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研究

歷史地理研究
定價:180
NT $ 157
 

內容簡介

對於中國歷史地理學來說,20世紀是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因為盡管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傳統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出現並形成一門現代的學科確實在這個世紀里。從這一意義上說,20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就是它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

歷史地理的研究階段是歷史時期,其上限應該是文字的出現。在完全沒有文字記載的條件下,對地理現象的研究只能運用考古學或地理學的方法。改革開放後的22年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的時期。

本選題是叢書性的20世紀學術研究成果精華庫,作者均系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術精英。這套采取開放性結構而集合成的多學科、多層次、多卷本的叢書,其每一卷都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導論、經典文存、論文論著索引。其出版意義對國外而言,是為漢學家們提供貨真價實的學術選本,為他們提供取舍的標准,對國內而言,是為廣大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們提供資料和治學方法,為後來者造福,以此對百年來的學科發展進行清理,形成別具特色的學術史模式。
 

給20世紀中國學術做總結,此舉曾被毫不猶豫地斷為「狂妄」(因當初對此項工作感興趣者,多非博學鴻儒);沒想到風雲變幻,才幾年時間,「學術史」竟成了時尚話題。於是,又有高人出面冷嘲熱諷——都什麽時代了,還在擺弄那些「老古董」。如此一波三折,宏圖尚未真正展開,已被中國學界「消費」得差不多了。其實,學術史研究之回首往事,既倍感痛苦,又進展緩慢,吃力不討好,難怪其「風戶大,雨點小」。對於躊躇滿志、正忙著「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學界來說,最響亮的口號,依然是「拿來主義」。
日本學者竹內好在《魯迅》一書中,對魯迅「不退卻,也不追隨」的性格,有如下描述:「他讓自己與新時代論辯,由於『掙扎』而清洗自己,再把清洗後的自己從中脫出身來。」這種夾帶著血與淚的「掙扎」,不同於世人之動輒「幡然悔悟」,因其有切膚之痛,步子可能邁得更堅實些。如果不避拉大旗做虎皮之譏,我願意將此思路移用於今日之學術史研究。表面上屬於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性選擇,而我更看好的,卻是其中的自我反省意識。外行只見其指點江山,似乎痛快淋漓;身處其中者,則不無魯迅「抉心自食」的意味。所謂自省,既針對整個學界,更針對學者本人,這也是我再三說的,對有志於治學術史的人來說,「過程」可能遠比「結果」重要。
以「文存」而不是「通史」的方式立說,有便利讀者的考慮,但更重要的,還是挑戰目前中國學界普遍存在的「好大喜功」、「華而不實」。話越來越多,書越寫越厚,可見識卻越來越少。與其寫一部屢經稀釋的百八十萬字的「通史」,不如老老實實,講完自家的點滴體會,引領讀者進入某一已相當充盈的「學術角」。這里奉獻的每冊圖書,均包含學術史性質的「導論」、群星閃爍的「文選」,以及相關論著的「索引」三部分。「導論」見史識,「索引」顯功夫,「文選」部分則在對先賢表達敬意的同時,為後來者提供閱讀及研究的方便。
「導論」的責任,主要不是表彰優秀論文,而是准確勾勒本專題在20世紀中國的興衰起伏,因而,更像是一部采取特定視角的具體而微的學術史。如此定位,要求研究者不僅有歷史感,更應具前瞻性。說到底,論者透視歷史的深度,與其展望未來的能力成正比。學術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問題意識」,決定了本叢書的工作目標:既須「史」的深厚,又兼有「論」的新銳。
至於選題的原則,暫時局限在「人文學」,尤其是其中的「中國研究」。所選專題,要求以往的研究成績顯著,思路清晰,而且至今仍能吸引學界的目光。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選題最好是不大不小,不新不舊——太小學術容量有限,太大則無從把握;太舊不能吸引今人目光,太新則沒有歷史積累。
以「選本」帶「綜述」的形式,總結20世紀中國學術進程的某一側面,乃本叢書的基本框架。這麽一來,「導論」、「文選」、「索引」三者,呈鼎立之勢,互相呼應,缺一不可。相對來說,前後二者定位明確,不會有太大的爭議;反而是中間部分難以處理。在同一專題成千上萬的論著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寥寥數十則,實非易事;更何況,這些選文除本身的學術價值外,還必須能大略顯示學問推進的軌跡。百年文章,本就迭有變遷,再加上選錄范圍涵蓋大陸、台灣和港澳的原創之作,如此體式紛紜,若強求一律,必定傷筋動骨。故對所收各文,除進行必要的版式統一(如簡體橫排、篇末注等)之外,其他則盡量尊重原文保持原貌,這樣既反映了學術史的真實,也能給讀者以一定的歷史感。
本叢書之兼及「史家眼光」與「選本文化」,要求編纂者將巨大的信息量、准確的歷史描述,以及特立獨行的學術判斷,三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的工作,雖不屬如今大受推崇的「個人專著」,但借此勾勒出20世紀中國學術史的若干面影,並給後來者的入門提供絕大方便,在我看來,「功莫大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