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圖典•咸豐 同治朝(第十冊)

清史圖典•咸豐 同治朝(第十冊)
定價:1200
NT $ 1,044
  • 作者:朱誠如/主/編
  •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2-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0473392
  • ISBN13:9787800473395
  • 裝訂:297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咸豐、同治兩朝(1851一1874年),從王朝發展的本身看,是清王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由「治世」走向「亂世」,即將覆亡的一段歷史。由於王朝自身的腐敗,導致階級、民族、朝野上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發生了清代歷史上極少發生的宮廷政變。風起雲涌的農民大起義,雲譎波詭的宮廷斗爭,使咸同兩朝的歷史極富動盪性和神秘性。

本書選用了大量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文物,圖書、以展現當時社會的風貌。以圖證史,分軍政篇、經濟篇、文化篇三部分,利用各種實物附帶的鮮活歷史資訊,力圖真實反映清咸豐、同治朝的社會歷史面貌。
 

咸豐、同治兩朝(185l—1874年), 從王朝發展的本身看,是清王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由「治世」走向「亂世」,即將覆亡的一段歷史。由於王朝自身的腐敗,導致階級、民族、朝野上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發生了清代歷史上極少發生的宮廷政變。風起雲涌的農民大起義,雲譎波詭的宮廷斗爭,使咸同兩朝的歷史極富動盪性和神秘性。
毛澤東把中國近代史歸納為帝國主義侵略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兩個過程。咸豐年間發生了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延續4年之久,從攻陷廣州,到進攻北京;從攻陷大沽口,到火燒圓明園。咸同兩朝的外敵侵略,典型地反映了清王朝統治下的中華民族在外敵侵略下的屈辱和痛苦。咸同兩朝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史,也是中國人民的反抗史。具有反侵略傳統的廣州人民,京津地區人民,東北地區人民,總之,侵略者所到之處,都遭到各地人民群眾的英勇反抗。如火如茶的反侵略斗爭,寫出了極其壯麗的歷史篇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帝國主義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反侵略戰爭的一次次失敗,割地、賠款的屈辱,不斷促進中國人民的覺醒,促進中國社會各階級和各種社會力量、政治派別,設計自強和救國、治國方案。毛澤東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論人民民主專政》)。毫無疑問,當時西方國家比中國先進,「真理」是在西方國家那里。然而,可悲的是,持有「真理」的先進國家卻扮演了侵略者的猙獰角色;學習「真理」,卻要向這些殺人搶地的強盜去學!這種奇特的歷史連馬克思都感到「離奇」,在《鴉片貿易史》中,馬克思寫道:「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原則,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
這種特殊的歷史原因和奇特的歷史現象,把「先進的中國人」推向了一種困窘——二律背反的困窘。中國要富強就得「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而真理的持有者卻又正好是中國的敵人;換句話說,中國既要向侵略自己的敵人學習,又要打倒自己的敵人。實際上若說開了也沒有什麽困窘,這便是魏源說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然而,公式般的語言容易說,在實際運用時就很難。由於侵略者給中國人造成太壞的印象,「師夷長技者」就很難被常人理解,同治年間要向西方學習「真理」者都不順利,或者干脆沒有好下場。恭親王奕沂是在激烈的斗爭中由統治階級分化出的要求學習西方的代表,成了同治「新政」的領導者和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他盡管大權在握,想搞起一項「新政」來都不那麽容易。同文館擴大招生的計划剛發布,便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人們干脆攻擊他是「誘佳弟子拜異類為師」,直送他「鬼子六」的雅號。江蘇巡撫丁日昌,因從事洋務活動,任江南制造局總辦,幫助容閎啟動幼童留美出洋,人們便叫他「丁鬼奴」。因主張學習西方而遭厄運最慘烈者要數郭嵩燾。郭是中國派往西洋的首任使臣。咸豐十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外國派來的駐華公使駐進了北京,主持談判的恭親王奕沂通過與外人的接觸,知道公使是互派的,也明白互派使節是十分正常的。但直到光緒初年發生了馬嘉理事件,英國人逼著清政府派人去英國謝罪,派去謝罪的郭嵩燾被任命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他才成為中國的首任駐外公使。然而,他出使外洋之日,便是他倒霉之始,直至死後仍留著罵名。他答應出使後,便有人罵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湖南鄉試諸生集會,商量著去抄他的家,挖他的祖墳。出使赴英的路上,他寫了一本日記,寄給總理衙門以《使西紀程》刊刻,引起「滿朝士大夫公憤」,終被毀版蠲棄。版毀未及一年,郭氏便被撤任召回,自此不再起用。光緒十七年郭氏病死,李鴻章請為立傳,上諭仍說「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准行」。甚至有人罵他「二毛子」,要破棺戮屍以謝天下。
當郭嵩燾被撤任召回時,他在回國的船上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句雲:「拿舟出海浪滔天,滿載痴頑共一船。」這句詩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少數「先進的中國人」被通國的「痴頑」包圍著。所以,郭嵩燾被稱為「孤獨的先行者」。他所以遭到厄運,就因為他的覺醒,要求先行一步。前些年,郭嵩燾200萬字的日記,由岳麓書社整理出版,包括當年被毀版的《使西紀程》。人們才發現:當年他所以遭到厄運,不過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感到欣羨,要求學習修鐵路、開礦山而已。《使西紀程》的稿子郵回總理衙門後,他到了英國,初步考察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才有「西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的記述,才涉及對英國議會制度不成熟的認識。要求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並對其議會制度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他便成了當時孤獨的先行者,從而為社會所不容,從而遭到上起「廟堂」,下至一般士子的「聚柯叢罵」,直到要燒他的住宅,死後還要毀棺戮屍。
深入研究世界形勢的馬克思當時就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來維持著「半野蠻人」的「道德原則」(馬克思:《鴉片貿易》)。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