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張醫學全書

馮兆張醫學全書
定價:618
NT $ 538
  • 作者:田思勝/主/編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9-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560051
  • ISBN13:9787801560056
  • 裝訂:精裝 / 94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馮兆張醫學全書》共收清初著名中醫學家馮兆張纂輯的《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馮氏錦囊秘錄痘疹全集》《馮氏錦囊秘錄雜證痘疹藥性主治合參》三種醫著。其中《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二十卷,共包括《內經纂要》《雜證大小合參》《脈訣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治療方論》六部專著。《內經纂要》為其卷首,系摘錄《內經》五十一篇原文進行注釋,注語切實,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雜證大小合參》十四卷,詳闡醫理、診法、辨證及各種雜證的診治方藥,並附有驗案;《脈訣纂要》以脈象法天立論,論及脈理、診法、脈形及死脈,並詳論脈候辨訛;《女科精要》三卷,分月經、經病、崩漏、帶下、嗣育、胎前雜證、胎產、產後、產後雜證及女科雜證等十門,詳論其證治用藥,多有發明;《外科精要》詳論外科癰疽治法,並強調癰疽證治以內補溫陽為主;《治療方論》系馮氏自創新方及驗案。《馮氏錦囊秘錄痘疹全集》十五卷,對痘疹從發熱、見點、起脹、灌膿、收靨、落痂、余毒以及兼夾證等諸方面進行論述,並匯集前賢治痘諸方120余首,內容詳盡,多有創新。《馮氏錦囊秘錄雜證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十二卷,選取治療痘疹常用藥4m余種,特設“主治痘疹合參”一項,闡述其在痘疹中的應用,論述獨特。

另外,對馮氏醫書進行了全面考察,並作了學術思想研究,附錄于後,以供參考。
 

目錄

卷首上
《內經》纂要
上古天真論篇
四氣調神大論篇
生氣通天論篇
金匱真言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離合論篇
陰陽別論篇
靈蘭秘典論篇
六節髒象論篇
五髒生成篇
五髒別論篇
移精變氣論篇
湯液醪醴論篇
診要經終論篇
脈要精微論篇
平人氣象論篇
玉機真髒論篇
三部九候論篇
經脈別論篇
髒氣法時論篇
宣明五氣論篇
寶命全形論篇
八正神明論篇
離合真邪論篇
通評虛實論篇
太陰陽明論篇
陽明脈解篇
評熱病論篇
逆調論篇
舉痛論篇
腹中論篇
痹論篇
卷首下
內經纂要
痿論篇
厥論篇
病能論篇
奇病論篇
刺禁論篇
刺志論篇
皮部論篇
骨空論篇
水熱穴論篇
標本病傳論篇
天元紀大論篇
五運行大論篇
五常政大論篇
六元正紀大論篇
至真要大論篇
疏五過論篇
征四失論篇
陰陽類論篇
方盛衰論篇
卷一
水火立命論
調護水火論
尊生救本篇
諸病求源論
髒腑心腎貴賤論
論富貴貧賤之病不同
補藥得宜論
論補須分氣味緩急
辨傷寒感寒中寒外感內傷
辨傷寒中寒假熱假脹
辨宗氣衛氣營氣
別證論
化源論
評傷寒論
乙癸同源論
運氣論
治法提綱
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藥論
論醫者病家得失
論富貴貧賤嗣育得失
評趙氏醫貫說
先天根本論
後天根本論
卷二
太極圖說並圖
陽水陰水相火真水命門圖說
骨度部位圖
改正內景之圖
內景圖說
陰陽論
五行論
論五行各有五
七情論
盈虛
煩躁
喜怒
論司天
詳五運
五髒標本
髒腑手足陰陽所主
詳五邪
五髒部位氣色外見
病源詳揭兒科
審機兒科
審聲兒科
卷三
敬陳纂集大小合參意
論初誕
先後天陰陽論
小兒受病總論
臍風胎證
撮口胎證
噤風風噤口噤胎證
辰砂僵蠶散
龍膽湯
急救湯
保生湯
定命散
二豆散
龍骨散
鼻塞鼻涕鼻鼻干兒科
開關散
川芎膏
牛黃犀角丸
眼閉證胎赤眼血眼胎證
生地黃湯
山茵陳湯
真金散
闢塵膏
腦冷腦熱兒科
神仙二妙散
透頂散
不尿胎證
蔥乳湯
掩臍法
導小赤散
大便秘塞兒科
蔥蜜湯
甘枳湯
三黃犀角散
啼哭無聲胎證
咽瘀證胎證
鬼胎胎證
口糜七星瘡胎證附馬牙
大連翹飲
五福化毒丹
斗楮胎證
牛黃膏
鎖肚胎證
(口見)乳兒科
鹽豉丸
護持調治諸法兒科
胎癇
定風膏
胎驚
至聖保命膏
青金丸
胎風
天麻丸
胎寒
白芍藥湯
助胃膏
胎熱
釀乳法
甘豆湯
朱砂散
胎黃
地黃湯
犀角散
胎肥
浴體法
大連翹飲
胎怯
調元散
天釣兒科
盤腸內釣兒科
鉤藤飲
天竺黃散
調中散
木香丸
乳香丸
琥珀丸
夜啼兒科
萬金散
蟬花散
花火膏
客忤兒科
雄麝散
黃土散
物觸兒科
沉香順氣散
白虎兒科
集香散
疰病兒科
中惡兒科
至寶丹
解顱鶴膝兒科
囟腫兒科
囟陷兒科
調元散
人參地黃丸
莊氏方
全生湯
嬰寧湯
烏附膏
鵝口胎證
垂癰胎證
重齶重齦胎證
滯頤兒科
溫脾丹
清脾飲
考變蒸兒科
惺惺散
齒遲兒科
芎黃散
固齒膏
發遲兒科
香粉膏
語遲兒科
補心菖蒲丸
菖蒲丹
失聲兒科
菖蒲湯
竹瀝膏
吉氏方
行遲兒科
虎骨丸
五加皮散
人參地黃丸
五軟五硬五冷五縮五反五緊五陷五腫五
喘五盲五惡候兒科
天柱骨倒兒科
生筋散
五加皮散
虎骨丸
詳虛實寒熱大小總論合參
驗生死證訣大小總論合參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人受天地氣中以生,天地間陰陽五行之氣得其中,風雨節,寒暑時,而人之起居服食,與其視听言動、喜怒哀樂之節無所過,則心和而形和,形和而氣和,氣和而天地之和交應,此所以長生久視,其效極于天地,位萬物,育盡性,以至命也。然而,日星之宿離,不齊動散,潤暄之序時,或爽于生長斂藏之候,而地氣之剛柔燥濕寒暖,亦不無高下山澤之殊。苟性情稍乖,不能固于肌膚筋骸之會,則戾氣感之,不能無病,病不必死也,而生之者醫也,病固不必死也,而死之者亦醫也。草根樹皮,善用之,皆神丹上藥也;不善用之,參、苓即鴆毒也。視其病而操生之殺之之權,信其術而授權于生之殺之之手,故其道不可不講也。古人之明于四時、五節、六氣之變,達于五味、六和、五聲、五色之宜,寫形、听聲、切脈、望色,洞見五髒癥結。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乃能凋和血氣,超死肉骨。故曰︰不通天地人,不可以言儒;不通天地人,不可以言醫。參天贊化,至聖至誠之能事,良醫實與同功也。三墳之書,幸存《素問》《本草》,而自河間、東垣之後,醫經經方論說滋多,學者承陋傳訛,知其常不知其變,察其末不察其本,文中指下相懸,而今病古方不合,口論耳食,乃冒冒焉。定攻補于三指,判存亡于一息,顧可僥幸得志者哉!嘉禾馮君楚瞻,好學博古,發揮軒岐之旨,精求跗、鵲以來不傳之秘,神明變化,不主故方,而言多奇中,治輒有奇效。向者客游都下,觀其理積痾、起痼疾,有非尋常意見所能及者。又慮夫學者之擇焉不精,語焉不詳,乃薈萃群言,訂偽存真,刪繁就簡,附以經驗之方,而明著其診治之原委,與其經權順逆,斟酌損益之故,由斯道也,可以疔天下後世之病,不特視彼見垣一方而已。楚瞻其通于天地人者乎!今天子皇極既建,雨暢燠寒,時若燮理,寅亮醫國上醫,濟濟盈廷,而又得楚瞻之道陰陽翊贊,今且刻其書,以濟及天下萬世,庶幾宇宙之中,太和元氣,元所壅閼,而斯人各正性命,永無夭枉之患矣。乃不禁喜而為之序。

康熙歲次壬午十月既望年家眷弟王(糸需)拜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