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藏象與臨床

中醫藏象與臨床
定價:456
NT $ 397
 

內容簡介

一、本書分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五篇進行編寫每篇又分生理和病理兩大部分,將臨床有關內容融人生理和病理的相應章節中。

二、本書每一章節一般分歷代文獻、現代研究和按語三項。但有的章節由于未搜集到現代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資料,故“現代研究”一項會缺如;有的章節由于文獻較少而意義又較顯明,“按語”一項也會缺如。

三、本書所引歷代文獻書籍,一般截止到清末為止;現代研究資料,截至到1996年底,清末以後醫家的論述,歸人“現代研究”中。

四、五髒各有本髒自病,也有相兼為病,除臨床常見病證,或文獻豐富的相兼病證外,本書對相兼病證不單列章節,而只在髒腑傳變中介紹。

五、本書以歷代文獻為基礎,故文獻缺如,或文獻少難以獨立的某些髒腑生理病理內容,不另立章節加以介紹。

六、中醫歷代文獻汗牛充棟,對同一問題的論述,往往反復出現,為節省篇幅,對重復出現,或大同小異的文獻,取其有代表性者,或取其時間在前者。

七、有些文獻涉及面較廣,如既有生理內容又有病理內容,或論述不止一個髒腑,為保持其整體性,故會在不同章節再現。

八、書中文獻排序,基本以原書或作者先後為順序。為便讀者查找原著,文獻出處一般注明到二級標題。
 

目錄

緒論
第一篇 心與小腸(附:心包、腦、三焦)
第一章 生理部分
一、形態部位
(一)心的形態部位
(二)心脈的形態部位
(三)心系的形態部位
(四)小腸的形態部位
(五)心與小腸之經脈
1.手少陰心經
2.手太陽小腸經
(六)心包與三焦之經脈
1.手厥陰心包經
2.手少陽三焦經
二、特性功能
(一)心的特性功能
1.心的特性
(1)心為陽中之太陽,為火髒
(2)心為君主之官
2.心的功能
(1)心主血脈
(2)心主神志
(二)小腸的特性功能
三、內外聯系
(一)內部聯系
1.心與其他髒腑
(1)心與肺
(2)心與腎
(3)心與肝
(4)心與脾
(5)心與小腸
(6)心與多髒腑
2.心與體竅
(1)心與舌
(2)心與目
(3)心與耳
(二)外部聯系
第二章 病理部分
一、病因
(一)六淫
1.火
2.熱
3.(日者)
4.風
5.寒
6.濕
(二)七情
1.喜
2.驚
3.思慮
4.悲
5.怒
6.憂(恐)
(三)其他
1.瘀血
2.痰飲
3.飲食
4.勞倦
5.疫癘
二、病機病證
(一)心氣不足
(二)心血不足
(三)心陰虧損
(四)心陽虛衰
(五)心火熾盛
(六)陰寒凝閉
(七)心神不寧
(八)痰邪擾心
(九)心虛膽怯
(十)心虛膽怯
(十一)心腎不交
三、心病傳變
(一)經髒互傳
1.經病內傳入心
2.心病外達于經
3.影響五官九竅
(1)舌
(2)目
(3)耳
(4)口
4.累及軀體四肢
(二)髒腑互傳
1.心病傳脾
2.心病傳肺
3.心病傳肝
4.心病傳腎
5.心與小腸病互傳
四、小腸病變
(一)小腸實熱
(二)小腸虛寒
(三)小腸氣滯
附一:心包
一、心包的形態部位
二、心包的特性功能
三、心包的病因病機
附二:腦
一、腦的形態部位
二、腦的特性功能
(一)腦的特性
(二)腦的功能
1.腦為髓海
2.腦為元神之府
3.腦主知覺運動
附三:三焦
一、三焦的概念及其特性功能
1.《內經》論三焦
2.《難經》論三焦
3.《中藏經》論三焦
4.孫思邈論三焦
5.陳言論三焦
6.張杲論三焦
7.李杲論三焦
8.虞摶論三焦
9.俞弁論三焦
10.孫一奎論三焦
11.李(木延)論三焦
12.章潢論三焦
13.張介賓論三焦
14.何夢瑤論三焦
15.沈金鰲論三焦
16.顧彭年論三焦
17.周自閑論三焦
18.陳修園論三焦
19.程知論三焦
20.周振武論三焦
21.周振武論三焦
22.張錫純論三焦
23.章太炎論三焦
24.各家散論三焦
二、三焦理論的臨床應用
1.內科雜病
2.外感熱病
第二篇 肺與大腸
第三篇 脾與胃
第四篇 肝與膽
第五篇 腎與膀胱(附:命門)
附:命門
一、命門的形質
(一)經穴命門說
(二)右腎命門說
(三)腎間命門說
(四)兩腎命門說
(五)動氣命門說
(六)其他命門說
二、命門的生理
三、命門的證治
(一)主要病理
(二)病證方治
附:主要參考書目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從基礎到臨床,都大異其趣。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往往以西醫的觀點為坐標去衡量中醫學,論說中醫之短長。有些青年中醫,因此而對中醫失卻信心。不知中醫在幾千年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中華文化的瑰寶——中醫藥學。中醫與西醫同樣是醫學而理論殊途,我國之國策為中西醫並舉,中醫有中醫之特色與特長,中西醫不可偏廢,忽視中醫、丟掉中醫,都是炎黃子孫之罪人。

中醫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基礎醫學,不能認為中醫必須從形態發展即解剖——生理——病理……等等沿著西醫走過的道路才是科學,才是正途。不錯,中醫也有解剖,而這方面的發展,遠遠不及西醫,但中醫學的發展走著自己獨特的路。中醫發展歷史已數千年,受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結合醫療實踐,融匯天文地理、氣象時空與人文科學等多學科相結合,至秦漢時期逐步形成《內經》的理論,從而為中醫學建立了系統理論的基礎。在《內經》的基礎上,二千多年來,經無數醫家繼承與發揚,中醫完成了一套能指導實踐、預防與醫療都取得成效、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偉大貢獻的醫藥學。這是歷史事實,歷史是不能推翻、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醫能在七八十年代,先是針灸走向世界,繼而是中醫藥走向世界,其理安在?主要有一套經得起考驗,並不斷發展的系統理論。

60年代,中醫學界曾討論什麼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比較集中的意見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這就是中醫的基礎理論,它與西醫基礎理論截然不同。如果只承認西醫的理論為科學,便無視中醫學的存在了,我國把發展中醫藥學寫入憲法便失去依據了。

《中醫藏象與臨床》是一本中醫基本理論的現代著作,對文獻作廣泛而深入的整理,使幾千年來各家各派的有關論述作一次高水平的整理研究並對現代研究進展作了詳細介紹,為下一世紀的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姚荷生先生以至正處于壯年的楊扶國等各位名醫作者,歷時十年完成此業,誠可敬佩。

中醫近百年來歷盡劫難,未能對幾千年的中華醫藥學進行一次大整理和系統的研究,故雖歷數千年仍處于“量”的變化,而未能來一次“質”的飛躍。《中醫藏象與臨床》之出版,正是中醫藥學系統整理工程中的一部分,本書的出版值得慶賀,此大可為將來中醫藥學“質”的變化鋪路。

讀完本書之後,讀者會肯定中醫學的理論是科學,因為它能指導實踐取得成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

中醫藏象學說,能在比較粗疏的解剖學上發展起來,走的是不同于現代科學實驗研究之路,似難使人理解與接受。但時至今日,有了系統論、控制論、黑箱論等屬于新科技的學說,對中醫的藏象學說就容易理解了。藏象是在千百年來中醫與人(病人)共同與疾病作斗爭,爭取健康與長壽的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得來的,而不是靠動物實驗取得的。“五藏”就是人的大系統。藏象學說的建立,就是通過不斷輸進信息、得到反饋信息,在整體觀、動態觀與自發的辯證唯物觀的指導下,無數次在人身上觀察總結出來的。可否大膽地說,“藏象學說”就是人體生命科學的信息科學呢?我看,中醫藥學就是人體生命活動信息醫學。

這個藏象學說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不受邪就是說脾有免疫功能,而西醫確知脾具有免疫功能,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藏象學說認為肺不單是呼吸系統,還有不少非呼吸功能,這些認識,都早于西醫學達二千年。藏象學說認為“心主神明”,有人以為認識錯誤,不知藏象是把心與大腦皮層統屬于“心”系統,並有一套治心以治療神智不清的方與法。我于1983年發表《心主神明論》(見《新加坡中醫學院.第十八屆畢業紀念特刊》,P.185),一文,提出“心”不僅是個簡單的血泵作用,它一定有能作用于大腦的內分泌物。至今作用于大腦的內分泌未得到證實。但心有內分泌的產生已有報導,首先是.1984年黎巴嫩學者娜英爾博士發現心髒分泌一種能直接進入血液的激素,.能減輕動脈壓力,並命名為ANF。我國也有人發現心髒有一種能影響消化功能的內分泌素。中醫還有腎主骨、肝開竅于目等先進理論,這些理論的得來,不是經由實驗室而是被臨床診療信息所證實的,能說這是不科學嗎?這是以病人為實驗對象的結果,難道要從老鼠身上去證實,才能算數嗎?老鼠與人是有差別的,人才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啊!

中醫藥學與新科技相結合研究,必將超前發展而不是落後于現代科學之發展,這是我的一孔之見,請方家指正。是為序。

鄧鐵濤
1998.11.8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