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傳統語言學研究導論卷一(繁體版)

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傳統語言學研究導論卷一(繁體版)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劉志成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4-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596402
  • ISBN13:9787806596401
  • 裝訂:414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書名《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作者的本意是給有志於漢語音韻研究的學子指一條路子,也就是說看了我的書能基本知識怎麽研究音韻學。基於此,我給這本書定的要求是請清音韻學上的概念。理清音韻學發展的脈絡,總結前人及今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使年輕學子知道怎麽研究漢語音韻,以及怎樣利用音韻學的研究成果。但是又不能安全脫離前輩和時人的理論框架,安排章節時,首先還是請反切、等韻和《切韻》,以此推導古音、近代音,臨於當代古代漢語方言研究的輝煌成績,我單獨寫了《古代漢語方言研究》一章。作者一向認為音韻學是門獨立的學科,但又是工具,所以又寫了《音韻學的應用》。最後一章是研究方法的簡單總結。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音韻學的概念
第二節 音韻學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 本書內容和學習方法
第四節 通論式音韻學反音韻術史著述要覽
第二章 反切
第一節 反切的起源
第二節 反切的定義
第三節 反切最早出現的時現
第四節 反切的演變
第五節 反切的緊聊方法和意義
第六節 有關反切的主要著述
第三章 等韻(上)
第一節 三十六字母的形成以及與字母有關的概念
一、三十六字母
二、五音、七音
三、清濁
四、紐、助紐字
第二節 韻等的形成及與韻有關的概念
一、開合口、兩呼
二、四等
三、轉
四、攝
五、重輕
六、陰陽
第三節 四聲
一、先秦兩漢對聲調的含混認識
二、五音和四聲
三、四聲的最早提出
第四章 等韻(下)
第一節 韻圓源流
一、《韻鏡》
二、《七音略》
三、《四聲等子》
四、《切韻指掌圖》
五、《經史正音切韶指南》
第二節 等韻學的研究
第三節 等韻學的研究方法和韻圓的利用
一、等韻理論的研究
二、韻圖的利用
第四節 等等韻的批評
一、明清時期等韻研究的玄秘學派
二、近代學者對等韻的批評
第五節 等韻重要論著簡目
第五章 《切韻》與古中音
第一節 陸法言和《切韻》
第二節 現存《切韻》資料
第三節 《切韻》(《廣韻》)研究小史
第四節 《切韻》的聲類及構擬
第五節 《切韻》的韻類及構擬
第六節 《切韻》聲調
第七節 關於《切韻》音系的主要爭論問題
第八節 《切韻》系統的重韻書
第九節 《切韻》(《廣韻》)重論著簡目
第六章 《中原音韻》和北音
第一節 《中原音韻》及其研究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中原音韻》音系
第四節 北音重要韻書
第七章 上古音
第一節 周秦古音研究小史
第二節 上古韻部研究
第三節 上古韻部音值的構擬
第四節 上古聲類研究及音值的構擬
第五節 上古漢語語音的聲調
第六節 其它古音材料
第七節 上古音研究的新領域
第八節 上古漢語音系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九節 上古音研究的主要論著簡目
第八章 古代漢語方言研究
第一節 上古漢語方言
第二節 中古漢語方言
第三節 漢語方言研究的一些理論思考
第九章 音韻學的應用
第一節 考釋古文學
第二節 訓詁
第三節 校勘典籍
第四節 調查方言
第五節 反切折合今音的方法(兼釋門法)
第六節 音韻學工具書
第十章 音韻學的研究方法和展望
第一節 宋至清傳統音韻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比較方法
第三節 數學方法
第四節 系統方法
第五節 音韻學的展望
第六節 音韻研究方法的主要論著簡目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上下班古漢語方言論文三篇
祭部和上古漢語方言
楚方言考略
上古漢語方言
劉志成專著簡目
 

書名《溪語音謠學研究導論》,我的本意是給有志於漢語音議研究的學子指一條路子,也就是說看了我的書能基本知道怎麼研究音藹學。基於此,我給這本書定的要求是講清音議學土的概念,理清音議學發展的舨絡,總結前人及今人的圭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使年輕學子知道怎麼研究漢語音議,以及怎樣利用音蕷學的研究成果。但是又不能完全脫離前輩和時人的理論框架,安排章節時,首先還是講反切、等蕷和《切議》,以此推導古音、近代音,鑒於當代古代漢語方言研究的輝煌成績,我單獨寫了《古代漢語方言研究》一章。我一向認為音議學是門獨立的學科,但又是工具,所以又寫了《音蕷學的應用》。最后一章是研究方法的簡單總結。

對每章各節的安排,我受先師張世祿先生《中國音議學史》的影響較深,將術語的發展和學術的認讖結合起來,引用張先生的論述頗多。對時賢俊傑的重要論點大多予以采納。

以上是我封本書的自吹部分,下面說說我個人學習音議學的感受。  

我1978年投奔著名語言學家張世祿閘下,學習音頡學,北人區別入聲困難,《廣議》韻目和常見入聲字,全靠背,私下感興趣的卻是文字學,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是想把音議研究與古文字結合起來,題目是《兩周金文音系的聲母系統》。工作以后,發表音藹學的論文寥寥無幾,對音議學的繼續學習不大用功,而把精力用在了文字學上。二十年下來,總結自己的成果,文字學的個人專著倒是有了好幾本,《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漢字與華夏文化》、《文化文字學》、《漢字學》(最后一本是主編),其中《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還在全國有些影響,這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我卻一直在給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生上音讜學,不得不備課寫講稿,不得不經常讀一些音議學方面的著述,也經常參加全國音議學會,會上也規規矩矩銫拿文章參加學術討論,這就是我這本書稿的來源。此書是我學習音謾學的筆記,也是供音藹學會的朋友們審查的作業。

講稿和書稿完全是兩回事。講稿可以只是提緬,可以是只有個人明白的一些符號,甚至可以直接拿原始材料在課上分析它50分鍾,還可以在課上對某某批評、否定。書稿,白紙黑字,流向全圄,請稿的一些做法就不可以了;書稿斂述要清楚,說話要慎重,得霏了栗個人,其同門、其弟子會黨同伐具,吃不了兜着走,日子就難這了,會影響科研立項,會影響科研評獎,會影響當博導,麻煩就大了。所以我拿着講稿修改成書稿的過程,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妊履青冰。而且在修改中,不斷發現個人學識的漏洞,不斷罵自己淺青,看到一些老樹新芽以及新樹突發的著述,冷汗頻出。我后悔這叄年不該把精力用在文字學上,應該把音蕷學學習得更好一些,顧此失役,真是對不起張先生的在天之靈了。

以上是我修改書稿的心理活動,袒露給年輕朋友以共勉之。所以我的書中,有的地方很簡略,有講稿的痕珈;而各章也不平衡,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尤其是內容概括上,也不夠「公平」,有的論述嫌太簡略。如漢藏語對比的研究成果,敘述得不夠充分。漢藏語對比有兩方面的課題:通過漢藏語對比構擬上古漢語語音系統和漢藏語同源詞研究。我所以論述得很簡略,一是個人學識有限。1984年夏天我雖然也與潘悟雲、楊劍橋等人一起在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學習藏語、梵文,但我是最不用功的一個,下午經常逃課到北京圃書館去查文字學的善本書,我至今纜寫了兩篇民族語與漢語關傣的文章。另一點是我覺得這方面有專書,我寫不到他們的水平,不如不寫。這些書據我所知列在下面供有志者參考:

馬學良《漢藏語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包擬古著 潘悟雲、馮蒸譯《原始漢語與漢藏語》,中華書局1995年。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嘏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黃山書社2002年。

劉廣和《音議比較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

洪波《堅果集——漢台語錐指》,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丁椿壽《漢彝緬語比較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研究》(—)、(二),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中央民族學院編《漢語與少數民族語關猻研究》,《中央民族學芫學報》增刊1990年。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