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寬闊的視野,以史詩般的結構,以翔實的資料,講述了伴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英語在劍尖下抵達了不列顛」,及它的發展脈絡,講述了英語對世界各大洲的語言和文化上的殖民及由此而產生的語言變種,也講述了英語發展史上里程碑性質的人物、著作和事件,從喬叟到莎士比亞,到欽定版《聖經》,到韋伯斯特,到馬克·吐溫,乃至 谷發動信息革命的機器語言,等等,構成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
 

目錄

修訂版序
說說英語
第一章 一個說英語的世界
第二章 母語之舌
第三章 火焰的繆斯
第四章 美好的蘇格蘭之舌
第五章 上滿子彈的武器
第六章 白上之黑
第七章 拓荒者,啊,拓荒者!
第八章 英語之聲的回音
第九章 新英語
第十章 明年的詞匯
譯後記
 

學語言,其實是最簡易之事。一個人可能學不好數學,學不好哲學,學不好園藝或烹調,但只要沒有生理殘障,又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再笨,也能跟著姥姥或鄰童學出流利的言語。即便是學外語,一般也不需要什麽特殊的天賦和才華,你把幾百個或幾千個小時砸進去,何愁不能換上一條純正的倫敦皇家之舌?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加速現代化建設,出現了舉國上下的英語熱。近兩億學生娃娃嘩啦啦大讀英語,熱得也許有點兒過了頭,在英語發展史上也算罕見的奇觀。但英語熱了多年,有些中國人一旦用英語,還是撓頭抓腮,半生不熟,有七沒八,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於是自覺愚笨無比——其實,這種自慚也過了頭。

英語難學至少有以下原因:

漢語以方塊字為書寫形式,是一種表意語言,與英語一類表音語言有天然區隔,在歷史上風馬牛不相及,長期絕緣,基質大異,各有固習和定規。比較而言,印歐語系雖然品種繁多,但同出一源,其中有拉丁語一分為多,有日耳曼語一分為多,分家兄弟仍分享著幾分相似的容顏,是大同小異或大異小同。此後,英語在英倫三島上形成,作為「三次入侵和一次文化革命」的產物,被丹尼爾·笛福視為「羅馬/撒克遜/丹麥/諾曼人」的共同創造,其中包括了日耳曼與拉丁兩大語流的別後重逢,可視為發生在歐洲邊地的遠親聯姻。由此不難理解,英語雖為混血之物,仍承續著印歐語系的自家血脈,與其他親緣語種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位南歐或中歐人學習英語,或多或少仍有親近熟悉之便,不似中國人一眼望去舉目無親毫無依傍,幾乎沒有進入的憑借。

另一方面,漢語曾被沙漠和高山局限在東亞,是16世紀以後一個虛弱和落後民族的語言,雖有一份恆定與單純,卻缺乏在全球擴張的機會。可以比較的是,英語憑借不列顛帝國和美利堅超級大國的兩代強勢,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時段內,由水手、士兵、商人、傳教士、總督、跨國公司、好萊塢影片、BBC廣播、微軟電腦軟件等推向了全球,一度覆蓋了和仍在覆蓋著世界上的遼闊版圖:在這一過程中,物種一經遺傳就難免變異,規模一旦龐大就可能瓦解。英語離開母土而遠走他鄉,實現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結果,竟是變得五花八門和各行其是。盡管「女王英語」通過廣播、字典、教科書等等,仍在努力堅守標准和維系破局,但不同自然條件、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形態的有力推動,使散布在歐、美、澳、非、亞的各種英語變體,還是無可挽回地漸行漸遠。到最後,世界上不再有什麽標准英語,只有事實上的「復數英語」——包括作為母語和作為第二語的各式英語,包括貧困民族和貧困階層那里各種半合法的「破英語」。高達50萬的英語詞匯量,比漢字總量多出十幾倍,就是這個分裂化帶來的超大化,大得讓人絕望。一個英美奇才尚無望將其一網打盡,中國的學習者們又怎能沒有力不從心的沮喪?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