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的自白

一個青年的自白
定價:179
NT $ 156
 

內容簡介

本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爾蘭著名作家喬治·摩爾的一部自傳性作品,主要回憶了他在巴黎和愛爾蘭度過的藝術生活。他以自己的眼楮觀察巴黎藝術界的風風雨雨,書中涉及逸事典故,文學藝術流派,忠實地記錄了他與當時著名作家、藝術家的交往有對他們作品的評價,春中涉及到文學、藝術流派有唯美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意識流、現實主義等。與此同時,他還回憶了自己年輕時代所經歷的感情和人生觀的動盪。通過這部作品,讀者不但能了解到喬治·摩爾的思想成長歷程,而且還可以了解整整30年的歐洲文學藝術的發展歷史。因為作家是以個人的角度,文學的手法記錄下這些歷史片段的,所以全書充滿著強烈的個人情緒。
 

目錄


第一部
宣言
第一章 小說家(一)
第二章 小說家(二)
第三章 衛道士的恐懼
第四章 名字的妙用
第五章 托爾斯泰(一)
第六章 托爾斯泰(二)
第七章 托爾斯泰(三)
第八章 地方色彩與藝術
第九章 佩特的面具(一)
第十章 佩特的面具(二)
第十一章 佩特的面具(三)
第十二章 巴黎尋夢(一)
第十三章 巴黎尋夢(二)
第十四章 巴黎尋夢(三)
第十五章 什麽是藝術
第二部 一個青年的自白前言
第一章 巴黎,巴黎
第二章 朋友(一)
第三章 朋友(二)
第四章 朋友(三)
第五章 女人和書
第六章 三十歲的女人
第七章 巴爾扎克
第八章 新雅典娜
第九章 一封女人的來信
第十章 英國人,法國人
第十一章 體面毀滅了藝術
第十二章 書海探珠
第十三章 19世紀的理想
第十四章 與良知的對話
第十五章 奇特的出版商
第十六章 決斗
第十七章 永遠寫不完的小說
第十八章 人生的盛宴已經結束
 

我以前已經翻譯過愛爾蘭作家喬治·摩爾的幾部作品,包括《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憶》、《埃伯利街談話錄》、們9世紀繪畫藝術》。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聽到喬治·摩爾這個名字而不感到陌生的中國人恐怕不多,因為不但在中國,即使在世界上,摩爾都堪稱是一個被普遍遺忘的文學天才。實際上,即使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受到以邵洵美為主的「獅吼社」的青睞,也是以頹廢作家的身份被人片面地理解的。即使這樣,他和中國的緣分似乎也是短暫的,至今都不能對他進行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在我看來,這是很大的遺憾,對喬治·摩爾也是極大的不公平。

摩爾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天才,是個自然的文學天才,也是個富於想像力的作家。他天生不會按照別人給他安排好的道路循規蹈矩地走下去,而只適合不受任何成規的羈束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發展,從這一點說,他顯然是天生和整個時代不合拍的人物。實際上,摩爾所缺少的就是對一切約定俗成的東西的接受能力,而就是這種缺乏成就了他這樣

一個獨行不羈的天才。在這部《一個青年的自白》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摩爾的這種異端的性格。他天生不會按部就班。在學校讀書時他沒有按照老師和家長的期望成為一個好學生,而總是被老師分在最差的班級,而又總是班里最差的二個學生,結果惹得校長不止一次給摩爾的父親寫信說:「喬治的情形確實很糟糕.」但校長同時也感到困惑:摩爾是學不會(Couldnot)呢,還是不願學(Wouldnot)?因為他發現,只要是與書本無關的事,摩爾都表現出很高的天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摩爾能夠學好任何一種他想學的東西,但任何一種別人給他選擇好的東西他都學不好。

他對知識的渴求來得快去得也快,像田野里倏忽而逝的風。這是一種誰也不能理解的性格。他父親常常把他關在卧室里讓他專心學習拼寫,但這一切努力最終都證明無濟於事。他父親最終放棄了對他的努力,並對妻子說:「喬治只是個ChrysaUs(蝶蛹),我們不知道他能不能變成一只飛蛾或蝴蝶.」但令他震驚的是,他的兒子雖然不會拼寫,卻對「平庸的詩」很感興趣,如雪萊的詩。

摩爾悲哀地表達了對自己生活時代的不滿。他看到機器文明正日益取代藝術的靈感,在文學、繪畫、雕塑等方面都是這樣。他不無絕望地喊道:「眼下的時代是個沒有藝術的時代.」他有一顆處女般的j心、一顆優美絕倫的心,他生命的能量來自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他主張一切都應返回自然,自然才是藝術的源泉,自然才是最偉大的藝術,若沒有藝術,沒有源於自然的情感的源泉,人就不會變得更美好。人只有先與自然接觸,與鮮活有力的自然生命相接觸,才能觸到藝術的真正源泉,才會創作出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他正是以此為標准,對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佩特、狄更斯、屠格涅夫等作家進行了獨特的評價,並借此表達了自己的藝術觀點。他不無自信地宣稱:雖然目前自然與藝術的和諧暫時消失了,但不久這種和諧就會重現。

對摩爾的人生觀、藝術觀影響最大的是他在巴黎學畫的十年(1872—1882),這十年間,他深受法國唯美畫風的影響,而在同時的英國,以王爾德和《黃面志》為中心的唯美主義文學正盛。就是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下,摩爾形成了以唯美主義為主、兼顧其他藝術風格的藝術特點。摩爾在回憶錄中回顧了自己的學畫經歷,尤其是在這十年間對巴黎的感知和迷戀,以及自己是如何在這十年間,廣泛結交巴黎文人名士,度過人生中最美好、最頹廢,也最值得回憶的歲月的。雖然這巴黎學畫的十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在作畫上一事無成。但在文學上,他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初露鋒芒的。其間,他出版了兩本詩集:《情欲之花》(1878)和《異教徒詩集》(1881)。隨後,他又發表了一系列的詩、劇、評論。十年學畫的經歷和知識,使摩爾獲益匪淺。之後,他不但憑依這些知識做過報紙專欄的藝術評論家,而且還在1893年出版過《現代繪畫》一書。而《一個青年的自白》(1888)也用很大的篇幅,充滿感情地描繪了這一段歲月,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而絢麗的19世紀巴黎生活圖景。

在摩爾的創作高峰期,正是法國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日盛的時期,摩爾幸逢其世,也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自然主義文學所提倡的以不動聲色的平實筆觸展露生活中的膿瘡和悲哀的寫法,尤其投合摩爾的口味,所以他一氣寫了七部明顯受到左拉影響的小說,包括《現代情人》(1883)、《演員的妻子》)(1885)、《麥斯林一劇(1886)、《純粹偶然》(1887)、《春日》(1888)、《邁克·弗萊契》(1889)和《空喜一場》(1891)o而他被公認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1894年出版的《伊斯特·沃特斯》,也是自然主義小說。《一個青年的自白》回憶了自己接觸到自然主義文學觀的過程,對左拉尤其推崇備至,這對了解自然主義文學最初發軔時的狀態以及當時人的態度,都不無裨益。

摩爾對愛爾蘭的文藝復興作出過很大的貢獻。從文學創作樣式上看,摩爾進行了很多的嘗試,雖然就某一方面來說,他可能不如其他作家成就高,但在一個探索比成熟更重要的過渡時代,摩爾顯然更帶有一個時代的特征,也更具有文學史的意義。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創作風貌,而這是當時許多愛爾蘭作家所不能相比的.

《一個青年的自白》不是喬治,·摩爾一生的自傳,而只是他青年時期的傳記,是他從對藝術懵懵懂懂地向往到形成自己獨特藝術個性的生活經歷的記錄,主要回憶了他在巴黎和愛爾蘭度過的藝術生活。他以自己的眼楮觀察巴黎藝術界的風風雨雨、逸事典故、文學藝術流派,忠實地記錄了他與當時著名作家、藝術家的交往以及對他們作品的評價,其中涉及的文學、藝術流派有唯美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意識流、現實主義等,與此同時,他還回憶了自己年輕時代所經歷的感情和人生觀的動盪。通過這部作品,讀者不但能了解到喬治·摩爾的思想成長歷史,而且還可以了解歐洲文學藝術整整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因為作家是從個人的角度、以文學的手法記錄下這些歷史片段的,所以全書充滿著強烈的情緒。

該書以散文筆法寫成,舒展、自然、流暢,宛如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溪,引領讀者探尋19世紀巴黎的藝術家生活以及作者個人的生活。

相信這種獨特的傳記,會引起至情至性者的喜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