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廣告、貓王和麥當娜、汽車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現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理論,包括法蘭克福派、民粹派等。費斯克既是卓有成就的學者,也同時是大眾文化迷,這個雙重身份使得本書對大眾文化的解讀獨樹一幟,它帶著樂觀主義色彩,著重強調大眾文化的創造性、娛樂和逆反功能。《理解大眾文化》已經成為廣為征引的關于大眾文化和後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

作為大眾文化研究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物,費斯克在本書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理論和方法論立場,從對日常生活中文化現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理論。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傳播藝術教授。在大眾文化研究方面,著述甚廣,著有《解讀電視》(Reading Television,與JohnHartley合著)、《傳播研究導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澳洲神話》(Myths of Oz;與Bob Hodge及Graeme Turner合著)、《電視文化》(Tel—evision Culture)等。他也是《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期刊的總編輯之一。費斯克教授出生于英國,並在大不列顛完成學業。他曾執教于英國以及澳大利亞西部的科汀大學(Curtin University)。至于他本人,則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大眾文化消費者。

 

目錄


中文版導言
前言
第1章 牛仔美國
商業與大眾
第2章 商品與文化
大眾的層理
文化商品
電視的兩種經濟
日常生活
界定大眾
第3章 生產的快感
第4章 冒犯式的身體與狂歡的快感
規訓的策略
狂歡節
《搖滾與摔跤》節目
身體控制
第5章 大眾文本
生產者式文本
語言
過度與淺白
矛盾與復雜性
文本的貧困與互文性
第6章 大眾的辨識力
相關性
大眾的生產力
“迷”與生產力
消費模式
第7章 政治
民粹主義與左派
大眾、民粹主義與民眾
進步的懷疑主義
生產相關性
大眾文化與社會轉變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阿爾都塞對20世紀意識形態理論的貢獻在于他發現了主體建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的內在關系。在論述這個關系的過程中,他詳盡地分析了國家、教會、學校、家庭和司法等機構在人的“自我意識”形成中所起的重要的“召喚”作用。他這一理論極大地深化了人們對現代國家和社會如何自我正當化的認識。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這兩個概念的相對自足性,在阿爾都塞的質疑下都成了問題。但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特別是二戰以後,由于大眾消費社會的形成,出現了種種阿爾都塞所不能預料的新的因素︰商品和物的體系包圍了人,並發揮著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功能。重要的是,與阿爾都塞所分析的國家、學校等機制的活動方式不同,當代意識形態的有效過程主要是通過日常消費的行為完成的。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變化,正是以此變化為背景,一批被稱為“伯明翰學派”的英國批評家開始了對當代文化批評的開拓,繼而影響世界,使文化研究迅速普及于許多國家,並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成為當前世界上最活躍的理論領域。

在阿爾都塞之後,英國的斯圖爾特‧霍爾(Stuart.Hall)、托尼‧貝內特(170ny Bennett)等一批理論家,不僅對以往有關意識形態的經典論述進行了批判和分析,而且借此對大眾媒體與國家、個人的關系,消費與意識形態的關系等等問題,都作了新的討論和闡釋,或者提出了新的理論。這些理論活動深刻影響了文化研究的發展。在一個新的批評視野里,以精英文化為主體的諸種文化現象不再作為分析和研究社會體制和意識形態的主要對象,恰恰相反,這種分析和研究把注意力轉向了被以往的理論活動所排斥或推向邊緣的領域。大眾文化,以及與大眾文化密切相關的大眾日常生活,諸如廣告、時裝、電視劇、暢銷書、流行歌曲、兒童漫畫、新聞廣播、室內裝修乃至休閑方式都成為理論分析和批評的主要對象。因此,文化研究不是我們通常字面上所理解的那種對“文化”的討論,也不是在各種傳媒學科的名目下發展起來的一般意義上的大眾傳媒理論,而是特指近幾十年以來,在英國的“伯明翰學派”推動下成熟起來的一種跨學科研究;這種研究不僅涉及到20世紀資本主義的文化生產,而且涉及當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建構和新的結構性壓迫的形成;涉及到它們和文化、經濟生產之間的復雜關聯。可以說,文化研究已經成為人們對自己生活其中的當代社會進行反省和思索的一個最具批判性的認識活動。

近十幾年中國最大的變革無疑是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在這一發展中,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多個層面,各個層面的變革又相互纏繞和滲透,形成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更可注意的是,有很多跡象表明,雖然中國還遠不夠富裕和發達,但中國社會已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時代,特別是大都市和沿海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物的體系”對人的包圍已經形成,商品消費已經成為人們主要的生活形式,同時,大眾文化如洪水般蔓延全國,廣告、時裝、流行歌曲不僅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為億萬人形成自己道德和倫理觀念的主要資源。這一切都不能不構成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內容。面對這樣一個歷史情勢,考慮到文化研究的主要對象正是大眾文化以及與其相連的日常生活,考慮到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我們的文化生活因此也必然會與跨國的文化生產及其機制相互交叉,那麼在中國開展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應該是很明顯的。文化研究積累的經驗和方法使我們不能不考慮,從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入手研究中國的社會變革是否可能?分析文化和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否是認識這個變革的一種有效途徑?伯明翰學派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研究是否可以借鑒,使其成為我們認識中國現實的某種思想和理論資源?

除以上考慮外,文化研究還有其他使中國知識人重視的理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