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治療點津

中醫針灸治療點津
定價:132
NT $ 115
 

內容簡介

針灸治療的奇特療效不僅深為國人認識,而且在國際上聲譽鵲起。本書系統介紹多種針法和灸法,分一般針法、特種針法、耳針法、艾灸法、瘢痕灸法等人和系統闡釋;並集古誰敢名家經驗,分析了經現代醫學監試研究難的有效病症中80余種常見病的針灸治療方法及其療法。


黃琴峰,上海中醫藥大學醫療系畢業,從事傷寒溫病教學工作多年。現為《上海針灸雜志》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醫學分會理事,上海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榮獲中國科技期刊優秀編輯銀牛獎、上海市科技期刊優秀工作者及上海市科協優秀編輯獎。主編《名醫針灸精華》《名醫針灸集錦》《針灸治療有效病症54種》《針灸臨床經驗選編》(日、英文版)等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目錄

總序
引言
溯源篇
第一章 針灸源流
針灸療法篇
第二章 針灸治療概述
第一節 針灸治療的特點
第二節 針灸取穴方法
第三節 針刺手法運用
第三章 十四經穴及耳穴
第一節 手太陰肺經
第二節 手陽明大腸經
第三節 足陽明胃經
第四節 足太陰脾經
第五節 手少陰心經
第六節 手太陽小腸經
第七節 足太陽膀胱經
第八節 足少陰腎經
第九節 手厥陰心包經
第十節 手少陽三焦經
第十一節 足少陽膽經
第十二節 足少陽膽經
第十三節 督脈
第十四節 任脈
第十五節 耳針穴位
第四章 常用針法
第一節 體針法
第二節 耳針法
第三節 電針法
第四節 水針法
第五節 芒針法
第六節 火針法
第七節 (金是)針法
第八節 皮膚針法
第九節 皮內針法
第十節 三棱針法
第十一節 巨針法(附赤醫針法)
第十二節 指針法
第十三節 針刺麻醉法
第十四節 針挑法
第五章 特種針法
第一節 頭針法
第二節 面針法
第三節 眼針法
第四節 鼻針法
第五節 手針法
第六節 足針法
第七節 腕踝針法
第八節 陶針法
第九節 漆針法
第六章 穴位療法
第一節 穴位貼藥法
第二節 穴位埋線法
第三節 穴位電療法
第四節 穴位磁療法
第五節 激光穴位照射法
第六節 紅外穴位照射法
第七節 微波穴位照射法
第七章 常用灸法
第一節 艾炷灸法
第二節 艾條灸法
第三節 溫灸法
第四節 燈火灸法
第五節 天灸法
第六節 保健灸法
有效病症篇
第八章 傳染病病證
第九章 呼吸系統病證
第十章 循環系統病證
第十一章 消化系統病證
第十二章 泌尿、生殖系統病證
第十三章 內分泌、代謝系統病證
第十四章 精神、神經系統病證
第十五章 運動系統病證
第十六章 婦科病證
第十七章 兒科病證
第十八章 皮膚科病證
第十九章 五官科病證
第二十章 其他病證
 



《中醫祛病健身系列叢書》以中醫藥學理論和臨未實踐為主,融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為一體,深人戔出、通俗易懂。由我們偉大先賢創立、總結的中醫藥學能被更多的人學習、應用,從而得到更好的繼承邗發揚,這是一項「繼承中醫、發掘中醫、創新中醫」的浩大工程,也是從事中醫藥學領域工作、不斷進取為一代學人之畢生追求。編撰這套叢書的宗旨就在於讓中醫藥學走向生活、走近大眾,最終寄希望於達到理想的祛病、健身境界。

人類的歷史表明,由無數學者辛勤奮斗而創建珀科學技術,反映了先賢們深邃的智慧,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發展中,日臻成熟,在新的階段又得到新詢發展。中醫藥學以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為深厚底蘊,積累了我國人民群眾幾千年來長期與各種疾病作斗爭的智慧和經驗。其殊多精湛醫法方術,內容之浩瀚、經驗之豐富,是對世界人民和世界醫學的臣大貢獻。

運用這些理論和方法在與疾病的長期斗爭中仍不斷地取得可喜的療效。作為從業醫者,對於這些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很好地進行學習和繼承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我國醫學的根基、民族文化之瑰寶。萁中蘊涵著古往今來多少醫家求真之心血,蘊涵著無數先人為不斷探索成功而灑下的辛勤汗水。令人砍慰的是;對中醫藥掌經驗、方法、理論的總結和研究始終沒有停留在原地,而是正在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創新。



中醫藥學防治疾病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一切從天地間運行的自然規律出發,在祛病健身過程中體現出整體觀、辨證論治觀和恩維恆動觀。

中醫藥學的整體觀認為人與自然界天地相應,其生老病死與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變化規律息息相關。因此,人應該順應自然,享盡天年。人體是一個物質和精神和諧統一的整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其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環流終始,內夕卜相連、上下溝逼。因此,智薏養生者,必定順應春夏秋冬的氣侯變化而強體健身。一方面防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祛除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健身而增強體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抗衰健身,延年益壽。

中醫藥學的辨證觀是把鏊體和個體的變化結合起來,注重「辨證求因∵「審因論治」;通過「望聞問切」,對具體病人迸行個體化分析;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注重研究不同疾病在不同環境、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體質以及不同地域發生、發展、變化和轉歸的客觀規律;針對疾病過程中反映的不同證候特點,采用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病邪辨證」「外感熱病辨證」等方法,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認識出發,最終為確立治則提供依琚。

中醫藥學的思維恆動觀表現在辨誆論治上。在辨證基礎上,確立治療法則;根據臨床表硯以及具體病情「立方遣藥」;注意用藥以後的變化,「有是證用是藥」「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在「理法方藥」一致的情況下,考慮到病情性質、體質的不同以及自然氣候環境的影響,強調「治病必泰於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法則,以「調治」為中心,「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從而確定「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治療方法,方藥隨之變化,調和陰陽、護養正氣、邪去正安,而不是一方到底、一藥不變。

中醫藥學的這些認識,反映了中醫藥文化的精粹。本叢書的編寫從防和治的實際應用出發,力圖正確體現中醫藥學的整體觀、辨證觀和恆動觀,以領悟其真諦。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