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解

老子說解
定價:126
NT $ 110
  • 作者:張松如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日期:1998-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305655
  • ISBN13:9787533305659
  • 裝訂:平裝 / 45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老子》這部書,自先秦流傳至今,有許多種本子。本多舛異,字多殊誼,歷代詮詁論證的專著文章,不可勝數,在看法上存在著很大分歧。異文異義,莫所適從,初學淺讀,困難孔多。

1973年12月,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帛書,其中有《老子》的兩種寫本,現分別稱為甲本、乙本。甲本字體介于篆隸之間,不避“邦”字諱,其抄寫年代,當早于高祖在位時期,可能是在秦漢之際;乙本字體是年隸書,獨避“邦”字諱,而文景之前。

關于《老子》部分,有以下三種︰

(一)《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1974年9月。目次︰《老子》甲本及卷後古佚書。《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書。《道德經古本篇》︰唐傅奕校定。據正統道藏本印出。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文物》雜志,1974年11期。

(三)《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目次︰《老子》甲本釋文,並附簡注。《老子》乙本釋文,並附簡注。附《老子》甲乙本及傅奕本對照表。
 

目錄

自序
引言
上篇道經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篇德經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錄
一、引用書目
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
老子甲本釋文
老子乙本釋文
後記
跋語
跋二
新版綴語
 

《老子說解》是以《老子校讀》為基礎撰寫的,初意本在修訂,結果實同再造,既不啻補缺糾謬,便無殊推陳出新。此《校讀》之所以生發為《說解》也。

《老子校讀》原成于1979年5月,直到1981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印數比10000冊少60本。發行不滿3個月,就脫銷了,在各地新華書店及吉林人民出版社,都再也尋不見它的蹤影兒。爾手曾不斷收到集體的與個人的、相識者與陌生者索購的來信,作為作者我只能覆以歉意。給予我更多鼓舞的,是提出問題相與探討的一些函件,有的贊譽,有的質疑,有的商榷,有的辯駁,……所有這些,都增我見聞,廣我視野,擴大我的思維領域,使我感到學海無涯,小舟既已啟碇,航程便無終期。“霧打濕了我的雙翼,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這種相與探討的函件,到1983—1984年間,一天比一天更多起來。自然也便啟迪出一些感想,引發起再來執筆續寫的興致。1984年3月,在北京一次集體上,偶遇齊魯書社任篤行同志,閑談間提起這一想法,非常得到他的支持,再三叮囑成稿手交他們出版發行。洽談甚歡,頗得我心,便欣然同意了。只說明文債須分緩急,四五月要完成《蕭三評傳》初稿,六七月要籌建全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八月間還將赴蘭州出席當代文學學會的年會,志大才疏,心余力絀,老子續篇,尚需要再稍俟時日,才得排到日程上來。約定以後,也曾幾度接到來往催促,而直到冬11月末才得騰出手來,專志進行這項工作。正好在這期間,得讀到兩部新書︰一是詹劍峰先生的《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二是陳鼓應教授的《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5月)。我的撰寫,從這兩部書中,都汲取了不少新意,受到很多啟發。特別是陳著,初版原是1970年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這次我讀到的是增訂重排本,序文中說于增訂之際,曾參考了拙著《老子校讀》,並且在方法上與不佞也持同樣態度︰“以帛書為權衡,而不泥古;以各家作參考,而不執一。”這引起我很大興趣,既屬同調,使我在執筆過程中,便每章都對照閱讀了一遍。陳著注釋往往摘用台灣治老學人的研究成果,如嚴靈峰氏《新編》、《達解》、《糾繆》諸書,不乏精義,時放異采,盡是我以往未曾得見者,斯編之作,凡屬于這些方面的征引,實多轉錄于陳著。嚴靈峰氏《無求備齋老子集成》,仍無緣親灸,彌合此憾,尚須期諸來日也。

全書結構,依舊由經文、語譯、校釋、說解四部分組成。雖曰再造,仍屬原形。因此,不言而喻,經文、語譯,變動不會太大;順理成章;校釋、說解,增改勢必較多。著重重點,不在彼前者而在此後者。

于經文的寫定與語譯的推敲,也並非一仍舊貌︰如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句,“見”疏作“視”,實緣粗讀帛書“自是”訛作“自視”致誤,當然要改正過來。又如八十章由河、王改依傅、範,增補“至治之極”句,並在“甘其食”句上冠以“民各”二字,這是有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引文而決定的,或較近真近是。類此等處,語譯自當隨之調整,實無庸言。另外,則是把過長的譯句,適當加以壓縮,這只是從視覺上著想,排印起來,盡可能使一句一行,保持詩的形式,比較整齊。但並不是說,這次重寫,對經文與語譯沒有多費力氣。諸如《道經》一章中,到底是以“無”字、“有”字為逗呢,還是以“無名”、“有名”為逗呢?到底是以“恆無”、“恆有”為句呢,還是以“恆無欲”、“恆有欲”為句呢?又如十一章中,三個“當其無有”,到底當以“無”字斷句呢,還是當以“有”字斷句呢?即使“無有”連讀了,到底是平列二名呢,還是偏正結構呢?凡此種種,雖然有了帛書,注家仍各執一偏,異說紛紜;因此于經文寫定,語譯推敲,便不能不反復絞用腦汁,再作詳細辯證。至于二十五章,李約《新注》“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句讀,到底能夠自成一格,受到的沖擊就更大,似為多數讀者所不容;但舊解辭勝而理悖,新注語拗而義長,故不忍割愛,意圖兩存。像這一些,都屬于經文與語譯範圍,卻不得不在校釋與說解上浪添許多筆墨,多費一番辱舌。不特此也,初編用意,原在依據帛書,縱鑒百家,“檢別疑繆,參比摩研”,寫出一個于義為安的稿本,以便初學;不敢“暗逞私意,陰為筆削”,未能“洗鍋華而對真質,(�宛)脂粉以出素面”。語譯,只當作通俗注解;校釋,釋義亦意在校文;說解,實屬于臆度札記的性質。這樣,依照賓實的原則,自以名做《老子校讀》為宜。而這次重修,雖然框架未改,建構依舊,看來只是增磚添瓦,涂油加采;而著力處則在校釋的輯舍與說解的裁斷,如果說有所增殖與苴補,也大都在這兩方面。對于老子道論,有哪些誤解尚待澄清,有哪些詮釋猶須商榷,有哪些意蘊還應該發掘,老子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社會意識、政治思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貢獻,有什麼局限,如何承前又如何啟後,它的階級屬性與歷史影響,到底應該怎樣評價。當命筆之際,關注的主要是這些問題。那麼,經文的寫定,語譯的推敲,以至校釋的輯舍,便都要以說解的裁斷為依歸了。這樣做,在歷史長河哲學發展的漩流中,不做觀潮人,而做淘金者,濾去沙石,提取真金。這就是說,在重修中以及重修後,雖然出發仍由經文中經語譯與校釋,而歸宿則在說解,一切以說解的裁斷為憑依,也為了助成說解的裁斷為目的。因此,這個新本自然就理當正名為《老子說解》了。

如此這般,就決定把這個以《老子校讀》為基礎而撰寫的重訂本改稱做《老子說解》。此固取“名者,實之賓”之誼,實亦本諸“名可名,非恆名”之義也。

像前面說過的,這次改寫,雖起意于1984年3月間,而實際著手則在半年後的11月末。馬達一經開動,機器便旋轉未停。12月底到1月初,赴京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代表大會,稿子也攜帶在身邊,每天都抽空讀讀寫寫,補補修修,不曾中斷過。在這期間,適北大客座教授陳鼓應先生偕夫人過記,暢談起說解老子事,異常興奮,並相約合作從事老莊研究,更給我在火上澆油,加了一把勁兒。甚至于往返途中,在火車上也手未停編,至少是腦未輟想。1月8日回到長春,又這樣繼續了幾天。雖然時間被會議與訪問的剪刀鉸得粉碎,而濃厚的興趣升華為巨大的凝聚力,把零星的“生命”粘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語雲︰“用志不紛,及凝于神。”抽象與形象並舉,靈感隨理性齊來,不滿兩個月,于1月15日,撰寫計劃便粗略完成了,進展可謂相當順利。老伴屢屢提出警告,打開紅燈,走來跳跳塑料棋,益心蘇合諸丸藥也定時放好,沒有忘記吃;說到癥狀嘛,心肌梗塞反正是陳舊性的了,自我感覺是良好的。老子雲︰

我愚人之心也哉!

眾人昭昭,我獨昏昏。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1985年1月16日
長春東中華路33號 公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