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聽說過比爾·蓋茨、J·P·摩根、文萊蘇丹擁有巨大財富,但是你是否聽說過穆薩一世——這個曾富甲天下的人?

穆薩一世是一位非洲的國王,他辭世已超過650年,但是他與蓋茨、摩根、文萊蘇丹所具有很多共同點,遠超出你的想像。四個人都為自己修建起無比豪華的住所;都雇用大批俯首帖耳的侍從;都深諳以財招財的訣竅。

當然也有差別:穆薩一世處決任何有他在場時打噴嚏的人,而頭腦極其敏銳的比爾·蓋茨只是將無能的人罵成最大的笨蛋。穆薩一世騎駱駝;摩根有自己的私人專列;文萊的蘇丹坐勞斯萊斯;比爾·蓋茨喜歡保時捷。但是在一個重要方面,他們更加相像:在歷史上能夠達到他們那種富裕程度的人寥寥無幾。

我們稱他們為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雖然在貨幣廣泛流通之前這些詞匯毫無意義。只是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百萬為單位的本地貨幣才成為超級財富的門檻,而在20世紀末之前,百萬富翁就像工業巨頭那樣稀少。然而財富——以及其對立面貧困——長久以來一直是人類圖景的組成部分。有史以來,總是有人能夠利用權力、想像力、運氣聚斂更多的剩余財富。沒有哪種秘訣可以概括解釋他們的成功之道——每個富人的成功模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20世紀末的許多百萬富翁,都是美國股市持續繁榮的年輕受益者。他們發家致富的方式,就是坐在一排電腦屏幕前,輸入指令買進或賣出不同公司發行的、各種奇怪的金融工具,而他們從未見過這些公司的產品,更甭提制造或使用它們。一位社會倫理學家在1999年指出,錢現在變得更無形了。「過去錢就是財產或黃金。現在錢是你電腦屏幕上閃爍的光點。它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它更加是一種記分方式,更加是一種自成套路的游戲,游戲者在相互競爭中就這樣制造出多少個百萬,而每個新增的百萬對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有很大影響。」

1000年前,富有並不表現在擁有多少切實的錢。一個人的財富按所擁有土地、奴隸、金條、珠寶的數量進行計算——富人通過炫耀自己的財產贏取尊重和服從。現在,財富幾乎都以貨幣的形式進行表達,無論這種貨幣是美元、英鎊、馬克,還是日元。德國哲學家阿瑟·叔本華指出,金錢能夠更有效率地滿足願望和需求。食物能夠充飢,酒能夠增進健康,醫藥能夠治愈疾病,皮毛用於冬天御寒。「只有貨幣是絕對的貨物,因為它不止針對一種具體的需求,而是需求本身。」

對富人的心理學研究,從未真正跳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期的分析。弗洛伊德推測說,人們喜愛金錢就像兒童喜愛自己的糞便一樣,人們對金錢的反應是由厭惡到喜愛,而兒童對糞便的反應也是如此。在分析了神話、童話、迷信、夢之后,弗洛伊德寫到:「人們一直讓金錢與污物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弗洛伊德研究了特別吝嗇或精明的不同目標對象的童年,得出結論「最廣泛的聯系,好像存在於各種明顯不同的排便情結和對金錢的興趣之間。」

今天,財富已得到相當廣泛的散布,不能成功遭到前所未有的蔑視。「我買不起」和「我不需要」已從人們的常用語中消失。買不起某種東西反映了無能(未在正確時間進入股市)或不懂人情世故(為什麼不借錢?)。至於說到需要,在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擁有三台電視機的時代,怎麼進行界定?

本書講述了九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財富故事,幾乎可以肯定,他們不是這一千年中最富有的十個人。拿今天的財富比較貨幣作為商業關系基本媒介之前的財富,這是不可能的。在過去幾百年中,貨幣幾乎成為全球性的,但是以錢標志的價格屬於各自的時代,無法跨多個世紀進行比較。

這里刻畫的十個人物——除了富有、野心勃勃、與眾不同之外——代表了他們各自時代創造財富的機制。總體而言,今天的富人和一千年前的富人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身體的力量不再是獲得財富的必要條件,它已變得無足輕重了。在第三個千年中,人們將以比特和字節作武器,用手指進行戰斗。比爾·蓋茨從西雅圖附近樹木濃密的公司總部操縱電腦市場,而他的凈資產大體按他的微軟股票換成錢后的價值計算。他只是從19世紀末電腦科技的巨大發展中分到一杯羹,就創造了或許是世界歷史上的最大一筆財富。

關於如何對待財富,人類一直存在這樣的選擇:他們可以生產更多或要求更少。從當今美國的優勢地位去看,過去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缺乏奢侈品,長久伴隨的是鮮血、汗水和淚水。大家一般認為,每個人都想得到更多,而貪欲合乎人性,節儉是出於無奈。但是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和巴倫·伊舍伍德(Baron Isherwood)講到了蘇丹努爾(Nuer)人的故事,這些人在20世紀30年代時不願與阿拉伯人做生意,因為他們唯一可以賣出的就是牛,而他們想從貿易中獲得的唯一東西就是更多的牛。

歸根結底,回答「誰富有?」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或許就是「那些自認為富有的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