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楊寬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5309X
  • ISBN13:9787208053090
  • 裝訂:平裝 / 32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要做好中國冶鐵技術史的研究,需要從事下列四方面的工作︰(1)對流傳在中國各地的土法煉鐵、鑄鐵、煉鋼技術進行調查研究,並搜集有關資料,探索它的起源和流變,從而追溯古代冶鐵技術的發展情況;(2)從古代的科技著作、有關制造武器著作以及筆記、方志等史料中,廣泛搜集有關冶鐵技術的資料,從而探索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情況;(3)廣泛調查和發掘各個時期的重要冶鐵遺址,從而探索各個時期的煉鐵技術、鑄造技術和煉鋼技術、鍛造技術;(4)與此同時,還必須對已出土的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鐵器進行科學化驗和金相鑒定,從而進一步探索各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水平。要做好上述四方面的工作,不僅要具有關的歷史知識,還要懂得冶金技術,又要了解歐洲冶鐵技術的發展歷史,以便作好比較研究,更要進行大量的考古工作和對出土鐵器的化驗鑒定工作。這就需要史學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和冶金工作者密切合作。

本書兩編共十一章,介紹了關於中國煉鐵技術發明時代的探討、封建社會前期冶鐵業的發展和煉技術的進步、早期煉鐵爐的發展及冶煉技術等。
 

目錄

序言
緒論
一 關于煉鐵技術的發明
二 關于鐵的類別和煉鐵技術的發展
三 關于煉鋼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上編 中國古代煉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第一章 關于中國煉鐵技術發明時代的探討
一 從古代文獻記載來推斷
二 從出土的早期鐵器來考察
第二章 封建社會前期治鐵業的發展和煉鐵技術的進步
一 封建社會前期冶鐵業的發展
二 冶鑄生鐵技術的快速發展
三 煉鐵工藝多方面的創造
第三章 早期煉鐵爐的發展及治煉技術
一 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長期流傳
二 煉鐵高爐的發展變化及冶煉技術
三 鼓風技術的改進
第四章 水力鼓風機(水排)的發明和發展
一 東漢三國間水力鼓風機(水排)的發明和發展
二 水力鼓風機(水排)的結構
三 水力鼓風機(水排)裝置工程的發展
第五章 早期化鐵爐的發展及鑄造鐵器技術
一 戰國時代化鐵爐及鑄造鐵器技術
二 漢代化鐵爐的進步
三 漢代鑄造鐵器技術的發展和疊鑄技術
四 鐵器的逐漸廣泛使用和鐵農具的改進
第六章 封建社會後期治鐵業的發達和煉鐵技術的發展
一 封建社後期冶鐵業的發達以及鐵產量的提高
二 活門木風箱和活塞木風箱的創造和發展
三 煤的廣泛使用和焦炭的煉制
四 鐵器鑄造工藝的進步
第七章 後期煉鐵爐的改進及治煉技術
一 宋元時代高爐的改進及冶煉技術
二 明清時代高爐的改進及冶煉技術
三 近代各地民間流傳的土商爐及冶煉技術
下編 中國古代煉鋼技術的創造和發展
第八章 固體滲碳制鋼技術的發明和流傳
一 關于干將、莫邪等寶劍的煉制方法
二 中國古代的兩種固滲碳制鋼技術
三 中國邊疆兄弟民族的煉制“鑌鐵”
第九章 脫碳制鋼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第十章 “灌鋼”治煉法的發明和發展
第十一章 鍛造技術和淬火工藝的進步
總論
一 總論中國歷史上煉鐵技術和鑄造技術的發展
二 總論中國歷史上煉鋼技術和鑄造技術的發展
三 總論中國歷史上鐵農具的改革及其作用
 

“冶鐵”一詞,在古代,泛指煉鐵、煉鋼和鑄造、鍛造等技術。本書沿用這個名詞,用來概括這些技術。同時在具體敘述中,則嚴格加以區別,以免混淆。

關于中國冶鐵技術發展的歷史,不僅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生產工具的改進,並關系到古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

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夠比歐洲早一千年出現封建社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很早得到了比較高度的發展,這是和當時冶鐵技術的高度發展分不開的。中國至遲到春秋晚期已發明生鐵冶鑄技術,這項發明比歐洲要早一千九百多年,歐洲直到封建社會中期(14世紀)才推行這種技術。中國至遲在戰國早期已創造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已能把生鐵鑄件經過柔化處理變為可鍛鑄鐵(即韌性鑄鐵),這又早于歐洲兩千三四百年,歐洲要遲至封建社會末期(18世紀初葉)才應用這種技術。當時我國由于生鐵冶鑄技術的發明,鐵的生產率大為提高;又由于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創造,使得白口鐵鑄造的工具變為韌性鑄鐵,大大提高了工具的機械性能。正是因為春秋戰國之際冶鐵技術得到高度發展,標志著當時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這就可能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促使封建社會較早地誕生。

中國在封建社會前期之所以能夠出現像戰國、秦、漢那樣物質精神文化高度發展的階段,顯然與當時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有關,與當時高度發展的冶鐵技術水平也是分不開的。中國在戰國、秦、漢時期,生鐵冶煉技術有較快的發展,鑄造鐵器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鑄鐵柔化處理技術也達到了先進水平,因而韌性鑄鐵的工具特別是農具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樣當然大有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至少到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後期,中國人民就創造了生鐵炒煉成熟鐵或鋼的技術,這項發明又比歐洲要早兩千多年,歐洲要到18世紀中葉才創造“炒鋼’’技術。至遲在公元5—6世紀的南北朝時代,我國人民又發明了“灌鋼”冶煉法,這種以生鐵水灌注熟鐵的煉鋼方法是中國人民獨特的創造,這在世界鋼鐵冶煉技術發展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到封建社會後期的唐、宋時代,這種炒鋼和灌鋼技術以及鍛造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在封建社會後期之所以能夠出現像唐、宋那樣物質精神文化進一步高度發展的階段,應與當時冶鐵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有密切關系。唐、宋時代由于煉鋼技術和鍛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得鍛造的大型鋼刃熟鐵農具代替了過去鑄造的小型薄壁韌性鑄鐵農具,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作者開始從事這個課題的探索是在1954年春天。那時正在上海博物館擔任領導工作,有個煉鋼廠的工作人員看到陳列室里陳列有古代鋼鐵刀劍,寫信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煉鐵煉鋼需要較高的溫度和一定的技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怎樣杰出地創造這種技術的?是掌握了怎樣出色的技術來煉成寶刀寶劍的?”作者感到一時難以作出科學的答復,因此意識到這個課題的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開始向這方面摸索。

在50年代,這個研究領域還是一塊荒地,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只見到下列兩篇論文:(1)李恆德先生的《中國歷史上的鋼鐵冶金技術》,發表于1951年12月《自然科學》1卷7期。這篇論文討論了中國為什麼能夠早歐洲一千多年發明生鐵冶鑄技術,還初步分析了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和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述的煉鐵煉鋼技術。(2)周志宏先生的《中國早期鋼鐵冶煉技術上創造性的成就》,發表于《科學通報》1955年第2期。這篇論文記述和分析了1938年四川重慶流行的“蘇鋼”冶煉技術。這兩篇論文的作者都是科學界前輩,他們開始對中國文獻上記載的和流傳在民間的煉鐵煉鋼技術作了科學分析。盡管這些分析是片斷的,沒有能夠追溯它的起源和流變;盡管由于不了解它的起源和演變,不免產生了一些誤解(例如李恆德先生誤認為灌鋼是把硬的生鐵嵌在柔鐵中,後世演變為“夾鋼”),但是他們的探索,對我國冶鐵技術發展史的研究還是起了促進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