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藝術論

宗教藝術論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蔣述卓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3927585
  • ISBN13:9787503927584
  • 裝訂:334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者運用宗教人類學、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將宗教藝術置於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坐標中加以定位。本書關涉到宗教藝術起源學以及宗教藝術主題學、形象學、敘述學的研究,對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藝術也進行了比較研究,從嶄新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了看待藝術的立場與方法。作者還對宗教藝術與當代藝術的關系作了深入探討,對宗教藝術的未來路向進行了預測與展望。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學術著作。

蔣述卓,男,1955年出生,廣西桂林市灌陽縣人。1978年考入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1982年1月畢業,獲學士學位;1985年1月畢業於廣西師大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1988年7月起至今在暨南大學任教,歷任暨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編、主編,文學院副院長、院長,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現任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與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理事、廣東省比較文學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等。為四川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中南大學等兼職教授。兼任《文學評論》、《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民族藝術》等雜志編委,《思想文綜》副主編。1995年3—5月香港嶺南學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1年8月3日—9月3日日本京都大學美學與藝術研究所講座教授。1993年擔任文藝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指導方向為創作理論與研究,現指導方向為批評理論與文化研究;1996年擔任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指導方向為文學與文化、中國文學批評。曾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設多門必修、選修課。指導的博士生被表彰為「全國三好學生」,並有多人獲得「南粵優秀研究生」稱號。近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詩學: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性進程》、廣東省社科規划項目《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代審美意識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東文化產業的現狀與對策》、國家教委專項任務項目《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代人格培養》、教育部高教學會項目《大學潛在課程及其人才培養》、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項目《文化詩學:文學批評的東方視野》等。著有《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山水美與宗教》、《在文化的觀照下》、《宗教藝術論》、《宗教文藝與審美創造》、《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合著)、《城市的想象與呈現》(合著)、《批評的文化之路》(主編)、《中國山水詩史》(合著)、《中國山水文化》(合著)、《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合著)、《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研究資料匯編·文氣編》(編著)、《禪詩百首賞析》(主編)、《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主編)、《20世紀中國古典文論學術研究史》(合著,即出)、《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主編,即出)等,發表文藝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宗教與藝術關系研究、文學與文化關系研究、城市文化與城市詩學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100余篇。《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獲全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1994),《中國山水文化》(合著)獲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998),《宗教藝術論》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學術著作二等獎、廣東省第五屆優秀圖書獎三等獎(1999)、《論當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融合》獲廣東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9)、《城市文學:21世紀文學空間的新展望》獲廣東省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01)、《試論原始宗教藝術的產生》獲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2001)、《新人文精神與21世紀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獲廣東省文藝評論獎一等獎(2003)。此外,個人還獲得「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2000)、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先進個人優秀獎(2001)等科研綜合獎勵。
 

目錄

第一章 導論:宗教藝術的涵義及其審美價值
1、宗教藝術的涵義
2、宗教藝術的審美價值
第二章 宗教藝術產生的奧秘
1.生存的渴望:尋找保護神
2.兩種生產的基本需求
3.心理與感情的調節
4、群居本能的泛化
第三章 宗教藝術中的生死意識
1.長生不死的向往
2.靈魂不朽與再生的渴望
3.對待鬼神的雙重態度
4.死亡與悲劇
第四章 宗教藝術中的自然
1.自然:人類之母
2、自然神的人格化與理想化
3.上帝與自然
4.禪與自然
第五章 宗教藝術中的理想人格
1、英雄崇拜
2.敬仰完美
3.現代藝術中英雄人物的神化傾向
第六章 宗教藝術中的道德箴規
1.對人的本能的約束與對社會的維系
2.揚善懲惡
3.提倡禁欲絕情的宗教道德觀和人生觀
第七章 宗教藝術的世俗化傾向
1.人的快樂本能與享樂意識的反映
2.民間世俗意識的影響與滲透
3.宗教藝術的世俗化與美的創造
第八章 宗教藝術的想象和象征
1.溝通現實與彼岸的橋梁
2.神秘的冥想與迷狂體驗
3、禪晤與想象
4.象征:意義的蘊藏與轉換
第九章 宗教藝術的敘述角色
1.臣服與贊美
2.追憶與懺悔
3.勸誡與說服
4.預言與警示
第十章 宗教藝術的傳達媒體
1.語詞的魔力
2.面具與雕像的神性
3.舞蹈與音樂的妙用
4.顏色的意義
第十一章 宗教藝術與當代藝術
1.難以擺脫的影子
2.接續與再創
3.宗教藝術的未來路向

後記
 

寫作這本書純粹是出於我的學術興趣。我在本書第一版「跋」中曾說到,我的學術研究大都屬跨學科研究。因為跨學科,研究往往吃力而不討好,甚至連歸入哪一學科門類也難以確定。但這麽多年以來,我一直喜歡這種「跨」,嘗試
著用多個角度去研究宗教藝術、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在這本書中,我力求借用人類學、民俗學、宗教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符號學、主題學、形象學、敘述學等學科門類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宗教藝術。為了突出中國人研究宗教藝術的特
色,我還采用了許多中國民間宗教藝術尤其是中國少數民族宗教藝術的材料。為了顯示宗教藝術研究的理論色彩,我力求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體系。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在做某一種宗教藝術的專題研究,如佛教藝術研究或道教藝術研究,而是在做能從總體上把握宗教藝術的產生、發展、特質、表達方式等的理論研究工作,故努力想將對各個宗教藝術個案的研究上升到理論層面去認識。而為了反映理論的廣適性,我又必須引用許多宗教藝術的例證。
此書的寫作前前後後花費了大約五年時間,現在我重讀此書,昔日的甘苦仍激盪心間。當年收集材料尚未有「網絡」一說,一書一紙都靠平日有心的收集、閱讀、摘抄或復印。為收集中國民間宗教藝術的材料,我擁有廣西《民族
藝術》從創刊號到1998年的全部刊物。此書出版後曾獲得廣東省圖書二等獎,在一些高校,講授藝術類、文學類課程的教師還將此書列為本科生與研究生學習的參考書目。鑒於書出版多年,市面上已再難見到,丁亞平兄建議將此書納入文化藝術出版社的「藝術館」叢書之中再次出版,我甚感高興。亞平兄一身二任,既作學術研究,又作出版,確為慧眼獨到。由他精心策划並由其同道一起精心制作出版的「藝術館」叢書, 已成為出版界一處亮麗的風景。
感謝鍾愛此書的同道與讀者,感謝首次出版此書的暨南大學出版社和再度出版此書並為此書精心配制了大量圖片、花費不少精力的文化藝術出版社的工作人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