,關於基督教在新時期的自我理解問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課題。如今基督教在一個多元文化處境中面臨挑戰。它先前對自身與其他宗教之關系的種種理解也面臨破產。在此背景下,潘尼卡以一個跨文化的基督教神學家的身份擔負起重任。在《印度教中未知的基督》一書中,他就是以基督教的核心象征基督促為主題,以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相遇為個案展開跨文化探討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