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社會文化與結構的路徑

解讀社會文化與結構的路徑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周怡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12-16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903633
  • ISBN13:9787801903631
  • 裝訂:256頁 / 22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繽紛的社會構成了俯拾皆是的社會學研究素材,但看似彌散的社會學解釋卻始終圍繞兩個取向:文化與結婚。研究客體在結構中,也在結構界定的文化里,沒有人能夠割裂兩者的相互扣連。這部書的用意就是通過理論本身的演繹過程去洞悉解讀社會的二種解釋視角及其聯系。盡管主流社會學一向以結構性、系統性和實證性詮釋為重,但結構解釋的衰落、文化解釋的烘托卻是書內各篇章努力尋求的一種創意或現實;盡管結構與文化概念一直晦暗雜亂,但作者卻在個體作為結構、文化之載體的筆調中,在具體研討社會現象的理論中,明晰規范了這兩種概念的原貌;也盡管這是一部純屬理論綜述的文集,但字里行間作者的條分縷析卻能使原本分歧的概念、觀點或理論流派於對話中獲得全新的解釋。
 

目錄

序言
社會結構:由「形構」到「解構」
——結構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理論之走向
一 早期結構研究的經典論述
二 帕森斯時代的形構
三 後帕森斯時代的綜合
四 後結構主義的解構
五 幾點結論
尋找文化社會學的「相對自我」
——文化社會學的緣起、發展和轉向
一 文化社會學緣起之背景:三大學科的匯集
二 文化社會學發展之爭辯:概念、關系及思考
三 文化社會學的轉向:分層世界的另一種語境
四 結語:文化社會學的雙視角
貧困:發展的諷喻
——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
一 發展與貧困:一種相生相克的關系
二 概念界定和爭論
三 貧困研究:經驗社會學研究的發軔
四 理解貧困之一:結構取向的表述
五 理解貧困之二:文化取向的剖析
六 結語:比較、思考及未來的解釋框架
社會整合理論:經典與現代
一 社會類型整合理論:農業向工業的轉型
二 市場轉型理論與整合:再分析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六年的香港學習、生活結束了,留下了這部社會學理論學習的手稿——《解讀社會:文化與結構的路徑》。全書共集理論性文章四篇:第一篇是我的博士必修課程「高級社會學理論」(Advanced Sociological Theory)的學習作業,談社會學結構理論。第二篇是我的博士資格考試的專業論文之一,觸及社會學文化理論,或曰文化社會學理論。第三篇同樣是博士資格考試的結果,通篇所論為貧困現象的結構解釋和文化解釋。第四篇是我為博士論文《轉型經濟中的後集體主義:華西村急劇分化之後的整合邏輯》所做的理論准備,討論社會類型轉變和市場制度轉變時期的社會整合理論。

四篇看似不同取向的理論文章,其實具有明顯的關聯。這就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結構與文化理論的相互關聯:糾結共生或彼此消長。以下我對本書各篇論文作簡要的說明,以期在說明中透視這種關聯。

《社會結構:由「形構」到「解構」》一文,意在還原「社會繕構」概念之面貌,更意在為檢視社會現象設立一個理論解季視角。通過梳理結杓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社會學理論,文章大致歸納出社會學學科一直器重的結構解釋范式的三個路向:(1)從結構功能主義到結構主義的發展,顯示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趨勢;(2)也顯示了從客觀(結構決定)向主觀(主體決定)的過渡;(3)而從結構功能主義到結構主義再到後結構主義,結構概念本身則從可見到不可見,從實體性結構到關系性結構,再到規范性結構之後,叉由過度規范走向了消亡。用這樣一個從形構到解構的理論走向說明了結構解釋力式微的理論原因,這種詮釋不同於以往。20世紀以采,學術界就有結構解釋失效的感嘆,但這種感嘆大多建立在歐洲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問題不斷攀升、社會現象日益繁復的基礎上。由現實尋找解釋的困境,是迄今為止人們可以接受的思維慣牲。這篇文章從理論本身的演繹適程去看結構詮釋的衰落,無疑是下種創意的筆法。

《尋找文化社會學的「相對自我」》是續結構解釋式微之後,作者對文化解釋力的訴求。在學術思想界,結構與文化作為兩種解釋范式,其功用隨現代化發展進程而論。近二三十年來,隨亞洲現代化的急劇發展和「後現代主義」學術思潮的興起,文化因素日漸進入研究視域的中心。這篇文章從文化社會學的緣起、發展和轉向入手,剖析了文化相對結構的自主解釋力。文化社會學起源於人類學、文化研究和社會學三大學科之間的交叉、互滲和聯手;文化社會學發展於關於文化定義、文化與結構關系的學術爭論中;而文化社會學的轉向則發生在人們由社會學視角解釋文化現象向以文化角度研究社會現象的過渡之中,即學理名稱上是下個從「Sociology of Culture」向「Cultural Soci-ology」的轉變。循起源、發展和轉陽的理路,此文相對上文所述「結構解釋式微」的趨勢而言,強調了文化解釋有其自己獨立的「向上之路」和景觀。這種樂觀表現在文章關於「文化社會學發展之爭辯:概念、關系和思考」一節的討論中。作者將眾多散在的文化概念歸為四類:主觀意義的文化、結構意義的文化、擬劇意義陶文化和制度意義的文化,並由此認為文化具有了四種在意義上相對獨立而易於操作的層面:(1)文化是內在於「心」的主觀結構,它可能是一個時代內的精神、一個群體內的凝聚,更是個體業已習得的或內化於心的規范、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信仰等;(2)文化是某一特定的總體生活方式,它可能是一個民族的、一個時期的,或帝是一個群體共享的行為模式;(3)文化是各種結構特征編織而成的象征符號體系,它可以是知識和智能、物質產品、用以溝通的語言及生存背景;(4)文化是外在的社會角色及其期望的制度化體系。它可以是道德、祉會倫理、習俗、制度規范及法律。相比結構概念的不斷虛化或潛藏來說,文化的四個向度的建構卻是一個不斷彰顯的過程——原本潛藏在心的文化,彰顯為可視的生活方式、象征儀式和制度規則。再則,在文化與結構關系的討論里,我們同樣可以沿「宏觀結構主義」到「結構一文化主義」再到「文化主義」的思想脈絡,體驗越來越呈強勢的文化自我。文章結尾部分,通過詳細評介了布爾迪厄的「區隔」、甘斯的「趣味文化」和湯普森的「工人階級的形成」,表達了文化社會學對社會學主流課題——分層研究的實際參與,用意在烘托文化解釋與社會學之間的相互扣連,盡管社會學仍是以結構性、系統性及實證性為主流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