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構成

色彩構成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名校名師、設計新銳,傾情打造全新的設計專業教材,讓教育與設計接軌!

現代設計教育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構成同其他設計課程脫節,以至於學生在學習時很難領悟到構成的作用,只是機械盲目地重要包豪斯以來幾十年不變的程式化練習。而這些枯燥的理論、練習和當今無數新鮮的視覺設計的關系何在?學了構成怎樣才能應用到設計之中呢?

本叢書使用大量當代最新鮮的圖像和設計資料,用最直觀的方式再次證明了構成對於設計的核心和基礎作用。

這套作為設計的起點,可以讓您一鑒平面、色彩以及立體構成設計的多樣景觀。其強烈的實驗性與可操作性,將助您成為極富開拓性、擁有無窮創意的設計人。

本書是《高等院校設計專業系列教材》叢書中的《色彩構成》。
 

目錄

第一章 色彩概述
1 色彩構成與藝術設計
2 色彩的多樣性
第二章 色彩構成要素
1 色與光的關系
2 光源色溫
3 光源顯色性
4 三原色
5 補色
6 色彩的表示法
7 色彩的三屬性
第三章 色調構成
1 色調與和諧
2 輕重的色調
3 冷暖的色調
4 復合色調
5 單色與黑白色調
第四章 色彩心理
1 正負色彩
2 色彩的節奏
3 色彩的情趣與意境
4 色彩的視覺心理反差
第五章 形與色彩
1 形的多元概念和形的不同方面的聯想
2 藝術設計中對於造型的傳達感知
3 造型與色彩在設計概念上的一致性
4 創造形與色
5 形與色的張力
6 形與色的互動
第六章 色彩的質感構成
1 色彩的視覺質感
2 常用媒介與色彩的視覺質感
3 發現色彩的質感之美
第七章 色彩的多維變化
1 空間的色彩
2 時間的色彩
3 流行的時間色彩
第八章 印刷與數碼設計的色彩
1 印刷色彩——印刷原理與分類
2 數碼設計與多媒體色彩
 

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簡稱「三大構成」,再簡稱「構成」。從學校教育視角,它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科)主要的必修基礎課程,是建築、雕塑、繪畫專業的准修課程。它是知識與技法相結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質的課程,是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學習、啟發和培養創新能力的起步。它是方法論范圍的以理性為主導的藝術設計思維訓練的主要途徑。

它的價值體現於:

基礎性。該課程內容寬泛,適用性強,它着眼於設計專業,也適合其他藝術專業的要求。也可以說不僅是藝術設計學科,甚至非藝術類學科的學生,通過學習也可掌握它的原則、原理和技法。

科學性。該課程注重訓練有序思維,養成預想和計划行為習慣,培養科學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方法。它接觸各種材料,以「物以致用」的思維理念,圍繞一定目的,利用傳統或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進行藝術創造。

創新性。該課程着重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強烈的感染力、拓寬其思維與技法,發展其空間塑造與想像能力,通過教學過程激發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並且在實踐中使個性不斷地完善是其課程的主要宗旨。

人文性。該課程注意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將中國文化藝術的優秀傳統,與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入當代文化意識之中,並能警覺、適應、引導當代文化發展趨向。

實踐性。該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以實踐為主。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以及在創造與制作過程中不斷對構想、結構、材料、工藝以及藝術表現進行修正的能力。同時強調個人與分階段的合作精神。

總之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熟悉藝術設計的要素與技法,培養學生的感知和創新能力。

人類開始制造簡單的工具之始,就出現了設計行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石器,以及各處出土的歷代文物與歷史文獻,都證明了隨着歷史的發展,人類的設計文化,在不斷地形成、拓展,藝術設計也隨之融入其中。我認為「藝術設計」是比較恰當的名詞,而過去我們曾稱之為工業設計、工業品造型設計,當今世界通稱為設計。

由18世紀中期開始的歐洲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資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改變了經濟、社會、文化面貌,一個圍繞着機器和機器大生產,圍繞着能源、市場、消費的時代開始了。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實現了工業化,由於當時的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哲學文化的發展,使藝術設計蓬勃發展,並且漸漸成立獨立的學科。這些情況使我國當時留學歐洲和日本的人士看到了藝術設計的重要性和發展的前途,也曾向國內介紹過;但由於當時我國正處於手工業時代和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而這種萌芽,是隨着對外貿易發生的,主要是「手工機器仿制加工」的來樣加工,不允許有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形成。可是,由於大量的生產,出現大批產品,為了使商品推銷出去,產品的包裝、裝潢以及廣告招貼的設計需要大增,必然隨之出現廣告公司、美術公司、裝飾公司等。在藝術教育中,開設了商業美術、實用美術、裝潢美術等專業,並出版《圖案法ABC》(1930年)、《新學圖案學》(1947年)等專著和很多畫冊及文章。當時對「圖案」內涵的表述為「圖案實在含有『美』和『實用』兩個要素」,而且還明確「實用的要素」包括「使用上的安全、使用的便利、使用上的適用性、使用的快感、使用欲的刺激」。甚至在專述《工業品的藝術化》(1936年)一文中指出「機械與藝術的接近,可以說是現代的一種特殊現象,這些殊現象,最初出現於建築,至近來已廣及於一切造型的制作物了,故現代藝術多伴着機械的發達而發展的」(以上均引自陳之佛先生的文章)。可見,歐洲工業化形成了設計的理念對國內學術界是有影響的,而學術界也曾介紹了這種理念,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應該給予肯定。

至於藝術設計、三大構成在國外發展的情況,以及有關著作,是隨着我國的改革開放,於20世紀80年代初,由一批學者翻譯引進,宣傳推廣,首先在美術教育界開始講授的,功不可沒。可是,作為藝術設計的基本理念與設計方法,我國古代早已有之,成為於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的《考工記》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天有時指季節時間條件,地有氣指自然規律的約束,這是工匠的理論總結和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法則,一直被工匠們所遵守,而影響許久。到明朝的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1637年),主張「天工」(包括自然力和人力相協調)開發萬物,該書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農副業、手工業生產的全過程與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說從內容廣泛、記載詳細、數據翔實、圖文並茂上勝過《考工記》與歐洲的《礦冶全書》,法國教育界稱之為「技術百科全書」,體現了中國幾千年以來的設計思想與設計方法、科學實證與「窮究試驗」的精神。

隨着歷史的發展,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們的藝術設計及其基礎理論和教學,包括設計藝術學,不斷地傳承與發展,取得的成就就是非凡的,我看到的這套《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就是其重要的成果之一,它們不僅適用於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者,也適用於非藝術專業的學習者,還適合一般的愛好者使用。有人說:「道德、藝術、科學是人類文化中的三大支柱。」這句話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與深思。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套著作,是件大好事,提供了學術發展平台。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總結自己的新鮮經驗,創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論和教育體系。

2003年7月7日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