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周作人

致周作人
定價:114
NT $ 99
 

內容簡介

本卷收入家人、朋友、學生等致周作人信札。雖有來鴻而無去雁,但亦可揣知周作人其人。魯迅的叮嚀囑托,錢玄同的放言無忌,俞平伯的如坐春風,顧隨的執禮恭敬,等等,固然皆從知堂引發而來。
這些信看似與周作人研究遠一點,實際上也正是基礎材料的一部分。當然最好是出版往來書信,但在不能收全和一一對應的情況下,先這麼編出來,供研究者使用,也是一個權宜之計。相信讀者讀完這一卷,一定會有所收獲,且不說里面有很多獨特而珍貴的材料,至少能讓我們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
 

目錄

弟覽兄鑒
魯迅致周作人(16通)
周建人致周作人(7通)
許廠平致周作人(2通)
阮和森致周作人(1通)
豈明吾兄
章太炎致魯迅、周作人(1通)
蔡元培致周作人(9通)
許壽裳致周作人(1通)
錢玄同致魯迅、周作人(9通)
錢玄同致周作人(39通)
劉半農致周作人(11通)
胡適致周作人(17通)
郁達夫致周作人(7通)
林語堂致周作人(3通)
徐志摩致周作人(4通)
豈明先生
羅家倫致周作人(1通)
茅盾致周作人(15通)
鄭振鐸致周作人(4通)
李小峰致周作人(2通)
曹聚仁致周作人(10通)
蔣光赤致周作人(1通)
章衣萍致周作人(1通)
王喬南致周作人(1通)
邵洵美致周作人(1通)
楊霽雲致周作人(1通)
豈明吾師
俞平伯致周作人(94通)
孫伏園致周作人(3通)
江紹原致周作人(37通)
章廷謙致周作人(1l通)
汪靜之致周作人(3通)
潘漠華致周作人(1通)
應修人致周作人(7通)
顧隨致周作人(8通)
編后記
 

周作人研究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五四」以後,人們談白話文創作,自然要寫到他,不過因好惡不同,價值觀有別,其形象忽高忽低,捧之者視若神明,貶之者棄若糞土。周作人一生以旁觀者身份冷視塵世,寫了諸多文字,文本的價值自不必言,而當他成為別人敘述的對象,變為「被看」的對象時,話題之多也許僅決於魯迅。所以周作人的看
世與被看,是文學史的一道景觀,我們今天窺視這一漸漸遠去的風景,自然會有諸多感慨。
新文化運動初期,周作人名氣之大,有時在魯迅之上。那時二人被合稱為周氏兄弟,其思想狀態與文章風格,多有相似的一面。陳獨秀與胡適對周氏兄弟評價很高,以為白話文的魅力在二人筆下被呈現出來,是新文學真正實績的代表。看那時二人的著述,文字老到深沉,學識淵博,且又有深切的現實情懷,所以每有篇章問世,輒被人們爭閱,影響之
大,現在看舊時文獻,依然可以感受到的。周氏兄弟雖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主帥,卻起到了別人起不到的作用。比如譯介弱小國家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作品,創造了新式小說與隨筆。其文激越沉著,深情遠致,為許多舊文學的信徒所不及。說白話文在二人手中誕生,又在其筆下成熟,並非誇大其詞。
周作人的豐富性、復雜性與難解性有時並不亞於魯迅,他同代的人與後輩,對其看法也五花八門。瀏覽形形色色描述周氏的文章,能窺測到現代文化接受史的側面。文人的心態與價值取舍亦歷歷在目,了解周作人,固然要看他的著述,那是一個駁雜的世界,走進其間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又不能不了解人們對他的看法。這構成了他的形象的立體性:周氏的同代人中,像他那樣雜覽群書者不多,知識譜系里有著後人難及之處,所以能與其精神真正對話者不是很多,後代人有必要努力夫了解他。我們在這些文字里可以體味到現代意識流變的過程:周氏的投影中有我們現代文人的隱痛,惟有了解其創傷者,才可說觸摸到了那個鮮活機體的一部分。
史家眼里的周作人與批評家眼里的形象不同,直面血色的熱血青年和書齋里的學人有各自的周作人觀。我們看廢名、曹聚仁、何其芳、胡風、郭沫若、俞平伯等人的文章,便知道個體閱讀的差異。這差異構成了現代批評史與學術史的斑駁的面容。一個不倦的書寫者和他的周圍世界,就構成了這樣一種復雜的關系。破譯它們,也並非一件易事。人在歷史中扮演的紅與黑的角色,有時是反邏輯的。周作人就是在這個反邏輯的敘述里,和千千萬萬個讀者相逢了。
晚年的時候,周作人曾在遺囑中說,自己一生所寫的文字不足為道,這並不是自謙的話-他對生命與人間有著無量的哀涼感。有時想想,理解這個人,不懂其內心的苦楚,大約總有點隔膜的。所以我們相信,看待周氏,當和理解魯迅一樣,不可以世俗的尺度簡單為之。他存活於中國,有時又不屬於中國。一個讀書人在深刻與茫然之間,有時是游移的。輝煌的背後也許恰是大的空虛:周作人的著述生涯,也未能逃脫這樣的命運;那是現代文化的一個漩渦。
魯迅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對他的感情之深,連周氏自己也承認的。但自1923年二人分手之後,各奔東西。一個成了荒漠中走來走去的斗士,一個躲在了「苦雨齋」里做了人間的看客。周作人由先前的朗然、明快,漸漸變得清冷、灰色。他以消極的方式入世,談古往今來軼事,言中外野史雜著,將思想內斂於生命體驗之中,走了一條不為外人輕易理解的道路。一邊翻譯介紹域外學術,一邊借當下經驗敘述歷史,和激進文人的走向街頭、濺血的吶喊漸漸遠離了。直至後來,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後,他出山做了偽華北教育督辦,晚節不保,落得罵名,以其學識之深,本可以成為學界的前導式的人物,但在歷史的錯位中,滑向魯迅的反面,其震動之大,在文壇是少見的。惋惜與詛咒,哀憐與批判,至今余音未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