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中的傳統∶信念與理性之間

斷裂中的傳統∶信念與理性之間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鄭家棟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2955X
  • ISBN13:9787500429555
  • 裝訂:660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當代儒學與中國社會、新儒家思想理論的展開與終結、宗教性與當代儒學的發展向度、中西對話的儒學與中國哲學等。

本書的內容實關涉於儒學、哲學、宗教三個層面及其關系。此三者在傳統儒家那里原是統一而不可分的,但是在現代的學術話語中卻必須加以適當的分疏。就本書的著力之處而言,可以說:「宗教」主要關涉於理想與現實、超越與內在之間;「哲學」則主要關涉於中西之間;「儒學」則關涉到如何處理思想與歷史(社會、時代)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張力。 本書內容包括∶當代儒學與中國社會、新儒家思想理論的展開與終結、宗教性與當代儒學的發展向度、中西對話的儒學與中國哲學等。

本書的內容實關涉於儒學、哲學、宗教三個層面及其關系。此三者在傳統儒家那里原是統一而不可分的,但是在現代的學術話語中卻必須加以適當的分疏。就本書的著力之處而言,可以說:「宗教」主要關涉於理想與現實、超越與內在之間;「哲學」則主要關涉於中西之間;「儒學」則關涉到如何處理思想與歷史(社會、時代)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張力。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當代儒學與中國社會
第二章 新儒家思想理論的展開與終結
第三章 當代儒學發展中的「道」與「學」
第四章 「超越」與「內在超越」
第五章 宗教性與當代儒學的發展向度
第六章 近五十年來大陸儒學的發展及其現狀
第七章 學術與政治之間
第八章 世紀之交的反省與思才(上)
第九章 世紀之交的反省與思考(下)
第十章 中西對話中的儒學與中國哲學
第十一章 附錄
附錄
 

本書的內容實關涉於儒學、哲學、宗教三個層面及其關系。此三者在傳統儒家那里原是統一而不可分的,但是在現代的學術膏語中卻必須加以適當的分疏。就本書的着力之處而言,可以說:「宗教」主要關涉於理想與現實、超越與內在之間;「哲學」則主要關涉於中西之間;「儒學」則關涉到如何處理思想與歷史(社會、時代)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張力。

幾年前曾應邀為《中華讀書報》撰寫過一篇有關拙作《當代新儒學史論》的文字,現把其中的幾段抄錄於下:

對我來說,所謂當代新儒學研究主要的不是一種歷史性的陳述,而是精神性的對話——與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牟宗三等新儒學大師們對話。與自覺或不自覺的誇大所謂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對立者不同,更能夠引發我興趣的倒是保守主義營壘的理論與實踐所表現出來的傳統的裂變。或許中國自由主義者並不像他們自己所標榜的那樣「西化」,新儒家也並不像他們自己所標榜的那樣「傳統」。在我們使用「儒家」這一特殊的稱謂來界定他們之前,應當首先考慮到他們同樣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中的一群,而這些知識分子乃是在西風勁吹、文化失范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一批轉型中的人物。就是說,新儒家人物同樣是生活在歷史的夾縫之中,他們的偉大與渺小、睿智與迂腐、執拗與變通、沉潛與浮躁,乃至成功與失敗,都既是個體的,也是文化的;既關涉於個人的出身、經歷、學識、性情和存在感受,亦關聯到民族及其文化近代以來特殊的歷史境遇。

與傳統聖賢明顯不同,新儒學大師們的內心世界同樣充滿了嘈雜之聲,充滿了現代人所特有的人生感受,例如牟宗三《五十自述》中所流露出來的苦難和虛無意識,決不可能出現在傳統儒家的著作中。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用「上不着天(傳統),下不着地(現代)」來描述新儒家群體的尷尬境地,不過此一描述也同樣適用於自由主義等文化群體,所不同的是,新儒家確信他們能夠或已經找到了聯結兩個斷裂的時代的精神紐帶。新儒家是「傳統主義的」,而非「傳統的」。傳統主義者所做的是要從歷史傳統出發確定某種理想和理念。而「傳統」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之外或現實之上的某種「理念」,正是由於傳統主義者的立足點是現代,而非傳統。我在《當代新儒學史論》一書中以「沒有聖賢的時代」開篇,正是要凸顯新儒家與傳統之間的距離及其內在的(而非如人們通常所描述的那些外在的)「現代性」。

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儒學在現時代也並不只是博物館圍牆中的陳列品,當代新儒學也還遠沒有成為一段過去的歷史,它仍然薪火不斷,代有傳人,仍然是一種有活力的文化運動和思想過程。在《當代新儒學史論》一書中,我的興趣更多的是集中在探索這一歷史線索所蘊涵、引發、逼顯出來的某些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諸如:儒學在今天還有無真實的生命力?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它又將以怎樣的形態(哲學、倫理、宗教、「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或兼而有之)存在下去和發生影響?這其中必須經過哪些具體的而非抽象的轉化與重構?傳統與現代的接榫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在現代專業化分工的背景下,知識型的儒學與實踐型的儒家是怎樣的關系?儒學能夠成為知識精英心靈世界中活生生的精神力量和重新找到切入更廣大層面之社會生活的現實途徑嗎?在一個厚重的歷史背景中考察這些問題,再把它們置於一個新的視域和理論架構中加以探討,使之彰顯出新的意義。這就是我所做的或我所期望做的。

相比較而言,《當代新儒學史論》一書的主題似乎更為集中,而本書的涵蓋性則已經遠遠超出了狹義的「當代新儒學」的范圍,但是就我個人而言,一些基本的關懷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此種關懷在很大程度上關涉到儒學和儒家——作為一種精神傳統、一種哲學和宗教,而非只是某種純粹的學術傳承和文獻史料——在⒛世紀特殊的社會歷史境遇中所遭遇到的問題、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面臨的挑戰;關涉到思想與歷史(社會)、傳統與現實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書將以宏觀透視和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揭示上述問題的深層義蘊及其與儒學乃至民族文化未來發展的內在相關性;而書中有關「后期馮友蘭」的部分,則將以一種濃縮力方式展示歷史的特殊性(此在一個特定的時期被具體化為「階是性」)與思想、文化的普遍性之間的激烈沖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