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

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朱立立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4-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2619071
  • ISBN13:9787542619075
  • 裝訂:304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在論述對象的選擇上,既涉及了已經得到較多評述的名家名作,也注重學界或者讀者群關注較少、在作者看來卻獨具個性的作家和文本,如王尚義、李永平以及王文興的《背海的人》等。將選擇幾個各自獨立又密切相關的問題層面或角度進行考察。

1.存在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內在於台灣青年知識分子的精神處境;作為一種文化思想,它也體現在現代派小說的精密肌理中。這個角度雖被人們一再提起,卻未曾得到充分論述。本文試圖在梳理文化思潮和詮釋具體文本之間達到一種認識的均衡,獲得一些富有新意的思路和說法。這部分論述了幾個問題:第一,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的關系。二,台灣戰後文化背景下的存在主義思潮;三,現代派小說與存的勇氣。 2.浪漫精神與現代派小說之間的關系,這個命題的意義在於:微妙是顯現了五六十年代台灣青年知識人沉淪與超越並具的矛盾心象。3.形式試驗是現代主義的突出特征。
 

目錄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台灣現代派文學研究理路
一 大陸的台灣現代派小說研究
二 台灣和海外的台灣現代派文學(小說)研究觀察
第二章 存在的焦慮與勇氣——困難的人與台灣知識人的認同危機
一 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
二 戰後台灣文化背景下的存在主義思潮
三 存在的焦慮與勇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爭讀方式
四 白先勇:存在、時間與文化憂患
五 困難的人: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私史
六 荒謬增遇中的自我抉擇以及倫理考辨
第三章 浪漫性: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個精神維度
一 末世情緒籠罩下浪漫精神的反彈
二 現代與浪漫
三 從驅逐浪漫到浪漫的回歸
四 台灣文學中的浪漫性
五 苦悶的象征
六 超驗的想象與陰郁孤寂的浪漫寫作
七 馬森與李永平:漫游書寫與自我追尋
八 壓抑的浪漫性
第四章 困難的存在形式:語言與文體——精神私史的美學表述與文字呈現
一 溫和與極端:台灣現代派的兩種語言與文化
二 純化與雜化:文化身份焦慮症的語言發作
三 喧嘩與呢喃:個人私語的奇觀
四 形式實驗中的精神積淀
參考文獻
結束語
 

台灣的現代主義風潮,自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由詩與繪畫發端,恣肆橫溢,迅速波及到小說、戲劇、音樂、舞蹈等多個文學藝術門類。盡管初期還帶有某些模仿和生澀的痕跡,特別其與傳統的格格不入,曾經遭到來自社會不同方面的批評乃至阻撓,被指斥為「背棄傳統」、「脫離現實」等等。但恰是這些批評,幫助現代主義的弄潮兒們從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實踐中,深刻省思,以本土的「中國方式」和現實的「精神投射」,重新為現代主義在中國塑形和定義,使這股最初飆起於西方的藝術風潮,找到它在中國的現實土壤,甚至成為一個時期台灣文學的主要代表,波盪起伏地延續到今日,並以其叛逆的現代精神,涵化在多種藝術思潮之中。半個世紀以後,我們回眸這股眾說紛紜,至今仍還褒貶不一的風潮,越加感到它對台灣文學發展的意義。事實證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是當代台灣文學進程中問題和爭論最多,因而也最生機勃勃、最富於創造力和涌現出最多重要作家與作品的一個時期。

如果把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放在2 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更大背景上來看,它的價值便更進一步地凸現出來。現代主義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尋求啟蒙的文學火種之一。不過,在當時危機重重的歷史環境中,現代主義始終未能進入以啟蒙民眾、救亡國家為主要職責的文學的主流,只以其偏鋒的新穎和銳敏,蜿蜒在藝術與現實的夾縫之中。逮至5。年代,更在日益加劇的極左思潮的籠罩下,被判為「頹廢沒落的資產階級藝術」,遭到嚴厲的譴責和批判,而幾致消亡。恰是這時,它蜿蜒的流脈在台灣突破重圍的異軍崛起,不僅豐富和完整了現代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而且和8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重新在祖國大陸復蘇一道,見證了這一藝術的頑強生命力。

因此,當朱立立告訴我,她決定選擇台灣的現代主義小說,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時,我十分贊同。近二三十年來,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從詩到小說和戲劇,雖然備受海內外台灣文學研究者的關注,論文也層出不窮,但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所呈現的獨異的「中國方式」和作為一種精神歷程的內涵,仍然還有許多未及深入和發現的空間,值得我們去探尋。

為了避免重復別人的研究,朱立立選擇了一條並不輕松的道路。她把五六十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風行,作為裹挾在中國歷史進程巨大跌宕之中的台灣知識者的精神私史來探g-,以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以及泰勒等人的認同理論,作為打開知識者心靈世界神秘之窗的鑰匙。這樣,作者不僅找到了自己探索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獨特思路,而且把反映戰後西方社會知識分子和青年群體精神危機的某些現代主義哲學與文學(其中最為典型並影響深廣的是存在主義),和台灣特定歷史背景下知識者的精神焦慮與憂患對接起來,使其對現代主義的解讀,落腳在台灣的現實土壤上。這個解讀,不僅破解了以為現代主義是脫離台灣社會現實的誤會,而且從精神層面上,揭示了現代主義文學的深刻本質。同樣,作者還從黑格爾關於人的自我意識包含分裂意識和苦惱意識,即黑格爾意義上的自我精神的悲劇意識與喜劇意識的論析中得到啟發,把台灣末世情緒籠罩下認同存在主義悲劇的自我迷失與異化的現代派,和作為對末世情緒精神反彈的追求內在自我自由與個性的浪漫性,看成是戰後台灣知識者的兩個精神向度,同構地進行對比觀照。作者的這一分析,不僅在理論意義上對厘清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區別與聯系有一定價值,而且對揭示戰後台灣知識者精神奧秘的豐富性具有重要意義。再之,作者還從精神現象的哲學意義上,來看待台灣現代派作家表述自己認同焦慮與危機的困難的書寫方式,即「以隱喻晦澀的形式書寫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苦悶掙扎的精神世界,一個具有世紀末情結的世界,一個以藝術形式表達反叛意識與革命性的語言世界」。在作者的分析中,語言和文體,所謂純粹的形式,都已經不再『『純粹」,而「有意味」地成為表現這一代知識者「困難存在」的一種「困難的媒介」。台灣現代派作家某些語言和文體的『『。隆異』』與「荒誕」,正是為了表征他們精神內在的『『。隆異」與「荒誕」。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作者從精神史的角度,透過現代派小說文本解讀而對台灣一代知識者的精神剖析,擺脫了一般作家作品論的論述模式,具有較強的理論穿透力。

我曾經讀過朱立立以往的一些文章。她是一個相當感性並具有較高悟性的研究者。她的優勢本來在於對文本的體悟和解讀,這是她的長處,也是她的不足。攻博三年,她努力從理論上提高自己,從這部專著中她對理論不無艱難的把握,可以看到她可喜的進步。相對說來,可能由於論文本身的體例與架構等因素,她充滿悟性與感性的文本分析優勢,反倒受到一定制約。此中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為了避開重蹈前人研究的足跡,她盡量選擇一些前人討論較少的文本作為分析的對象。如討論王文興,一般評說較多的是《家變》,而她用更多篇幅剖析了王文興自稱「認真讀過的不會超過十人」的《背海的人》;而過去台灣現代派小說研究者較少論及的李永平、王尚義等作家作品,她也都納入了分析的視域。這些努力顯示出作者自己獨具的視野和一種學術拓展的自覺意識。

現在這本書就擺在讀者面前。不能說作者已經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務。按照最初的設想,本書還有兩個頗有意思的論題:身體書寫和宗教意識。由於時間和篇幅等等原因,末及納入。在一些具體論述中,也尚有可斟酌之處。但以我有限的閱讀,我以為這是大陸台灣文學研究中對台灣現代派小說比較系統、全面且具有理論分析深度的一種。我願意推薦給對此有興趣的朋友。

博士、碩士論文歷來是我所喜歡閱讀的。盡管常常可以發現其中的某些不成熟之處,但恰恰是這種「不成熟」所具有的銳氣和敏感,是許多「成熟」的文章中所讀不到的。碩博論文是一個學者出發的基點。許多著名學者,他們的成名作和他們後來研究的最初基石,往往是他們學術生命開始的碩博論文;當然,也有一些人在碩博論文完成之後,即由於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作為學術生命的開始也成了學術生命的結束。我所希望於朱立立的當然是前者。台灣文學研究是門看似熱鬧實卻冷僻,且又阻礙著諸多非文學因素的學問,沒有清醒的熱情和冷靜的恆心,是很難進行到底的。但台灣文學對於豐富和完整中國文學的歷史經驗和全景描述,又是必不可少的。為它付出熱情與恆心,是值得的。這也是我對朱立立及許多進入這一領域的年青朋友的期待與祝願。

匆匆,是為序。

2004年歲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