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史

中國道教史
定價:516
NT $ 449
  • 作者:任繼愈/主/編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30094
  • ISBN13:9787500430094
  • 裝訂:平裝 / 72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道教研究室的學者和專家,利用幾千卷道教典籍,研究出的成果,分為五編,分別對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隋唐道教、宋元道教、明清時期的道教、明清民間宗教與道教作出了全面、系統地分析和闡述。

道教研究室的學者和專家,對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宋元道、明清時期等時代中產生留存下來的幾千卷道教典籍的內容、時代、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在道教全集《道藏》的基礎之上,集體撰寫出這本《中國道教史》,介紹中國道教的產生、傳播、發展、衰落過程,向讀者提供中國道教發展的整體印象。
 

目錄


第一編 漢魏晉南北朝道教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與誕生
一 概述
二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
三 《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
四 太平道與五斗米道
第二章 魏晉之際道教的傳播與分化
一 魏晉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二 魏晉天師道在西南巴蜀的傳播
三 魏晉江南民間道教的傳播
四 魏晉之際神仙方士的活動
第三章 葛洪與魏晉丹鼎道派
一 葛洪家世及魏晉丹鼎道派的傳承
二 “仙可學致”的仙道思想
三 丹鼎道派的仙道方術
四 葛洪仙道學說的矛盾
五 丹鼎道派的煉丹活動及其化學內容
六 葛洪丹道理論的歷史地位
第四章 東晉南朝道教的變革與發展
一 東晉道教的復興
二 道教新經典的制作與傳播
三 陸修靜與南朝道教的改革
四 陶弘景與茅山上清派的形成
第五章 北朝道教的發展
一 寇謙之與北魏新天師道
二 樓觀道與南北朝新道教的融合
第二編 隋唐道教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學
一 “重玄”之道
二 道性與法身
三 觀行與坐忘之道
第七章 唐代道教與政治
一 唐初崇道的政治原因
二 唐玄宗崇道活動
三 唐後期崇道活動
第八章 唐代道教心性論的形成
一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二 李榮《老子注》的道教重玄思想
三 司馬承禎的道教思想及貢獻
第九章 唐代道教經戒傳授
一 概述
二 傳授三洞經戒序次
第十章 唐代道教法篆傳授
一 概述
二 正一盟威法篆
三 洞神三皇部法篆
四 高玄部法篆和研玄部法篆
五 ?部法篆
六 上清部法篆
第十一章 唐代道教外丹
一 魏晉以後道教外丹的展
二 唐代丹道理的繁�
三 唐代外丹流派的盛
四 外丹?的展
五 社絆�M�史命
第十二章 唐宋之際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
一 五代宋初道士成分的
二 道教神仙思想的
三 道教金丹思想向內丹的化
四 神仙思想的演? 蟠瀾痰撓絆?
第三 宋元道教
第十三章 宋朝與道教
一 宋朝皇帝�X瀾 度
二 宋朝的道教管理�?及其能
三 宋朝的道教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兩宋內丹派道教
一 �豸撣觙Wg的?
二 ?伯端的道融合思想
三 ?伯端後�金丹派南宗
四 南宗以外的其他內丹流派
五 �豸? 的影
六 搏、?��F哪詰�枷爰捌漵絆?
第十五章 金元全真道
一 全真道?立前後的社塵
二 王嘉的宗教改革思想
三 丘�的宗教展思想
四 元朝中後期全真道的衰
第十六章 宋元符篆派道教
一 符篆派的衰改革
二 符篆內丹融合的新道派
三 儒道融合的典型——淨明道
第四 明清道教
第十七章 明王朝與道教
一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及其�X瀾 度
二 明代帝王�X瀾痰男
三 明代道教的神信仰
四 明代道教況
五 明代尊崇道教於社 絆?

第十八章 明清道教兩大派
一 明代正一道的盛腐化
二 ?宇初、宜真的道教思想
三 道慕Y集明代道藏的
四 清代正一道的衰落
五 明代全真道
六 清代全真道的中
七 明清內丹家的思想
八 明清道教在民
第五 明清民宗教輿道教
第十九章 黃天教與道教
一 黃天教的?立?
二 道教? 鋪旖痰撓絆?
三 黃天教其他民教派
四 黃天教教中的�惿�向
第二十章 紅陽教與道教
一 教的?立展
二 教道教
三 ?卷道教典
結束語——近代代道教
附錄 中瀾淌紡甌
後記
增訂後記
 

中國三大宗教(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學術界對儒教經典研究得較多,對佛教經典研究得較少,對道教經典研究得就更少。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甚多,由來已久。按照封建正統觀點,認為只有儒家的經史子集才有資格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佛教、道教典籍屬于旁支,文化價值不大。這是長期流行的一種偏見。清朝編纂《四庫全書》,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文化叢書結集。共收書3461種,79309卷。存目的有6193種,93551卷。兩項共計一萬余種。其中所收佛教典籍,屬于《子部‧釋家類》,共13部312卷。所收道教典籍,歸于《子部‧道家類》,共收44部,430卷。佛、道兩家的典籍共計不到一千卷。

封建儒家學者們總認為佛道兩教的典籍價值不大。我們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來看,佛道兩教與儒家傳統文化同樣重要,同樣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佛教、道教的影響,其深遠程度當不在儒家經史四部之下。三教交互融攝,構成唐宋以來中國近一千多年來的文化總體。不研究中國佛教就無從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這一點已逐漸被學術界人士所承認;對道教研究的重要性,似乎沒有像對佛教那樣重視。事實表明,道教典籍中可供發掘的東西非常豐富,其重要性絕不下于佛教,甚至更重要。

道教生長在中國本土,約與佛教同時活躍在舞台上。但道教的命運不濟,錯過了大發展的機會,讓佛教佔先了一步。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兩千年來,一直沒有能超過佛教。唐朝時道教可謂極盛,它得到皇帝的支持,受到特殊的恩寵,道教的信徒人數和天下道觀的數量色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漢末、魏晉,天下大亂,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投靠宗教。那時中央政權對全國失去控制,正是宗教發展的良好時機。由于黃巾起義打過道教的旗幟,黃巾被打敗,道教也受牽連,統治階級對道教存有戒心,有很長時期對道教不敢信任。這時佛教接受了中國封建宗法思想,乘機宣傳其二世因果報應輪回之說,擴大了地盤,在帝王、貴族支持下,招納了大量的信徒。

南北朝時期,北朝道教經過寇謙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經過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的改造,取得上層統治者的支持,才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中間已比佛教的發展落後了若干年,錯過了大發展的時機。在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方面,道教叢書的集結工作也比佛教落後了一步。道教有很多做法是從佛教那里學來的。佛教最早把自己的全集稱為“一切經”,道教編集道教的全集也稱“一切經”。由于“一切經”這個名稱被佛教佔用在先,後出現的道教的“一切經”則稱為“一切道經”,以區別佛教的“一切經”。唐玄宗時,曾令編纂《一切道經音義》,也就是當時的《道教大辭典》。唐武後時已出現過“道藏”一詞,但未能通行,“道藏”一詞正式確立,是在宋代佛教“大藏經”以後的事。

宗教的存在和發展要靠民眾,為了更大的發展則須依靠上層政權的支持。東晉時期,佛教最有名的推動者道安也懂得“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道教的發展、宣傳也遵循這一個原則,既注意拉攏上層,也注意普及于下層。有上層的支持,經濟來源有保證,為寺院經濟創造條件;有下層群眾的廣泛信奉,才能壯大宗教的聲勢,才可以更加促進上層的重視。只有上層而下層信徒不足,則缺少存在的基礎,難以發展;有下層群眾而沒有上層的支持,也不能長久。佛教、道教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歷久不衰,除了社會的客觀原因外,與道教、佛教的主觀努力也有極大的關系。他們宣傳宗教,既要結交上層權貴,又要吸引下層群眾,針對不同信徒的需要,推行其宗教宣傳內容。

道教開始擁有群眾是從下層開始的,如東漢的黃巾(內地道教)、張魯(巴蜀的道教)多以下層群眾為對象。中國農村長期愚昧落後,缺醫少藥,以符水治病,驅妖捉鬼,祈福禳罪,與民間巫術、佔卜、星相、圖讖等迷信相結合,道教活動得以廣泛蔓延,道教典籍中也保存了這一部分內容。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