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定價:138
NT $ 12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史論著作,即通過具體史實的考證,最終上升為歷史哲學的論著。大體上從中國中世的探索和對共同體理論的創建兩個方面集中體現了作者幾十年間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

本書是以六朝時代為中心的社會基層結構的考察,匯集了基於這種考察而論及中國社會整體結構特性的文章,分別是中國中世社會論說、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的方法與課題、士大夫倫理與共同體及其國家、六朝名望家統治的構想。

本書是日本中國史學家谷川道雄的重要代表作,在日本和西方學術界有較大影響,著者以共同體的概念來解釋中國中世社會的獨特現象,得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自有其自身規律、自身表象的結論,從而批評了長期以來在海內外廣有影響的「中國歷史發展停滯論」。本書材料豐富,分析細致,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目錄

第一編 中國中世社會論序說
第一章 中國社會與封建制——有關學說史的探討
一 戰後的中國史研究與封建制說的展開
(一)通向封建制的兩條道路
(二)中國封建制說的展開
(三)封建制說在理論上的矛盾
(四)封建制說的確良動搖
二 對單系統發展說批判的展開與封建制的問題
(一)「近代化」論與封建制的再評價問題
(二)歐美學界的封建制概念與中國專制社會
(三)亞細亞生產方式論的復活與封建制的問題
三 結論
第二章 中國的中世——六朝隋唐社會與共同體
一 古代世界的超越
(一)殷周的原理及其崩潰
(二)秦漢帝國的構造與自律的世界
(三)帝國的終結與古代原理的超越
二 中世的共同體與貴族社會
(一)魏晉時期各集團的共同體結構
(二)六朝貴族的自律世界
(三)北朝、隋唐諸國家與共同體倫理
第二編 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的方法與課題
第一章 一個東洋史學者的現實與學問
第二章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論爭——從奴隸制到共同體
第三章 六朝貴族制社會的歷史性質及其律令體制的形成
第四章 中國史研究的新課題
——兼論封建制的再評價問題
一 戰後中國史研究的方向與挫折
二 關於封建制的再評價問題
三 對中國官僚制的認識方法
第三編 士大夫倫理與共同體及其國家
第一章 北朝貴族的生活倫理
一 士大夫社會的永久性
二 累世同居倫理的意義
三 鄉黨統治原構造
四 北朝政治史上的貴族
第二章 西魏「六條詔書」中的士大夫倫理
第三章 均田制的理念與大土地所有
第四編 六朝名望家統治的構想
第一章 六朝時代的名望家統治
一 名望家統治之賑恤意義
二 名望家的形成
三 關於名望家的價格
四 名望家統治與六朝國家
第二章 六朝時代城市與農村的對立關系
——從山東貴族的居住地問題入手
一 「士民」崔、張的出身
二 山東貴族的村居生活
三 鄉村的統合與城市生活
四 余論
第三章 六朝時代的宗族
——與近世宗族的比較
一 近世與六朝之比較的視點
二 祭祖、族人救濟、修譜
三 六朝的家與宗族
四 結語
 

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是與日本近代國家同步發展而來的。自古以來,日本就受到中國文化無可估量的影響,因此有關中國文化的知識也在兩千年之問蓄積,而產生了被稱之為「漢學」的學術領域。「漢學」在前近代是作為知識分子所必須具備之教養的。可是,自從日本以明治維新為契機,開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時候,就與近鄰諸國(朝鮮、中國)開始了新的外交關系,由此產生了建立近代亞洲史學的必要性。迄今為止在日本所使用的「東洋史學」的名稱,就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它是將亞洲史作為與西洋史對等的學術領域來定義的概念。

中國史研究也正是作為這種「東洋史學」的一環而發展起來的。以漢學這一傳統學問為素養,采用西歐近代史學之方法,由此才形成了作為近代歷史學的中國史學。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大約半個世紀中,如果說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已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恐怕也不能算是過分自詡吧!在政治史、法制史、社會經濟史、宗教史、文學史、思想史等各個領域,所達成的實證研究成果中,有許多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關於如何從總體上把握中國史的課題,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內藤湖南(1866一1934)的時代區分說提出之後,時至今日其構想仍在學術界具有著經久不衰的巨大影響。到了三十年代,從唯物史觀的立場探索中國社會結構的嘗試,也接連不斷地提了出來。

然而,如此順利發展起來的中國史研究,最終卻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或被壓抑,或被歪曲了。其中,乘戰爭政策之機的研究也應運而生了。所謂中國社會停滯說,就是通過「進步」的日本與中國進行比較,起了將日本統治中國正當化的作用。戰爭結束時,學術界在反省過去的同時,當然期望建立起新的學術。戰後,作為日本中國史研究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在新的理念下對中國史的全過程給以體系化的認識。這種新理念包括中國史不是停滯的而是發展的歷史,中國史是世界史的一環,科學地合理地把握中國史等諸項內容。

根據這種新理論而闡發的中國史構想之中,最為積極的分子當屬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的歷史學學者了。由他們設立的歷史學研究會,就是其學術活動的根據地。他們從生產方式發展史的觀點出發,探討了奴隸制、封建農奴制、近代資本主義制是否也適用於中國的問題。最終,因為是有關中國史分期問題的討論,所以他們的構想必然地與戰前的內藤湖南說形成了對峙。內藤說是由他在京都大學的門下生徒所繼承發展下來的。歷史學研究會(所謂歷研派)與京都學派之間,在從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的二十年中,就有關時代區分(分期)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這一論戰不僅是對中國史全期當如何進行區分的大局的討論,在這一終極的目標下,對個別歷史現象應如何理解的方面,也引起了具體的論戰。例如,對唐代後期開始盛行的作為大土地經營的主要勞動者的佃戶,究竟應該作為農奴,還是應該作為契約佃農來認識的問題,就進行了不僅史料本身,而且涉及史料理解方法方面的反復討論。

以上,概述了有關戰前、戰後日本中國史研究的狀況。那麽,在這一中國史研究的發展進程中,關於我本人情況,我想也是有必要向讀者加以說明的。四十年代末,正當時代區分論戰激烈展開的時候,我從京都大學畢業,並立志於成為一名研究者。我從學生時代開始,雖然對祖師內藤湖南的中國史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同時對馬克思主義也同樣抱有極大的關注。在戰時曾被作為禁書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一時充滿了大街小巷,我就是當時一名貪婪的讀者。其中,我所特別感興趣的是當時在日本翻譯出版的馬克思的手稿《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譯者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上所收)一書。眾所周知,這部手稿中馬克思將資本主義以前個人與共同體的結合關系,划分為幾種類型,並作出了邏輯上的分析。我雖對這一邏輯一旦應用於中國史將會怎麽樣的問題有過種種思考,但都沒能得出明確的結論。不過,那本書後來曾長期牽動著我的心弦。從那時起,直至十幾年後我對共同體論的提倡,其中這部文獻潛在的影響是無法否定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