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二)宗教·哲學·倫理

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二)宗教·哲學·倫理
定價:198
NT $ 172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試圖通過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倫理的詮釋為中國文化做出合理的定位,主要從發生學的角度提出了中國文化具有本原性的看法。在中國哲學中,一向重視復歸本原的思考。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源頭是本根,流派是分支,由於流派對源頭存在著一種路徑依賴的關系,所以追本溯源,從發生源頭的本根處著手,與西文化、印度文化進行文化本原性的宏觀比較,為中國文化做出合理的自我定位,也是切實可行的。

本書深入探討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中國哲學發生的三個階段,先秦諸子對宗教傳統的繼承與轉化,人文理性思潮的興起,儒家的倫理思想等。書中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讀後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學術力作。
 

目錄

一 夏商周三代宗教
——中國哲學思想發生的源頭
(一)哲學起源於宗教
(二)顓頊「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三)堯舜時代的宗教
(四)夏代宗教
(五)商代宗
(六)周代宗教
(七)洪范九
一天命神學的完整表述
(八)西周末年宗教信仰的危機
二、春秋思想史論
——哲學突破的歷史進程
(一)中國哲學發生的三個階段
(二)宗教信仰與文化認同
(三)歷史文化結構的轉型
(四)天命神學結構性的分裂
(五)義理之天的文化內涵
(六)人文理性思潮的興起
(七)世俗文化的兩種傾向
三 先秦諸子哲學對宗教傳統的繼承與轉化
——從宗教巫術到哲學理性的轉化
五 朱熹的天人合一思想
——兼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
下篇 中國宗教與倫理
論儒家倫理思想
——兼論其與宗教、文化的關系
(一)儒家學派的基本特征
(二)宗法倫理思想的發生與演變
(三)宗法倫理思想的理論論證
(四)宗法倫理思想的結構與功能
二 儒家論知識與道德的關系
(一)知識與道德統一的可能性
(二)求仁與求知的方法途徑
(三)知識的質與限度
三 易學與中國倫理思想
(一)《易》為性命之書
(二)易學與社會倫理規范
(三)易學與道德基本原則
(四)易學的人性論
(五)易學的義利、理欲之辨
(六)易學與道德修養
 

在這個「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集體科研課題中,我接受了課題主持人、我的朋友呂大吉教授的建議,承擔了「宗教、哲學、倫理」三個小的分支性的課題。經過多年的努力,集結了若干篇文字,算是完成了任務,交出了答案。但是回頭重新審視,覺得留下了許多遺憾,內心並不自安。清人龔自珍詩雲:「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余情繞?」想到古今誰也難免這種苦澀的無奈之感,也可以得到一點暫時的寬慰。

實際上,自清末以來,在西方文化強勢的沖擊下,如何對中國文化做出合理的定位,以便進行有效的回應,一直是中國學人關注的熱門話題,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組成部分的宗教、哲學和倫理,更是探索的重點。從清末到民國,從民國到新中國的建立,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世紀,雖然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探索成果,但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給人留下總的感覺仍然是「未濟終焉心縹緲」,困惑大於確信。我是這個探索過程的後來者,對於前輩學者的探索成果懷有深深的敬意,但是由於問題本身難度極大,人各異說,歧義橫生,與其說我繼承了他們的確信,毋寧說更多的是繼承了他們的困惑。就我個人的專業知識而言,關於中國的宗教、哲學、倫理的文獻資料以及歷史上的種種經驗事實,或多或少總算有一些了解,我所感到的困惑關鍵在於找不到一套詮釋系統,形成某種確定的看法,把零碎的專業知識提升到文化自覺的理論高度。當年王國維曾經把他的困惑表述為「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的吊詭。這種情感與理智的矛盾在現代的中國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為了克服矛盾,擺脫困惑,看來只有兩種可能的選擇。一種是立足於客觀的理智,走由信而生愛之路,另一種是立足於主觀的情感,走由愛而立信之路。在西學東漸的歷史條件下,這兩種不同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西學與中學的選擇,選擇由信而生愛者表現為西體中用,選擇由愛而立信者表現為中體西用。但是,從前輩學者幾代人的搜索經歷來看,這兩條道路都沒有走通。王國維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摯愛,選擇了由愛而立信之路,最後卻因覺其可愛而不能信,走向自殺的悲劇。金岳霖的哲學探索開始是以西學為主,從知識論入手,選擇了由信而生愛之路,最後卻在知其可信而不能愛,回到中國文化的本原尋求情感的滿足。人們常說,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宗教、哲學、倫理各個領域都為全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享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摯愛成了一種天性。但是,究竟怎樣才能由愛而立信,把情感的摯愛提升為理智的認同,站在理論的高度來證明中國文化既合情又合理,使之形成為中國人的自覺的文化意識,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並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這是一個自我認識的問題,為了形成對自我的清醒的認識,如果不以他者為參照,是絕無可能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的一條腳注中曾經指出:「在某種意義上,人很像商品。因為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像費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麽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在當今的世界,全球化的浪潮 促使各個民族間發生普遍的交往,而全球化的浪潮是以西方的強勢文化為主導的。因而中國文化必須以西方文化為參照,進行中西比較,並且通過西方文化的鏡子來反映自己,才能做出合理的自我定位。但是由於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國文化既不可愛又不可信,唯有西方人自己的文化才是既可愛又可信的,當中國人面對著西方人的這面哈哈鏡的扭曲的反映,是絕無可能認識到自我的真實面貌的。這麽說來,自從中國的弱勢文化與西方的強勢文化相遇之時起,就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為了自我認識,不能不通過西方文化的鏡子來反映自己,另一方面,為了如實地認識自我,又不能不用中國人的眼光去矯正西方鏡子中的那個扭曲的映像;一方面,根據文化力量強弱對比的考量,不得不在理智上承認西方文化具有更大的可信度,代表了客觀的真理,另一方面,出於中國人的無可改變的天性,又不得不在情感上對中國文化頌注更多的摯愛,把它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盡管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也顯示了頑強的生機與活力,但是總的說來,並沒有走出這種尷尬的境地。當然,21世紀的中國畢竟不同於19世紀末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力的增旨,中國文化的弱勢地位有了某種程度的提升,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預見,必將再現輝煌,迎來一次偉大的文化復興。但是,由於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無論是選擇走由信而生愛之路還是選擇走由愛而立信之路,都是困難重重。在這種文化理論准備不足的情況下,不僅難以確定一種具有前瞻性的一以結之的文化戰略,也無法想見未來的中國文化會呈現出一種什麽樣的總體面貌。我所承擔的這個研究課題,試圖通過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倫理的詮釋為中國文化做出合理的定位,之所以不敢確信而感到困惑,是從屬於這個大的歷史背景的。

雖然如此,我在這項研究中,還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從發生學的角度提出了中國文化具有本原必的看法。在中國哲學中,一向重視復歸本原的思考。比如老子曾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見《老子》十六章)《周易·復·彖):」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王弼注說:」復者,反本之謂也。「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源頭是本根,流派是分地,由於流派對源頭存在著一種路徑依賴的關系,所以為了窮究中國文化的底蘊,把握它的特色所在和本質特征,如果追本溯源,從發生源頭的本根處著手,與西方文化、印度文化進行文化本原性的宏觀比較,為中國文化做出合理的自我定位,也許是切實可行的。我的這個設想似乎有點道理,但是認真做起來,卻是力不從心。因為從源頭到流派的演變是一個歷史的全過程,只有堅持不懈從頭到尾走完了全過程的人,才有資格對中國文化說三道四,用這個標准來衡量我現在所交出的這分答卷,僅僅是開了一個頭,連中程都沒有達到,更談不上終點了。就拿我的開頭起不來說,也是竭盡了全力,之所以半途而廢,走不完全程,根本原因在於「是不能也,非不為也」。這就是無奈,就是遺憾,免不了產生「未濟終焉心縹緲」的感慨。在北京的現代文學館的庭院中,置放著一塊奇異的巨石,中有一孔,宛如文章中的逗號,象征中國現代文學至今並未畫出圓滿的句號,仍然處於現在進行時的過程,不斷地畫逗號。關於中國文化的研究,情形亦復如是,想到我們這些有幸躋身於從事中國文化研究的同仁,如果能在這項宏偉的事業中畫出一個逗號,不應該感到無奈和遺憾,而應該感到是一種難得的欣慰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