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討論的問題是,如何與後現代主義共存,尤其是與一直以來對西方思想行為產生著深刻影響的文化運動在道德、理論以及政治上所產生的後果之間的共存。本書還討論城市,以及在2l世紀地球村中興起的城市主義所具有的種種形式。我的目的在于將這兩個問題置于被我稱之為“後現代城市規劃”的標題之下來進行。

本書反映了洛杉磯學派最新的理論動向,涉及後現代條件下大量的都市現象,是一本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著作。後現代主義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詞匯,這一術語如同為五彩貝殼所包裝,使得它更難于理解。它曾一度被用來指內衣、冰激凌以及哲學。近幾十年來,這一詞匯的意義和適用場合更是花樣繁多,批評家們非常愉悅地(並且是不知不覺中)抓住了這一事實。然而無論如何,對那些意欲承認這一詞匯的人來說,後現代主義還是有一個清晰的產生脈絡;後結構主義以及後來的後現代主義的產生,似乎與19世紀60年代的新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之間有著難以理清的繼承關系。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關注洛杉磯
洛杉磯例外論
認識洛杉磯
從芝加哥到洛杉磯
後自由的洛杉磯:恐怖生態
洛杉磯和後現代城市化
第二章 後現代藍圖
後現代的起源
起源
遺產
後現代考古學
後現代的涵義
後現代主義:一種風格
後現代主義:一個新時代
後現代主義:一種方法
後現代教育學和政治學
後現代主義之後又是什麼?
第三章 後現代血統:從列斐伏爾到詹姆遜
空間本體論
空間認識論
空間的生產
從社會理論到社會行動
從列斐伏爾到詹姆遜:後現代主義的必然性
第四章 後現代主義城市化的夭折
解讀後現代性
對後現代主義城市化的闡述
現代性的重構
去異求同
延遲的毀滅
和索哈一起走進《第三空間》
認識膜:格利高里的地理想象
第五章 解讀現代城市:洛杉磯的殖民史(1781~1991)
從現代到後現代
美國城市化理性的起源
現代主義城市的建設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解開後現代時空結構
洛杉磯的建設歷程
後現代主義出現了嗎?
第六章 解構城市規劃
第七章 後現代城市規劃
第八章 雙城記1:蒂華納
第九章 電影、建築與電影空間
第十章 雙城記2:拉斯維加斯
第十一章 從人行道到網絡空間(再次回到地球)
第十二章 後現代個人政治學
第十三章 位置的力量
 

亨利‧列斐伏爾作為“都市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再強調空間問題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空間性與社會性、歷史性的思考應該同時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理論視角。列斐伏爾將空間的重組看成是戰後資本主義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列斐伏爾認為,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在于世界範圍內工業社會向都市社會的轉變,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對都市空間不斷進行重構,而都市化則是資本建立其穩固基礎的必然要求。同時由于城市同樣是日常生活、使用價值消費以及社會再生產的場所,作為區域性的具體地點,城市是全球化矛盾最突出、最尖銳的地方。因此“都市研究”的重要性,已經主要不在于全球範圍內都市人口的急速膨脹,或者都市化過程的廣度與深度,而在于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化矛盾的焦點,成為都市問題與更為隱蔽的文化問題的結合場所。

可以說,“全球化”作為一種改變現狀的變化範式,已經成為了替代“現代化”的一種話語和社會想象。顯然,全球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學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認同問題,這一文化認同問題與全球化所造成的時間一空間觀念上的巨變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今,發生在遙遠地區的種種事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直接、更迅速地對我們發生著影響。反過來,我們作為個人所作出的種種決定,其後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由于互聯網等科技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推動,人類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遷,在場的東西的直接作用越來越為在時間一空間意義上缺席的東西所取代。于是社會關系被從相互作用的地域性的關聯中“提取出來”,在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跨越的過程中進行被重建。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將這種時間與空間的混雜排列稱為“時空分延”,他認為這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吉登斯不僅看到了全球化是政治與經濟兩種影響合力推動的進程,而且認為全球化在建立國際間新秩序的力量對比的同時,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市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之一大衛‧哈維則將時間與空間的復雜交織命名為“時空濃縮”。

如果說,全球化對于都市問題的深刻影響並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關于經濟上的影響,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時一空觀念的巨變;那麼,與全球化互為表里的消費主義,就必須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討論。消費主義已經不是簡單的消費產品、消費市場所能涵蓋的。鮑德里亞早在1968年就出版的名著《物體系》中,就指出過“消費的對象,並非物質性的物品和產品︰它們只是需要和滿足的對象。我們過去只是在購買、擁有、享受、花費一一然而那時我們並不是在‘消費’。原始的節慶、封建領主的浪費、19世紀布爾喬亞的奢華,都不是消費。財富的數量和需要的滿足,皆不足以定義消費的概念︰它們只是一種事先的必要條件。消費並不是一種物質性的實踐,也不是‘豐產,的現象學。它的定義,不在于我們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們使用的汽車、也不在于影像和訊息的口腔或視覺實質,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這些元素組織為有表達意義功能的實質;它是一個虛擬的全體,其中所有的物品和訊息,由這時開始,構成了一個多少邏輯一致的論述。如果消費這個字眼要有意義,那麼它便是一種記號的系統化操控活動。

鮑德里亞的深刻之處在于他指出了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它既被指涉又是缺席的,既被包括又被排除——在物品構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費的是關系的理念。因而,消費行為應該被看成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踐。這種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和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序,而是一種“主動”的關系模式。這不僅僅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集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系統性的活動和全面性的回應。正是在這一消費之上,文化體系的整體才得以建立。在此,我們重又回到了文化研究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與消費主義對當代日常生活的侵襲,並不是在抽象的理論層面上實現的,而是通過兼具市場和觀念兩大特征的大眾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的。大眾文化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最具擴張性的產業,另一方面也是消費主義觀念最積極、最有效的推廣機制。可以說,消費主義原則起主導作用的社會,必然同時是大眾媒體與大眾文化起主導的社會。在當代社會中,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再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讓電視把社會生活的畫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費社會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媒體社會。的確,沒有任何其他一種媒體像電視這樣充斥在我們的文化之中,情景戲劇、體育運動、謀殺案審理、快餐商業廣告、遙遠地方發生的戰爭等都通過電視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們的家庭。電視滲透的面是如此之廣,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對于我們形成對世界的看法產生了極大的作用。

當代大眾文化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私人生活空間和社會生活空間,並且極大地改變了當今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形態。當代社會中的讀者、听眾、觀眾或者社會學意義上的受眾和大眾實際上是由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所造就的,因為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經驗加以一體化,從而強化了大眾化一體化的進程。更為重要的是,當代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在塑造大眾的個人經驗和社會經驗的過程中,直接把大眾型塑為一種鮑德里亞意義上的“黑洞”,塑造為一種漠不關心的“沉默的多數”,大眾接收各種各樣的傳媒內容時,只是為了獲得其中的娛樂性場面,從而進一步消除了傳媒資訊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迎合著大眾的心理,通過娛樂性的“狂歡文化”場面“復制”著大眾的口味、興趣、幻想和生活方式,從而傳媒的操縱實際上是從外部強加了大眾的意識。

全球化與消費主義在促成大眾文化急劇擴展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關系。如同鮑德里亞所說,如果在傳統社會中大眾與知識分子的對立表現為知識分子是主動的觀念傳播者和灌輸者,大眾是被動的接受者的話;那麼,在大眾文化與傳媒起主導作用的社會中,大眾與知識分子的對立則表現為大眾不再同知識分子相關,大眾以“沉默”來對抗傳媒的主宰和知識分子的統治企圖。顯然,全球化的市場經濟與消費主義的大眾文化,在整合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影響著針對自身的批判機制。

當都市問題與文化問題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的時候,“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內在聯系也就更為明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沙朗‧佐京認為人類生活不是簡單地運作于城市之中和城市之上,而是很大程度上也從城市發源,從城市生活復雜的特殊性和激發點上發源。如果說主流的社會科學視野和正統的科學社會主義在闡釋人類歷史和社會時,已經Et趨忽視這些空間特殊性的解碼性潛力,那麼現在則到了把這“隱沒的維度,,帶回到畫面上的時候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沙朗‧佐京提出了“誰的文化?誰的城市?”的問題。她認為文化同樣是控制城市空間的一種有力手段。作為意象與記憶的來源,它象征著“誰屬于”特定的區域。文化同時也是由社會差別與城市恐懼引起的沖突的一個更為明顯的場所。“都市研究”洛杉磯學派的領軍人物索亞則認為,人類從根本上來說是空間性的存在者,總是忙于進行空間與場所、疆域與區域、環境和居所的生產。這一生產的空間性過程或“制造地理”的過程中,人類主體總是包裹在與環境的復雜關系之中,人類主體自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空間性單元。一方面,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塑造著我們周遭的空間,與此同時,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集體性或社會性生產出更大空間與場所,而人類的空間性則是人類動機和環境或語境構成的產物。因此,在空間的生產過程中,形塑我們思想的文化觀念依然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作為相當對立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雖然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與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但“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獨特的視角與研究方法,無疑已經成為了當代人文社會學術發展的內在動力的組成部分。正是基于都市問題與文化問題的內在聯系,我們才將本翻譯叢書命名為《都市與文化譯叢》。這是一套以介紹“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領域重要成果為目的的翻譯叢書,它同時也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出版計劃的組成部分。這個完整的出版計劃將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本套“都市與文化譯叢”;一是“都市與文化叢刊”,目前已經出版了三期,它以發表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論文和譯文為主,其中部分譯文是本譯叢的一些先期成果;另外在時間與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還將推出“都市與文化論叢”,主要發表關注本土問題的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成果。希望這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出版計劃能夠進一步推動中國的都市研究與文化研究工作。

包亞明
2004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